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1日晚农历春节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全国人民共迎新春、欢庆团圆。
在2020年那个金秋九月,一个关于文化守护与跨国合作的温暖故事悄然展开。9月14日,国家文物局凭借其敏锐的监测网络与深厚的文物保护意识,捕捉到了一则重要信息: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计划于东京举行的拍卖会上,将亮相一尊“唐天龙山石雕佛头”,这一消息立即触动了所有关注中国文化遗产安全人士的神经。
经过细致入微的鉴定研究与历史比对,专家们确认该佛头极有可能是源自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文物,具体为第八窟北壁佛龛中一尊隋代佛像的被盗佛首,其背后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价值,却在近百年前不幸流失海外,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面对这一严峻情况,国家文物局迅速行动,果断启动了文物追索机制,明确提出了“紧急叫停拍卖、全力争取回归”的坚定立场。10月15日,一封承载着国家意志与民族情感的函件跨越重洋,正式送达拍卖行,明确要求其立即终止与该佛首相关的一切拍卖及宣传展示活动,并撤下拍卖计划。此举不仅展现了中国政府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也向世界传递了维护文物原属国权益的强烈信号。
令人欣慰的是,拍卖行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与合作意愿,尤其是其董事长张荣先生,作为一位旅日华侨,他深知这件文物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在接到国家文物局的函件后,张荣先生迅速响应,不仅积极配合拍卖行的撤拍决定,还主动承担起桥梁作用,与日籍文物持有人展开了多轮谈判。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达成了由张荣先生个人洽购并最终无偿捐赠给中国政府的协议,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文物原属国尊严的尊重,更是对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践行。
杭州旅日华侨张荣先生(左一)
张荣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小时候家住体育场路一带,打小跟着知名画家许竹楼学画。当时老师家中有着太多眼花缭乱的藏品,张荣每天耳濡目染,对古玩收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驻日使馆公使杨宇(中)见证
公使衔参赞石永菁(右)与张荣签署捐赠文件
11月17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内举行了一场庄严而温馨的文物移交仪式。在这场仪式上,张荣先生亲手将天龙山石窟佛首交还给了中国国家文物局,象征着这件流失海外近百年的文物正式回归祖国怀抱。
佛首回运 王卓然 马孝辰/摄
随后,在国家文物局的精心组织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鲁迅博物馆等相关单位紧密协作,在中国驻日本使馆及北京海关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获得了日本文化厅颁发的文物出境许可。12月12日,随着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这尊承载着千年历史沧桑的佛首终于安全抵达了它的故乡。
天龙山佛首 北京鲁迅博物馆展览
在众人的见证下,佛首被郑重地点交入库,那一刻,不仅是文物的物理回归,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凝聚力的又一次升华。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国宝在当年春晚上与全国人民见面。这件国宝也是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
这一事件,不仅是对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更是中日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与交流的一个典范,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坚定立场与不懈努力,也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于文物追索与回归重要性的广泛共识。
经过详尽研究,将此佛头与1922年3月摄制的《天龙山石窟》图版编号35及1923年10月拍摄的图版编号41中所展现的第8窟北壁佛龛内佛像的原貌图像进行了细致对比,发现佛首的面型轮廓、五官构造及神韵气质均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右颊上那斑驳的痕迹,其形态自右眼下方蜿蜒伸展至右耳边缘,与实物无二。此外,佛首面部的一些精妙细节,诸如右侧脸颊上细微的斑点以及颈部因风化作用而形成的自然边界,均在比对中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基于石窟内保留的历史痕迹及旧照分析,推测该佛首在被非法盗取后,其背面与鼻翼区域经历了某种程度的修整处理。
通过实物鉴定、先进的科技检测手段,并结合历史照片的综合比对,专家团队达成了共识,确认此佛首源自天龙山第8窟北壁佛龛内的佛像,其被盗时间大致可追溯到1924年前后。
第8窟作为天龙山石窟群中唯一拥有确切开凿年代记录(即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且规模最为宏大的石窟,其内佛像的佛首部分,以其低平的肉髻、圆润的脸庞、含笑的神情,加之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细腻入微的表现手法以及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了北朝晚期至隋初艺术风格的杰出代表。
此佛首不仅是研究天龙山石窟艺术,乃至探索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发展历程的宝贵实物资料,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西南方向40公里处的天龙山腰,海拔高1700米。石窟始建于北朝东魏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经过北齐、隋代、唐代开凿,现存石窟25座,分别位于东西两峰山崖之间,绵延1公里余。
▲东峰全景
1922年《天龙山石窟》 外村太治郎著
▲西峰全景
1922年《天龙山石窟》 外村太治郎著
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北齐后以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
这些石窟中,有东魏、北齐、隋、唐各代开凿的石窑二十七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间山径相通。据不完全统计,石窟内外有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
▲盗割现场
山中定次郎与净亮和尚(居中者)合影
1918年,日本人关野贞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找到了当时已被遗忘的天龙山石窟,并对石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1921年,关野贞将他的调查报告发表在了日本《国华》杂志上,并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引来了日本奸商的觊觎。1923年日本山中商会的山中定次郎用12根金条贿赂石窟下面圣寿寺住持净亮和尚,将大批佛首偷运出山。从1923至1924年这一年间内,日本山中商会就将天龙山石窟洗劫一空,使得耗时四百年开凿的石窟再也找不出一尊完整造像,成为20年代的无头石窟。
天龙山石窟被盗劫走的佛头
这些天龙山的雕刻珍品最初大都被运到了日本,后来又有许多被辗转卖到欧美等国的博物馆或私人手中。截止目前,已知有160余件天龙山石窟文物流失世界各地。国宝回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