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5年度国内外粮食市场回顾及展望
文摘
2024-12-31 19:40
广东
2024年全球小麦、玉米价格整体运行重心继续下移。小麦530-700美分/蒲式耳之间,最大涨跌幅分别达到32%和23%;玉米在370-470美分之间,最大涨跌幅分别为13%和22%。截至12月30日,CBOT小麦和玉米分别报收549美分/蒲式耳和453美分/蒲式耳,相比2022年十余年来的最高点位置,小麦和玉米分别下跌约58%和45%。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跌11%和7.5%。国际大米自2022年9月开启上涨通道,至2023年底,越南和泰国白米FOB价累计涨幅接近70%。但2024年持续回落,从年初的650-665美元/吨跌至510-523美元/吨,跌幅均超过20%。1-11月我国海关大米进口单价累计下跌约1000元/吨。国内三大粮食品种同样延续去年的跌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12月20日,国标三等小麦全国均价报2399元/吨,同比下跌552元/吨,跌幅18.7%,跌破2400元/吨,已经回到5年半前的水平。截至12月20日,二等黄玉米全国均价报2032元/吨,同比下跌454元/吨,跌幅18.3%,是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大米行情相对平稳,虽然总体也呈现跌势,但跌幅有限。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截至12月30日,广东广州中等早籼米车站价报4030元/吨,同比下跌170元/吨,跌幅4%,且仍处于5年来的较高位置。今年粮食价格下行是国内外粮食供求深刻变化的结果。从全球来看,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粮食供应相对充裕,再加上全球增速放缓对粮食等大宗商品需求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剧粮食市场的供需不平衡。从国内来看,预计今年粮食产量有望突破1.4万亿斤,粮食库存充足。进口量前高后低,但总体预计将维持高位。需求方面,加工消费和主体持仓意愿均较为低迷,面粉、大米企业全年开机率偏低,饲料产量同比下降,加上企业大多保持轻库存随采随用的模式,总体需求较为疲软。粮食供强需弱的矛盾日益突出,价格承压下行。在国内外粮食市场联动性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国际粮价下跌通过进口渠道传导至国内市场,对国内粮价下行产生影响。一是粮食总产上新台阶,各品种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其中,稻谷产量20753.5万吨,比上年增加93万吨,增长0.5%;小麦产量14009.9万吨,比上年增加350万吨,增长2.6%;玉米产量29491.7万吨,比上年增加607万吨,增长2.1%。全球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对2024年全球谷物产量的最新预报数为28.41亿吨,较上月略有下调,同比降低0.6%,但仍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位。粮农组织将2025年季末世界谷物库存量的最新预报数较上月下调1420万吨,至8.74亿吨。根据最新预测,2024/25年度全球谷物库存量与消费量之比将从2023/24年度的30.8%下调至30.1%,供应形势依然较为宽松。二是进口保持高位。随着我国主粮进口量的增长,国内外价格走势关联性大增,国内品种之间的联动不断加强。据海关总署数据,自2020年开始,我国全年粮食进口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超过1.4亿吨,2022年达到历史高位1.65亿吨,2020-2023年进口量在均值达到1.53亿吨。而2016-2019年的均值是1.18亿吨,增长明显。今年1-11月,进口粮食14730.5万吨,同比增3.1%,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预计全年略低于去年1.6亿吨的水平。三是需求仍然较为低迷。近年,大米和面粉行业的开机率偏低,2024年更是进一步下降,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24年至今制粉企业开工率42.06%,同比降2.73个百分点;东北和南方稻米企业开工率分别为26.66%和28.16%,分别同比下跌1.8和0.92个百分点。淡旺季行情不再明显,停机现象频发,行业低价竞争激烈,买方市场特征明显。玉米方面,尽管近月来,玉米在饲料生产中的使用比例同比上涨约10个百分点,但主要是因为其便宜,饲料总产量是同比下跌的,这段时间玉米是“以价换量”。1-11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28239万吨,同比下跌3.9%。