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这座爱心之城,温暖的小故事可谓俯拾皆是,许多看似平凡的瞬间,串在一起就是一座城市的底色。今年,我们推出暖“医”月历专栏,记录那些如春风拂面的“医”举“医”动,以及发生在医患之间的暖心互动。
1月是新一年的开始
冬日的寒冷还在持续
而希望和感恩从未“断档”
1月初,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退休医生、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张志樑教授意外收到了一份小礼物和一张新年贺卡。
26年前,年仅3岁的栋栋因先天性心脏病由家人带着找到了张志樑,通过手术治疗恢复健康。去年,栋栋博士毕业回到宁波,长大成人的他一直记挂着当年的救命恩人,辗转打听到张志樑教授的近况,并专门准备了小礼物和新年贺卡托护士送去。“马上三十岁了,我不会辜负此生,一定活成一道光,照亮更多的生命……”他在贺卡里这样写道。
张志樑教授早已想不起栋栋的名字和当年的样貌,“当时,这样的小患者很多,也有一直在联系的家长,隔几年会来告知孩子的情况。当了这么多年医生,看到患者们现在都好好的,就是我最满足的时候。”
新年第一天,12岁的患儿小加在被推进手术室时,含着眼泪不断重复着“害怕”。宁波市第六医院麻醉医生张亮光和护士应一欣突发奇想,用手边麻醉插管的钢丝,“打造”了一朵玫瑰花送给他,帮他缓解心头的恐惧。
在护士的鼓励下勇敢地配合麻醉时,小加还得到了另一个意外惊喜——一支自己最喜欢的草莓口味棒棒糖。手术顺利结束后,小加从麻醉中苏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展示自己得到的“奖品”,“我太喜欢这里啦!”
医院的手术室里藏着一个神秘箱子,里面装满了为小患者准备的棒棒糖和安全玩具,希望每一位患者在手术室里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安心。
1月初,曾经的血液病患者小兮(化名)特意从老家赶到宁波,向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血液科团队以及资助她医药费的好心人云叔致谢。
5年前,在宁波生活的小兮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遇到了经济困难。鄞州人民医院血液科发动全科室为小兮捐款,还帮她通过网络平台募捐。在朋友圈看到消息的宁波爱心人士云叔第一时间联系到医生,给小兮捐了5万元现金。
如今,小兮病情好转,生活重回正轨。这些年来,她一直没忘记曾帮过她的医护人员和云叔,也在力所能及地帮助着病友。
云叔的母亲是因急性白血病不幸离世的,但在治疗过程他深深体会到医护人员的善良和敬业。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着为别人打伞,所以他一次次站出来捐助贫困的血液病患者,8年已累计捐款超13万元。
市民朱女士(化名)一个人来到宁波市第二医院做磁共振检查。然而,检查做到一半,她突然感到头晕、不舒服,害怕地喊道:“好了吗?我难受,太难受了。”
正在为朱女士进行扫描的宁波市第二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楼春芳听到她的喊叫,赶紧走到她身边询问情况,随后一直握着她的手进行安抚,直到最终完成检查。
有些患者会对狭窄空间感到不适,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检查,是医务人员的日常。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安抚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1月上旬,一名50多岁的男子就餐期间突然倒地抽搐,陷入昏迷,服务员见状后大声呼救。正在聚餐的镇海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澥浦院区医护人员闻声赶到,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在十几名医护人员组成的“豪华”救护团队的努力下,男子逐渐恢复了意识,随后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最终化险为夷。
事后,被救男子及其家属向救命恩人们送上了锦旗,动容地表示:在危急时刻能得到一群医护人员的出手相助,自己真是无比幸运,感激不尽。
参与急救过程的医护人员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突发情况,也一定会冲上去施以援手,这是医生的职业本能。
此前,安宁疗护志愿者们深入各个病房,仔细记录下患者的每一个心愿。一顶鲜艳的帽子、一个八音盒……那些温暖而治愈的点点滴滴,就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如宁所愿义工大队发起人之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社工部主任岑利波说,每一个小小的愿望实现,对终末期患者而言都是巨大的精神鼓舞,很高兴能为他们的生命增添一抹亮色。
文字整理:吴正彬
编 辑:曹 歆
责 编:孙美星
来 源:宁波市健康传播中心
微信一再改版
请关注并星标
“健康宁波新闻版”
看完文章后点亮
右下角的“赞”和“在看”
方便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推送文章
“在看” “点赞”
让更多人获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