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遮峪村的意外发现
山西林遮峪村,这个坐落在保德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黄河岸边的小村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村子背靠着巍峨的山峦,面朝波光粼粼的黄河,西侧距离那汹涌的河水不过百余米。这里的山峦重叠,沟壑连绵,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的屏障,使得这里的地形异常险要,同时也为这里的人们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宁静。
1971年的秋天,当秋收的喜悦刚刚散去,林遮峪生产大队的社员们便积极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在村南二里的堡梁上展开了农田建设的大会战。大家挥汗如雨,为了改善家乡的农业生产条件而努力着。
然而,就在这场热火朝天的劳动中,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社员刘五孩夫妇在划段作业的土地上施工时,镢头突然碰到了什么硬物,他们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只见两件黄色的金属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突如其来的发现让两人惊诧不已,周边作业的社员们闻讯赶来,大家纷纷围观,议论纷纷。金属片上没有任何锈迹,大家一致认定这是黄金宝物。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都过着清贫的生活,这突如其来的宝物让所有人都为之兴奋。有的主张卖掉宝物,坐地瓜分;队干部则主张由集体处理后购买生产资料。然而,在大家的议论声中,谁都不敢擅作主张,最后决定请示公社后再行处置。
在接收到报告的公社党委书记迅速通过电话将这一重要情况报告给了县里。县领导对这一发现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立刻派遣了工作人员迅速前往事发地点。鉴于当时交通不便,没有公路可供行驶,他们不得不跋涉60里的崎岖山路,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在当晚9点抵达了林遮峪村。
第二日清晨,在堡梁施工现场召开了一场盛大的社员大会。公社的领导首先对社员们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觉悟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并对发现文物的刘五孩夫妇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出于安全考虑,公社决定暂停农田建设的进程,并组建了一支专家团队对现场进行详尽的挖掘。
经过数日的辛勤努力,专家们挖掘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礼器、车马具、兵器、装饰品等。经过文化局、公社、生产队三级领导共同核对清点,发现文物数量丰富,包括9件礼器(提梁卣1件、鼎2件、瓿2件、豆2件、玉尊2件)、19件车马具(车舆栏饰、单铃、双铃等)、3件兵器(剑1件、斧2件)、10件装饰品(弓形金饰2件、金线饰6件、玛瑙2片),以及221枚槽齿贝币(骨贝114枚、铜贝109枚)。其中,贝币、金线饰、玛瑙这些珍贵的文物都是在提梁卣中发现的。
经过细致入微的清理,这些文物都保存得相当完好,数量众多,品质上乘,且年代久远。这一发现在保德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即便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鉴于当时县城局势尚未稳定,保存这些珍贵文物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经过与公社领导的协商,决定暂时将这些文物存放在公社武装部的武器库中。
省文物主管部门得知这一信息后,迅速派遣了考古专家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确认了堡梁为古遗址,而非古墓群。为了对文物进行鉴定,文化局派遣了张翠明将部分文物送往省文管会进行鉴定。专家们认定这些文物属于殷商武乙、文丁(公元前1147——1102)时期,均为一、二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中的铜贝币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金属货币,堪称中国金属币的鼻祖。
这一重大发现不仅为我国考古事业增添了新的篇章,也为林遮峪村这个小村落带来了极大的荣耀和自豪。如今,这些珍贵的文物已经得到了妥善的保存和展示,成为了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1971年出土于山西省保德县林遮峪村商墓的商晚期金属铸币
“保德铜贝”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号称中国青铜铸币之鼻祖,是中华5000年文化钱币之滥觞。1971年出土于山西省保德县林遮峪村的商墓中,故习称“保德铜贝”,距今有3000年历史。当时出土109枚,全部被国家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