玉米价格持续回落,与小麦等价差拉大才导致用量比例上升,因此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止跌的作用,而没能对玉米价格提供大幅拉升的动力。相反,随着新季玉米的上市,价格还经历了一波快速下滑。一个主要原因是港口仍然高企,且主体持仓需求依然疲弱。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南北港口玉米库存量创两年来的新高,其中北港库存更是2020年以来的新高,达到550万吨左右,南港则超过90万吨,仅次于2022年6-8月期间超100万吨的水平。广东部分饲料企业表示,当前南方玉米价格便宜,产区玉米并无南运的优势,需求较低。各主体库存保持低位,导致“持仓需求”减少。2023年以来各市场主体旺盛的“持仓需求”变得谨慎,超常规建库的积极性大降,转为正常的商业库存周转模式。目前很多企业的库存并不高甚至偏低,延续随采随用的策略。随着中央经济会工作会议定调“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25年粮食价格有望触底回升,但回升幅度有待观察,供应充足和需求难以爆发式回升两大因素均可能制约上涨幅度。一是供需过剩的格局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供应方面,今年上半年粗粮和小麦的进口量大增,三季度开始收紧,尤其小麦和玉米,进口规模和节奏受到控制。前11月我国玉米累计进口1332万吨,同比减39.9%。农业农村部发布的12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预测,2024/25市场年度(当年10月至次年9月)我国玉米进口量为1300万吨,较上年度大减1041万吨。粗粮总计进口量3508万吨,同比下跌4.5%。尽管前期进口量大,但9月以来,饲用粮月度进口量同比减幅从22%扩大至67%,导致前11个月累计进口量首次同比转增为跌。需求方面,以玉米为例,下半年以来玉米饲用量同比增长1000万吨以上。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粗略加总计算,今年前11个月,国内玉米饲用量达到10174.6万吨,同比增532.6万吨。自7月以来,玉米在饲料中的使用比例不断上升,如果仅计算7-11月,玉米用量4845.2万吨(其中10-11月单月用量均超过1000万吨),同比增加1018万吨。权威机构均预计新年度国内玉米饲用需求将小幅增加。农业农村部专家预警委员会11月报告预计,随着玉米饲用消费稳步增加,深加工企业建库意愿增强,玉米收储稳步推进,农户售粮进度总体快于上年,预计2024/25市场年度(当年10月至下年9月)国内玉米产区批发价为2500-2700元/吨,较2023/24年度的2379元/吨有所上涨。二是全球宏观经济仍处于高度不确定性之中,但国内信心有望回升。2025年是三大周期的叠加之年,即新的经济发展周期、新的地缘政治周期和新的技术变革周期,充满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前景多变”等前瞻也频繁出现在机构报告中。这些报告警示称,不能忽视贸易摩擦扩大的风险和持续的地缘政治挑战。OECD编纂的“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指数则在2025年后急速拉升。另一大风险来自于公共财政,当前全球的公共债务仍处于较高水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目前处于债务困境或面临极高的债务困境风险。当前各大机构就全球经济增长给出了谨慎乐观的判断。在联合国贸发组织看来,全球经济正进入新的“低增速常态”。经合组织(OECD)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3.3%,比2024年的3.2%高出0.1个百分点,并在2026年继续保持3.3%的增速。但报告称,今年及未来两年,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0.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样总结今年经济运行情况。对于明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明确表述,让市场倍感振奋。同时,扩大内需的表述从“着力扩大”变为“全方位扩大”,这也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向市场传递了非常积极的信号,有利于提振各方信心。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经营主体信心不断恢复,加上全球资本重回中国市场、国内投资需求复苏等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粮食市场的贸易、投资、囤积等需求也将一定程度上恢复。价格调整到位,在企业保持低库存之下,一旦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预期转向形成趋势,叠加潜在的供需利多因素,价格将有望低位回升。当然,在百年变局之下,一切都处于复杂多变之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