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蓉||“伊香苑”满园香溢

文化   2024-11-09 07:00   青海  
【循化青年文学】
【作者:韩艳蓉】


“伊香苑”满园香溢

——韩海平的餐饮30年


一日晴空一夜雨


20多年前,循化黄河北岸,一家叫作“伊香苑”的饭店开门营业了。没有开张的喜庆炮声,没有亲朋好友的道喜道贺声,这个新开的店安静得像个小姑娘,躲在循化一堆门庭若市的大饭馆、大餐厅背后,谁也没有注意到它,更没有注意到老板韩海平那令人揪心的脸庞。

很快,“小姑娘”不见了,韩海平也不见了,如同扔进黄河里的一块石子,没有翻起来一点浪花。循化消费市场小,人流量少,加上同类餐饮竞争激烈,故乡的热土终究还是没能温暖得了他,没能让他看到未来。他不得不离开,到离家不远、但市场更大的省城——西宁。而这个选择,是他此生做得最为正确的选择,他跳出了一场混战,进入了一场决胜局。

到了西宁以后,他才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市场、外面的选择,像钢琴上的黑白键一样,只要手指足够灵活,就能自由跳动。“拉面”是伊香苑的“探子”,是韩海平进入西宁市场前丢进去的一块石头。1999年,他在城东一家美食城租下了一个美食档口,名曰“拉面馆”,但什么都卖,客人要什么就做什么,从面食到肉类,从汤类到小炒应有尽有,是“大杂烩”式的拉面馆。近三年的时间里,一家人起早贪黑,忙得两眼发昏,但日子终究不见好转。到后来,韩海平无意间发现,当时已是红火之地的城中区,哪里都是人,而自己的店面正好位于中心广场商业圈,客流量与当时的城东、城西简直不可相提并论。于是2002年,韩海平兄弟俩另立门户,在城中区长江路开了一家单属于他们的饭馆。起初也只卖牛肉面,但随着客人的增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他们会什么就做什么,人家要什么就做什么,实在变不出花样,拿不出新菜品,他们干脆就只卖牛肉面、干拌、炮仗面这类最为基本的面食。慢慢地,店里的客人越来越少,直至门可罗雀。就这样,当别的饭馆都以厚厚的菜单、丰富的菜品吆喝着赚钱,频频赢得顾客时,韩海平他们却在等着客人上门,顾客来了“这个不会”“这个没有”,端不出个像样的饭菜。不是不想做,而是不会做,他们一家人都没有专门学过炒菜,只凭着撒拉人与生俱来的巧手,能端上桌的那些面食,也都是靠自己摸索,味道一日三变。他们就这样简单粗暴地斩断了自己的赚钱之路。恰好那一年,有一家北京旅游公司一行四人到青海,就近选择了韩海平的店。简单吃了点饭后,他们说,民族餐很有特色,虽然饭菜简单,但味道很特别。但同时建议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沿海城市看看餐饮市场,做个市场调研,了解客户需要什么,否则像他们这样,消费者来了也留不住,是赚不了钱的。

听完他们的话,韩海平顿时如醍醐灌顶。

这一年是2003年,也就在这一年,韩海平咬咬牙,决定亲自去沿海城市做调查,看别人是怎么做餐饮、怎么开餐馆的。终于,他等来了一个机会,有人推荐他到餐饮天堂广州去。等韩海平真正站在当学徒的饭馆时,他觉得自己真的是一只井底之蛙。现代化的大城市、餐饮市场、一个个饭店让他眼花缭乱、目瞪口呆。他才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与现代餐饮之间是完全脱轨的,简直处在两个世界。他苦笑着说:“我所认知的餐饮,和我在搞的餐饮,跟广州一比,跟别人一比,简直是在玩过家家。”

韩海平当即决定让家里的四五个人都到广州,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当作学费,跟这里的老板学管理,跟师傅们学炒菜。他们几个从后厨到前厅,从跑堂到洗碗,从炒菜到上菜,不分昼夜地学,每个人都像在太阳底下晒了许久的海绵一样,只要见到知识之水就一股脑儿地全吸进去。只要自己没听过、没见过、没学过的,什么都学。

