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几个破碎的陶俑。这些用泥土烧制的陶俑,和真人一般大小。于是,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年的秦兵马俑重见天日。
自秦兵马俑坑惊艳问世以来,秦始皇陵这座沉睡千年的皇家陵园便瞬间跃升至全球瞩目的焦点地位。为了更深入地揭开陵园的神秘面纱,探寻那深藏地下的无尽宝藏,自1977年起,一支由资深考古学家组成的队伍,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区域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普查与精细勘探工作。
岁月流转,时间悄然推进至1978年6月,考古工作的重心悄然转向了陵园西侧那片充满未知的土地。在一个烈日当空、酷暑难耐的日子里,考古队员们挥汗如雨,在一处紧邻陵墓封土、新近被收割的小麦田中辛勤地挥动着探铲,他们每一铲都充满期待,渴望能在这片土地上发现新的奇迹。
随着探铲的不断深入,一位名叫杨绪德的钻探队员凭借其敏锐的直觉和不懈的坚持,从地下约7米的深处提起探铲时,一个金光闪闪、圆形小巧的金属物件随土而出。这竟意外地成为了揭开深埋7.8米地下两乘珍贵铜车马神秘面纱的宝贵契机。
他小心翼翼地拂去泥土,那金光愈发耀眼,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杨绪德迅速将这一重大发现报告给了领队程学华。程学华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考古经验,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是古代车马配饰的遗迹,并立即亲自下场进行细致探查。很快,更多与车马相关的物件被逐一发现,由此,考古团队推断地下极有可能埋藏着规模庞大且极具价值的车马遗迹。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考古团队展开了更为深入的勘探工作。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确定这里隐藏着一个规模宏大的陪葬坑。这个陪葬坑紧邻封土西侧,整体呈“山”字形布局,占地面积高达3025平方米,气势恢宏。其中,南侧区域由五条并排的东西向耳室构成,这一特殊布局预示着这里很可能是车马安息的神圣之所。
1978年,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的农田里,勘探到古代马车上的配件。2年后,考古人员在发掘时,发现了两乘彩绘铜车马
1978年7月,考古队对该区域进行了初步的发掘工作,发现了与后来出土的铜车马形制极为相似的木车马遗迹,这一发现为后续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1980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严格审批,考古队对车马坑的最北端耳室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发掘工作。
在这次发掘中,两乘精美绝伦的彩绘铜车马终于重见天日,它们分别被编号为一号车和二号车。这两乘铜车马出土于一个精心构建、规模庞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圹之中。尽管椁室因年代久远而朽烂不堪,但车马部件却保存得相对完整,为后续的修复与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面对铜车马那复杂多变的结构与严重破损的状况,考古与修复专家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了确保这些珍贵文物的安全与有效修复,他们经过反复研讨与尝试,最终决定采取一种创新的整体切割法。
这种方法要求将铜车马连同其周围的土遗迹一同切离并装箱,然后运至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进行后续的精细处理。这一过程包括了精确分割、制作坚固的钢板基座与箱体、加固堆积体、缓缓压入钢板、构建木箱、填充加固以及封盖运输等多个复杂且精细的步骤。经过不懈努力,考古团队终于成功地将铜车马安全转移至博物馆。
然而,铜车马的修复工作却远未结束。特别是其上的伞盖部分,因年代久远而碎裂成数百片,且变形严重,修复难度极大。加之当时对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理解尚显肤浅,修复过程需极为谨慎小心,以免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二次损害。为此,专家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最终制定出一套详尽且科学的修复方案。他们希望通过这套方案,能够让这些珍贵的铜车马重新焕发出昔日的辉煌与光彩,为世人展现秦朝那辉煌灿烂的文明与技艺。
在长达近八年的时光里,专家们倾注了无尽的心力与才智,对铜车马的碎片进行了耐心而细致的修复工作。他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艺术的热爱,逐步将这些散落的碎片重新组合,最终成功复原了铜车马的往日荣光。当这两尊青铜车马再次以完整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它们不仅彰显了秦朝卓越的青铜铸造技艺和雕塑艺术,更让人们得以窥见2200年前皇家车辇的非凡气派,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壮丽。
作为秦始皇庞大陪葬阵容中的璀璨瑰宝,铜车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复杂的构造设计,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这两辆铜车马均选用质地优良的青铜精心铸就,车身覆以绚丽的彩绘,云纹、几何图案与夔龙纹交织其间,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秦始皇巡游天下的盛况。车上镶嵌的金银饰物,更是将奢华与尊贵演绎到了极致,其工艺之精细,令人赞叹不已。
其中,1号车,亦称立车或高车,设计精巧,一辕双轮,车身修长,长达2.25米,高1.52米。车厢呈横长方形,尾部巧妙设有车门,车顶撑起一把圆形铜伞,伞下站立着一位御官,他双手紧握缰绳,全神贯注地驾驭着车辆。前方四匹骏马神态各异,中央两马昂首挺胸,目视远方,展现出王者的威严;两侧之马则微侧头颅,鼻孔微张,仿佛正在奋力奔跑,生动捕捉了行进中的动态美。
紧随其后的2号车,又称安车,同样采用一辕双轮设计,但车身更为宽大,长达3.17米,高1.062米,重达1241公斤。车厢分为前后两室,以窗相隔,车门亦设于尾部,车顶覆盖着椭圆形的铜华盖。车体表面绘有精美的彩色图案,与金银装饰相映成趣,更显华贵非凡。更令人称奇的是,车、马、御手及大部分部件均施以绚丽的彩绘或鲜艳的色彩,历经两千余年仍鲜艳如初,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眼见证秦始皇御驾的雄壮与辉煌。
然而,铜车马的精妙之处远不止于此。在它们华丽的外观之下,还隐藏着一个令人惊叹的秘密——一种集防护与攻击于一体的巧妙武器设计。那看似普通的铜伞,实则暗藏杀机。伞柄内部巧妙地设计了中空结构,用于藏匿武器,而伞底则设有机关,以备不时之需。
这一设计之巧妙,在于其灵活多变与实用性强。当遭遇突发敌情时,车上的御者或随从只需简单操作,便能迅速调整伞的角度,以适应战斗需要。更为神奇的是,整个铜伞在紧急情况下可迅速拆解,伞柄中的武器瞬间亮出,成为反击的利器;而伞盖则能瞬间转变为坚固的盾牌,为车上人员提供有效防护。
这一设计不仅展现了秦代工匠在武器与防护装备创新方面的深厚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安全防护的高度重视。铜车马上的这把“多功能”铜伞,无疑是古代智慧与技艺的杰出代表,让人在欣赏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古代人在实战应用方面的独到见解与高超技艺。
如今,这两件惊世之作被珍藏于新建的铜车马博物馆中,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秦始皇銮驾的风采与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