国新办: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粮食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

文摘   2025-01-21 17:02   广东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1月20日(星期一)下午3时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介绍“夯实‘三农’基本盘,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张兴旺:

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围绕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七方面。

第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增产。粮食生产克服高温干旱、极端洪涝、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再获丰收,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221.8亿斤,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大豆油料扩种成果有效巩固,大豆产量2065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进一步提高。棉糖胶稳定发展,猪牛羊禽肉产量达到9663万吨、比上年增长0.2%,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供应充足,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加,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吃得更加营养健康。第二,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提高产业就业帮扶质效,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超过3300万人。第三,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超过75%。超额完成年度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对各地抗旱防涝发挥了重要作用。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79%、88%、80%。第四,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效益改善,预计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3%。第五,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第六,农村改革重点任务稳步推进。在安徽、湖南、广西三省区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在其他省份的县、乡镇有序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地区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地总体顺延。第七,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组织各地深学细悟“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分片区召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会,实施了一批试点工程,推广了一批典型案例,因地制宜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的乡村振兴路径。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农业农村部将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大象新闻记者: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请问接下来2025年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方面有什么打算?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粮食增产的重心在大面积单产提升上,这是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对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出了部署安排。这两年我国粮食能够实现稳产增产,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单产。去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

今年,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把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持续发力提高技术到位率、装备匹配度,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坚实支撑。推进工作中,我们力争做到四个“更加突出”。

第一,更加突出“大面积”。百亩方、千亩片的高产典型不稀奇,整乡整县整市大面积单产提升才是主攻方向。我们将指导各地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细化方案、明确路径,依托各类工程项目推进整建制单产提升。第二,更加突出“四良”融合。就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促单产提升。我举个玉米的例子。良田上就是解决灌和排的问题;良种上就是推广耐密、抗倒、宜机的优良品种,合理增加密度;良机上就是推广高性能气力式精量播种机,配套北斗导航,提高播种质量;良法上就是推广水肥一体、“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第三,更加突出关键环节。从种到收、环环紧扣、一招不落,把地种好、把田管好、把虫治好、把灾防好、把粮收好,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第四,更加突出主体带动。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指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率先使用能提高单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率先向小农户提供提高单产的托管服务,不仅主体自己的单产提高了,小农户的产量也上来了,这才是大面积单产提升。春节过后,我们将开展关键农时季节基层行的活动,组织农技人员包省联片,深入主产区、深入主产县、深入田间地头,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各项措施到田、到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请问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陈邦勋: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24年,农业农村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常态化开展产销对接、品牌推广和消费促进等活动,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民增收支持力度。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数据,去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门将在继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上下力气。

一是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下功夫。我部将积极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加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农业企业培育、农业品牌塑造等延链强链措施,实施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动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二是在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就是要做足“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三是在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上下功夫。加大农村创业培训和支持力度,以创业促就业、促增收。四是在提高财产性收入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农民闲置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马上就是春节了,农业农村部门正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保障年末岁尾农民工工资足额发放,让他们高高兴兴的过年。

封面新闻记者:

2024年,我国生猪养殖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奶牛肉牛养殖行情低迷,请问接下来畜牧业生产走势如何?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陈邦勋:

2024年我国畜产品也就是肉蛋奶供应充裕,但畜牧业发展困难不少,像您刚才讲到的肉牛奶牛养殖亏损问题比较严重。面对这些情况,农业农村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养殖户“渡难关”,占畜牧业大头的生猪养殖生产现在已走出困境,但是肉牛奶牛养殖亏损还只是有所缓解。同时,我们加强技术指导,推动养殖场户练内功、提质量。

在生猪生产方面。为促进猪肉市场供需平衡,2024年初农业农村部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由4100万头调减到3900万头,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是4078万头,接近105%的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线。2024年出栏生猪头均盈利214元,比2023年提高了290元。下一步,我部将坚持政策稳产能与市场调产量协同发力,继续盯住全国39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产能“总开关”,引导养殖场户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推动供需更好匹配。在肉牛奶牛生产方面。随着产能适应性调整,各项纾困政策落实,肉牛和牛奶价格降幅收窄,加上饲草料成本降低,肉牛奶牛养殖亏损有所缓解,但完全扭转生产经营困难局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春节假期快到了,进入到了肉品消费旺季,农业农村部将强化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核查处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肉品消费安全。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我们知道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在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方面开展的工作情况?

张兴旺:

2024年,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各项重点工作,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丰产丰收。

一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分类指导各地推进农田建设,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田块平整、通水通路等基本要求,提升建设质效。狠抓年度建设任务落实,2024年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超过800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超过1000万亩。二是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支持东北4省(区)统筹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壤侵蚀防治、肥沃耕层构建,累计保护黑土地超过4亿亩次。三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基础工作。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圆满完成了外业调查采样任务,累计采集样点287.2万个、采集样品311万份,样品测试化验进度达到97%,可以说给全国的土壤来了一次“全面体检”。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量质并重,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请问靠什么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再创新高?2025年如何做到稳产丰产?