一家大小踏踏实实地在广州学了将近5个月。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广州人的建议,把原来小两间铺面后的一个小二层楼全都租下来,扩建成18个包间,每层9个包间。重新制定菜单,确定了民族餐和地方餐两个系列的主营菜品。韩海平本想着,店里客人会慢慢多起来,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令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出生即巅峰,饭店一开张,18个包间就满满当当的了。本地、外地的游客,还有外国人,只要想吃到正宗本地菜、西北菜清真餐,都一窝蜂地赶到韩海平的店里。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困住自己脚步的,是自己的思维,格局打开,市场就打开了,客源也跟着打开了。为了缓解顾客排队现象,他们租下了隔壁宾馆的会议室,改造成大宴会厅,里面摆了20张桌子,这样一来,用餐高峰期接待客流量能达到40桌之多。看着眼前黑压压的客人,韩海平第一次尝到了做餐饮的“味道”,一家人无不感慨。他们也才领悟到一个道理:做餐饮必须要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有别人无法复制更不能超越的核心菜品,有别的店吃不到也做不出来的独特味道。他们也深深明白,想要保持独特性,就必须研发出独特的餐品,一味学习或者模仿,永远无法另辟赛道。这就迫使韩海平下定决心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考察团队,财务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也一步一步健全,“伊香苑”的雏形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此时,韩海平才真正意识到,西宁才是他的创业乐土。此后的12年里,韩海平带着自己的家人开启了“家族事业”。他们每挣到一点钱,就全投进餐厅的装修、改建、扩建、并购中,除了菜品风味一直保持不变外,餐馆硬件设施几乎年年换新样,店员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不仅留住了老顾客,也迎来了更多消费者。尤其是旅游旺季,不少旅行社将“伊香苑”作为让游客领略青海风味、品尝民族美食的“第一选项”,整车整车地往他们店里带。每天一到饭点,餐厅里几乎爆满,有些老顾客干脆自己找个位置,倒杯茶水坐下,等着出餐。

韩海平一家人像呵护婴儿一样,精心照顾,百般费心。一张张桌子、一把把椅子、一套套餐具、一件件厨具,眼看着生意一天天好起来,顾客一天天多起来,一家人的精气神更高了,大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丰富菜品、提升服务、招揽生意……

本以为,这样的大好局面会一直延续下去,只要有投入肯定有大回报,然而事与愿违。2012年,西宁市实施中心广场北迁扩建项目,当所有市民为即将迎来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绿化度高,集运动、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体育中心时,谁也不会想到,施工车辆的第一个车轮子,压在了韩海平的心里,挖掘机的第一铲,将他的事业命脉挖断了!韩海平的店正好位于征迁区,虽然他们也曾听到过传言,但他们并没有提前找寻其他店铺。在他看来,一个偌大的广场扩建项目要动土施工,怎么也得三五年;再说,真要拆了,他们也能提前从周边商户或房东那里听到一些消息。谁也没有料到,一觉醒来,一排蓝色铁皮“墙”,不仅严严实实堵死了他们无比熟悉的那条通往餐馆的路,同时也焊死了他们的梦想。

店铺刚装修完不久,一切都是新的,从桌椅到前台,从大厅后厨,甚至连墙面上挂图装饰,都是当时其他同类餐厅无法相比的“大排场”。机器开进来的时候,他们甚至找不到一处可以暂时存放这些东西的地方。就这样,将近500万元埋进了废墟,填进了老西宁走向新城市的路上。同时被填埋的,是韩海平一家人从心尖上滴下来的血和泪!与此同时,因为一下子收入全无,每年还有至少30万元净利润损失,一时之间,资金缺口超过了100万元。这些本可以妥妥装进腰包的财富,而今却连一个子儿都看不见、拿不到。一种疼痛感和失落感压上心头,将一家人淹没!

他说:“那一次,我感觉自己的腰脊断了……”

这一次的惨败,与其说是失败,不如说是失策。沉浸于梦想的他,一门心思只想往前冲,满心满脑都是将“伊香苑”做得更大,做得更好,而对于暗藏在身边的危机一无所知。等他反应过来时,乌云已成大雨,将他的前进之路冲毁了,差点连梦想都浇灭了。

他说话干练、语速平稳,嗓音稍许沙哑,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辛苦”,好像这一路走来,那些艰辛和酸楚原本就是生活的样子。高原的阳光炽烈,停留在他棱角分明的脸庞上,像是被挑动的灯芯,分明在演绎“苦心”两个字!


初创便是辉煌


正当他走投无路之际,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个老顾客打过来的。原来,以前和这位老顾客闲聊时,韩海平无意中提到长江路“伊香苑”可能会被征迁,半开玩笑地说,以后在哪儿落脚还没个定数呢,也不知道往哪里找门路……但就这几句家常话,却在日后成了韩海平的“救命符”。这位老顾客对他说,城西区兴海路刚好腾出来一间店面,有800多平方米,正在出让,问他要不要先看一眼。他瞬间感觉脑袋一激灵,当即回答说:“我马上来!”

当韩海平风尘仆仆地赶到那里,看到矗立在眼前的店铺后,当即拍板:“干!”

和业主签完合同后,韩海平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没钱。无奈之下,韩海平只得回老家寻求帮助。他踏遍了亲戚朋友的门槛,但那时的循化,老乡们的生活也就是个将就着过个小日子的水准,对他这种“大窟窿”,也是爱莫能助。就在这关键时刻,韩海平听到消息说政府有相关帮扶政策,提议他去咨询一下。这消息无异于天降甘露,韩海平一刻都没有耽误,赶到政府部门求救。当时的循化就业局听完他的诉说,了解到他的实际困难和具体诉求后,很快为他提供了80万元的政策性贴息贷款,帮助他重返餐饮市场、重振餐饮事业。

拿到贷款后,韩海平将自己最后一点“储备金”也全部拿出来,颤抖的心、颤抖的手,将最后一点“救命粮”撒向了那摇摇晃晃的前方之路。

那是一家紧挨着市场的店面。据商铺所属物业工作人员介绍,市场年底就要拆迁,到时候主路将延伸过来,店铺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沿街黄金铺面了。韩海平对他深信不疑,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对餐厅进行装修之时,市场升级改造工作也启动了,同步进行的道路改造工程,用一座新桥,将长江路与兴海路联通起来,使城中区与城西区连为一体。这条立足大格局的市政公路,为韩海平开通了一条专线,长江路老店的顾客只需稍稍移步,过了这座桥,就能直接抵达他兴海路的新店,因而从开业开始,客源从未出现过断流。


乘势趁势  初见版图


随着生意版图的不断扩大,韩海平又将餐饮事业的风向标指向了城北这一块暂时没人看好、无人问津的清真餐饮市场。这一次,他跟的不是“风”,而是市场,是时代,是前沿,是“财富”的味道!

他说:“据我所知,西宁整体餐饮行业里,清真餐饮店太多,消费人数太少,大家为了生存都在不计成本地血拼、竞争。而西宁各个区的清真餐饮环境又不一样,像我所在的北区,民族餐饮店不多,但有消费需求,加上我对这一片区域比较熟悉,了解哪个街道消费者多,然后从店面规模、菜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把饭馆开起来,这样竞争压力比较小,也能保证营业额。”

这个从未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餐馆老板却说出了这样一番理论,这不就是如今被普遍认同的经济学“真理”:红海、蓝海之说吗?

原来,实践出真理,这条真理亘古不变。

他观察到,当时的城东,如同清真餐饮市场的“红海”,在这个区域里,像他这样没有大本钱、没有“高智慧”的餐饮初创者,一旦进入,无异于“自杀”,结果必定是血本无归。而当时的城北区,是一片绝佳的餐饮“蓝海”,虽然也有清真店面,但都是小店小馆,且间隔远,相互之间几乎都构不成竞争威胁。

他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就是能够准确读懂市场的阶段预警,准确捕捉拉面行业风向,从而能够抢占市场机遇。这项技能并非天赋,而是从市场甩过来的一记响鞭中学来的,是因自己裹足不前、优柔寡断而没能抢占城西区清真餐饮市场份额后的惨痛教训。这一次,他避开清真餐饮店“蜂窝区”,抢先一步,像一条八爪鱼,用足全部力量,将自己的餐饮事业中心搬到了城北,在城北区开了第一家“伊香苑”。并以城北地区为中心枢纽,像打梅花桩一样,用了近10年时间,将“伊香苑”门口招牌插在城北商业核心、人群密集区、商超交汇处。