潘文博:

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一件大事,令人鼓舞,也广受关注。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和记者朋友们作个交流。

第一,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确实来之不易。2024年粮食生产,面对局部低温冷害、高温干旱、极端洪涝、超强台风、病虫草害等一道道关口,我们积极有效应对,实现了抗灾夺丰收。第二,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粮食安全根基更加坚实。我这里通报几组数据,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0亿亩、比10年前增了两倍多,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也超过10亿亩、比10年前增了1亿多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75%、比10年前高了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了63%、比10年前高了8个点左右,特别是近10年,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已迭代升级两轮。可以说,耕地种子这两个要害、科技装备这两个支撑,有力推动着千亿斤的跨越。第三,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粮食生产须臾不可放松。我国粮食产量超过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公斤,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但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增加,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极端天气异常多发,总体上粮食供求将呈紧平衡状态,不仅要保数量,还要保质量、保多样,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关于2025年粮食生产,我们将全力以赴稳定粮食生产、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成果,重点就是稳定粮食和大豆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努力抓好防灾减灾,奋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我国正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业是重要领域。请问目前农业发展绿色转型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何考虑?

陈邦勋: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可以说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有这么几个方面:在资源利用上,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等,比10年前提升了0.3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76,比10年前提升了0.05,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压力。在产地环境上,全国三大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过95%,2024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2.6%,比2022年提高1.3个百分点;农药使用量比10年前下降了20%以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上,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8.18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首次达到98%,可以说是守护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明确了4个方面10项重点任务。下一步,围绕文件落实我部将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资源保护。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重点是加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二是抓清洁生产。统筹推进科学施肥增效、农药减施增效、地膜科学使用、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处置,实现经济生态双赢。三是抓循环利用。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林下养殖、猪沼果循环等复合种养模式,还要强化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生产生活有机联结循环。四是抓产业转型。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进重点农产品质量分级,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目前冬小麦冬油菜生产情况怎么样?农业农村部将采取何种措施确保夏季粮油丰收?

潘文博:

抓好冬小麦冬油菜生产,事关夏季粮油丰收。总的看,今年冬小麦冬油菜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种植面积保持稳定,而且这是在连续多年增加的基础上的稳定,冬油菜面积还有所扩大。另一方面,苗情长势总体正常,秋播的时候墒情好,措施到位,播种质量又高。今天是24节气的大寒,小麦油菜大部分处于越冬期。据农情调度,小麦越冬前一二类苗83.6%、比常年高1.6个百分点,油菜一二类苗是85.5%、比常年高6.8个百分点,这些都奠定了生产的基础。

近期,我们组织专家到一线进行了调研,当前生产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部分田块出现了旺长,小麦条锈病茎基腐病零星见病发病、局部地区旱象露头。春节过后,冬小麦冬油菜就进入了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阶段,我们将突出抓三件事:一是分类施策落实田管措施,科学运筹肥水,控制旺长、提升弱苗,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二是精准抓好防灾减灾,重点是落实抗春旱、防倒春寒的技术措施。三是搞好病虫防控,开展统防统治、应急防治,重点落实小麦条锈病、茎基腐病、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防控措施,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经济日报记者:

去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呈偏弱运行的态势。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会产生哪些影响?后期市场走势又将如何?

张兴旺:

农产品市场确实是各方面都很关心,它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生产者,大家注意到,最近两年来,整个国际上粮食市场的价格是处于低位的,尤其是国际上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跌到了此前高点的一半左右。去年以来,国内的粮价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跌幅明显要小于国际市场。

农业农村部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下行高度关注,密集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农民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持续加强市场的监测调度,与有关部门一起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粮价稳定,努力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一是强化产销衔接。办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等,组织加工贸易企业与主产区对接,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二是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去年秋粮上市以后,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四个省份先后启动了稻谷托市收购,对稻谷价格形成了有力支撑。三是推动加大收储力度。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加大了小麦、玉米等储备的收储力度,中储粮始终在市收购,有力提振了市场的信心。四是加强信息发布。及时采集发布粮食供求、收购进度、市场价格、进出口等信息,解读国内外市场形势,释放积极政策信号。从近期市场的走势看,秋粮收购进度平稳有序,价格逐步企稳,玉米、大豆的期货价格有所回升,市场预期正在好转。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紧盯秋粮购销动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抓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不断优化市场调控,增加玉米收储规模,加大大豆产销衔接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把握好粮食进口的时机、节奏和规模,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农民种粮的收益。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
交易中心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