2023年,他对兴海路店进行扩建升级,将原来的一层改为二层,整体经营;同时,滨河路“乌图斯苑”也在不断创收,五一路老店客源不断。此外,2023年新开的城北店也进入平稳运营期。这家店楼上楼下两层,共有3000平方米。一楼是综合性宴会厅,主要以接待宴席、大型会议就餐和规模较大的商务活动;二楼是卡座和包间,还有“伊香苑”未来的行政管理总部。这是“伊香苑”顺应市场需求、为拓展业务而制定的新的营销策略。新店接受定制服务,提供专属“菜单”,为企业宣传、生日宴会、婚礼等活动提供特制产品。这一项,他投进去1200多万元。

“伊香苑”已经从最初的“铁字牌”变为“金字牌”,他相信这个品牌价值,觉得为它投入上千万元是值得的。

他笑着说:“清真餐饮市场还是有空间的。虽然人人都在做,但真正要做到精细化、高端化、品牌化,还是有难度的。”

相关部门在城北区一处地段繁华、人流量多、位置显著的成熟商业综合体中,将最为核心的位置留出来,特邀“伊香苑”入驻,是政府部门对“伊香苑”接待能力、餐饮品质、餐食特色、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认可,从而让更多的人通过地道的青海美食、循化美食,感受一种别样的美食体验,也让游客通过店里的装饰装修风格、“文化长廊”和他声情并茂的讲解,深刻领略美食背后丰富多样的原材料以及食材的原产地,真正阐释“美食带动一座城”的文化意义。

不管他的店开到哪里,老客户都会不停地带新客户进来,新客户又会带新客户进来,形成一条源源不断的“客流”。长江路的老顾客跟着他来到了城北,城北的顾客又跟着他来到了新店。有些客人跟着他的店吃了10年,从最初的一碗拉面吃起,到后来简单的炒菜,再到丰盛的民族餐,他们品尝过“伊香苑”的每一道菜品,久而久之,他们也成了韩海平创业故事中的一部分。就这样,韩海平和这些食客成了朋友,这些食客则成了检验他饭菜味道的“首席专家”。在他们眼里,韩海平是长江路的撒拉人,是那个能让他们吃到正宗本地菜的撒拉人。

韩海平为食客留下了近似乡愁的一缕念想,铺就了一条消费者和餐饮企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也为自己拓展了充足的市场空间。

一声声亲切的“撒拉”,让韩海平意难平。


唯改者进  唯革者强


餐饮事业做大做强之后,韩海平将目光放得更远。在巩固民族餐饮品牌基础上,他想借餐饮这个平台,投射已有品牌影响力,继续做优“伊香苑”品牌,进一步规范管理方式,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曾经看到开拉面店的做起了与拉面相关的产品加工,他心动过;看到别人开连锁店、加盟店,他也眼热过;看到别人不断换新菜、上新品,他也着急过……但他明白,既然是做实体经济,就不能随大流、跟潮流,每一个食客都是奔着他的店、顺着他的餐品来的,金口碑都是由消费者口口相传、人人点赞得来的,这是对他最好的宣传和推介。他不能为了追求短时效益而辜负了一直信任他的老客户、新顾客,不能让自己的一时浅见毁了“伊香苑”用了近30年才举稳的牌子。经历了暴雨冲刷,他现在很清楚,树越大,根就要越深,巩固现有市场、稳住现有消费人群才是“伊香苑”行稳致远的最好方式。现在要做的,不是盲目乐观、跟风跃进,而是将所有餐饮店基础再打牢一点,根子再往下延伸一点,牢牢扎稳城北区餐饮市场。他现在要考虑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还有他手下近200名员工和他们身后的每一个家庭。他的任何一项决策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收入,影响一家人的未来。与员工和消费者一起成长的他,绝不会拿员工的未来当儿戏!

然而,韩海平不是一个满足于现状的人,撒拉人身上敢闯敢干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要不要扩大城北区餐饮市场,继续深挖市场潜力,韩海平自有考量。他说:“最近两年,城北区发展相当迅猛,市场越来越大,新开辟的小区也越来越多。要是在城北区再开一两家店,理论上行得通。”在欲望和野心膨胀的同时,他开始考虑一个更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如何才能将“伊香苑”的未来之路走得稳、行得远?

他说:“要想走得稳,就要有抗风险能力。‘伊香苑’只有实现公司化、规范化、品牌化,才能走得久、走得远、走得稳。这个问题,我们深思熟虑过,也有了一个规划。我们打算3年之内不再扩大规模,先稳住市场、稳住队伍、稳住资金,将餐饮‘三要素’把得死死的。收住匆忙的脚步,是为了把下一步更好地迈出去。”

他们在等一个更好的市场机遇,等下一代“伊香苑”接班人出场。


本真本味  追本追远


撒拉族饮食文化历经800年传承、创新、发展,如今已名满青海,成为民族特色文化的标志性“名片”,其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渐凸显。而要想在省城品类众多、风味各异、数量庞大的餐饮行业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韩海平又马不停蹄地带领研发团队、市场调研团队,对原有的传统地方菜和民族餐进行改良,在确保菜品多样性、味道独特性的基础上,探索研发出一整套独属于“伊香苑”的民族特色餐饮。一经露面便惊艳全场,在首届国际清真美食烹饪大赛上,青海知名餐饮企业悉数到场、竞相展示。“伊香苑”站在竞技舞台上,在上百家青海餐饮企业中轻松拿走了银奖,为循化和撒拉族争得荣耀。青海餐饮界记住了将民族餐和撒拉宴做到极致的“伊香苑”。此后在又一次高手如林的国际清真美食烹饪赛场上,韩海平把具有浓郁民族标志的搅团、青稞面、油香、芽饭、农家土豆、酸辣里脊、青海三烧等面食、炒菜、特色小吃等统统摆上展示台,一举斩获国际清真美食大赛金奖。他拿到了“好商标”牌子,循化县政府将“伊香苑”纳入县域“撒拉人家”的核心品牌,将牌子挂在“伊香苑”文化楼梯上。

深水静流,海面才平,犹如他的名字——“伊香苑”,伊是清真本位,香是食物本味,苑是地标本味!


共赢共进  都是淋过雨的孩子


作为“伊香苑”的总掌舵者,韩海平和所有员工、所有股东一样,更多的是参与,而不是去干预!韩海平从不给员工画大饼,财务实行透明化管理、开放式融资,让所有员工都成为“伊香苑”的主人。员工只要有意愿,即便掏出100块钱,也算股东,也能参与管理,餐厅的每一分利润都按投资比例分红。除此之外,还能拿到一份岗位工资,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每一个人都以“主人翁”的态度,把分内工作干到极致。对他们来说,自己干得越好,“伊香苑”就挣得越多,他们拿的利润“红包”就越来越厚。每年举办的公司员工大会、表彰大会、联欢会成为大家翘首以待的节日,人人手里攥着一沓钱,个个笑容满面、喜气洋洋。正如韩海平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连在一起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分不开,大家同心协力,创收搞好了,赚的钱就多,大家分红也多,积极性就更高,我们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同体。”

如今,200多名始终跟随“伊香苑”的员工,成了韩海平最大的财富。在过去的25年里,“伊香苑”从最初兄弟两人干,到目前在“伊香苑”工作10~20年的员工比比皆是,6个店面的管理人、负责人都是跟随韩海平他们一路成长起来的。其中,来自海东市互助县的一对年轻夫妇跟了他们20年,如今是兴海路店的负责人,他们在西宁买了房、落了户,对“伊香苑”有了源自内心的归属感。不仅如此,韩海平还不遗余力地帮亲戚、帮邻居、帮朋友,将想要创业、致富的父老乡亲带出山村、带出循化,一人带一片、一人带一户,把将近50名循化老乡安置在“伊香苑”的各个岗位上。如今,他们换身换装、华丽蜕变,有的成为部长、店长、经理、负责人,也有的被培养成了专业炒匠、面匠、面点大师等。在“伊香苑”,他们都是这个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有一对跟着他们干了十几年的夫妻俩,作为犒赏,韩海平直接将设在州县的唯一直营店——尖扎县伊香苑全权交给他们,他只投资,不问事务。为帮助家乡父老尽快走上致富路,他还主动对接循化县就业局,接收有需要的年轻人到“伊香苑”进行实操培训,手把手地教他们拉面、炒菜、点餐、管理,帮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从此,“伊香苑”有了一个新的头衔——优秀劳务品牌。

那几年,各行各业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餐饮业更是首当其冲。在停工停产、闭店歇业的那些日子里,韩海平没有辞退一个员工,那些因为疫情回不去家的员工,就在店里吃、店里住。为了稳住队伍,缓解大家的焦虑和失落情绪,每月他照常发工资,时常安慰大家。熬到疫情结束,“伊香苑”核心岗位的员工没有一个离开,他们也跟韩海平一样,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伊香苑”的灶火还能重新点燃。每个店的文化楼梯墙面上,都挂着许多学校、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送来的大大小小的牌匾和镜框,那是他们参加爱心活动、热心公益的最好见证。

谈起新店,韩海平轻描淡写地说:“一天的营业额也就10万元吧,与自己的估算差不多,有时候还多一点。”他依旧是很多人眼中再也普通不过的一个撒拉汉,但谁能将一个农村娃、一个庄稼汉、一个乡里人和“日进斗金”这个词联想到一起呢?而在“伊香苑”,谁又不是从山里出来、从地里走来,踏上富裕康庄之路的呢?


商海搏击  行稳致远


不惑之年,不惑于心,不惑于行,才能走得稳、走得实。

在成为典范之前,“伊香苑”经过了20多年的蛰伏,经历过大换血的煎熬,也经历过半年“消失”300万元的欲哭无泪……韩海平把这些磕磕绊绊权当是给市场交的“学费”。他深知自己和市场之间,既是一场相互选择的融合,也是一场互相博弈的竞争。市场每波动一次,对他的智慧和胆识都是一次严峻考验。更多时候,那只无影无形的魔掌在扼住他的喉咙,迫使他妥协,甚至调整餐饮业规划。

而今,市场再一次将方向盘交到了他手中,大声喝问:是公司化运作还是家族单传?面对波诡云谲的商海,韩海平恐慌过、犹疑过,但他是天生的“财富”猎手,总能敏锐地嗅到弥散在眼前的“财富”气味。“猎物”到手后,他又不停告诫自己:慢一点、稳一点,稳住步伐,稳住菜品,稳住市场……

他发现自己的淡然和内心的从容才是永远不用担心失去的财富。

当初,因慢了一步,他终究没能分到城西市场的一杯羹,错失了机会。因此,他更加心无旁骛地守着自己的根据地——城北,更加珍惜这一片自己熟知的市场。如今,“伊香苑”6个店如出一辙,同样的装修风格、同样的风味、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服务,守护着它的品质。融合了撒拉族风格的门头,几个烫金大字与周边的大小馆子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

6家“伊香苑”实行统一管理、分店负责的运营模式。大方面,由股东集体定调子、定方向、订规划、定目标,所有事务公开透明运行,每个店都做到管理精致、服务精心、菜品独特。6个店一天的营业总额将近20万元。如果新的综合性餐厅开起来,累计日营业额预计将达到40万元。这个成就无疑是辉煌的。为这一刻,韩海平和家人们熬了25年,守了25年,奋斗了25年。在这漫长的餐饮生涯中,他曾几度被餐饮市场抛弃,甚至“绝杀”。但20岁、30岁、40岁的他,始终没有放弃,撒拉人不服输、不低头的韧劲深深溶在他的骨髓里。守得云开,终见日来,他的创业故事,成为一本励志“书”。

回顾一路走来的艰辛和考验,他的话语中依然透露着艰难,但脸上总挂着一种酣畅淋漓的笑容。

对他而言,规模化经营的“伊香苑”是一个渐入佳境的开始;对家人来讲,是一次华丽的收场,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兄弟姐妹6个家庭几十口人,彼此贴得更近了;对事业来讲,既不是开场,也不是收场,而是一次转场。


民族的就是大家的


“伊香苑”团队中,依然保留了近50名撒拉族员工,涵盖后厨、大厅、管理等各层级,撒拉宴的面点师、手抓制作师等“要害”岗位依旧是专人专用、专岗专责,确保“伊香苑”不管开到哪里,民族餐依旧保持高水准、原味道。对于这一点,韩海平没有丝毫犹豫,他说:“我们主打的是民族餐,而民族餐的核心是撒拉宴,这一桌宴席的根本就是撒拉味道!”

民族餐人工成本很高。所有的面点、菜品、主食都是现点现做,而且是专人专做,制作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按照不同技能获取相应酬劳。但“伊香苑”民族餐整体价格并不高,韩海平担心定价太高让人望而却步,放弃品尝撒拉族美食,因而推出了单点式,希望以单品入口,进而拓展到整个套餐,以点带面,让顾客接纳,进而喜欢撒拉宴。现在,各个店每天都有两三桌“撒拉宴”预定,有时也会有两三桌客人现点,虽然说营业额和利润都见长,但在韩海平看来,推出民族餐,本能上释放的是一种家乡情怀和民族感情。从小在循化长大的他,故乡的味道是他心里抹不去的记忆,他忘不了那种饱含着“阿妈味道”的独特味道,想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种味道,进而将这种味道转化为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撒拉族。

民族餐所有的菜品都由韩海平负责管理,从食材到人员,从前厅到后厨,从上菜到撤桌,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而后厨的第一把关人是他的妻子,那个跟着他干了25年餐饮的“掌厨”,熟知厨房里的一切工序,民族的味道更是渗透到骨子里,由她把控,宴席味道绝不会“偏航”。夫妻俩一个盯着内部,一个盯着外部;一个管出餐,一个管餐前,把全部心思和情感都投注到民族餐里。

为了做好撒拉宴,突出地域民族特色,韩海平组建了一支专业制作团队,从前桌的面点甜食,到中场的主食主菜,再到压轴的汤类笼锅,制作人员清一色都是撒拉族。因为他们对于“原始”撒拉味有天然的捕捉能力和辨别能力,能确保“撒拉宴”不偏味。韩海平还在循化建立上游材料供应链,特色餐所有食材都从循化进购,且严格遵循撒拉族“因时择食、择洁而食”的传统生活习俗,主推当季菜品,为食客提供应季菜、应季饭,保证了饭菜口味的独特性、风味的差异性,甚至上菜流程也都“一比一”完全还原家乡的规程,保证了每桌都是“循化味道”,都是“撒拉味道”!

顾客用餐期间,爽朗大方的韩海平还主动为食客讲民族故事、说民族历史,将撒拉族餐饮文化融入一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饭菜中,让“撒拉宴”活起来。

但说归说,撒拉宴为什么会如此受钟爱?韩文海想了想说,那是因为别处吃不到。

一语道破!


破局一道菜  走远靠品质


在不断前进的时代潮流中,餐饮业在融入全国大市场的趋势下,消费需求瞬息万变,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对食材和味道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高。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光犀利的韩海平又看到了一个潜在市场。

有了前车之鉴的韩海平,这次没有犹豫,也没有观望,而是直接将“海鲜”引进店里,写进了菜单,并特邀广州名厨制作,一如既往保障口感的“正统”。地方菜有“西北味”,民族餐有“撒拉味”,海鲜餐有“大海味”,各有千秋、各有风味。至此,“伊香苑”独特的餐饮体系已全部搭建完成,满足了多样化消费需求,食客越来越多,市场越做越大。然而,这个在大多数人眼里看似只追求营业额、只求利润的举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伊香苑”管理层对每个店、每种餐品、每项利润进行细致分析,对餐饮市场风险因素进行通盘考虑后作出的集体决定,是他们为规避和分散餐饮市场风险的应对之策,是“伊香苑”另辟蹊径、实现提档升级的战略决策。

成长于20世纪的第一代“伊香苑”人,眼看着中国变了、乡村变了,他们追随时代发展、跟进市场发展的脚步也加快了。站在新的起点,他们脑海里依旧回响着时刻勉励自己不甘落后、占据清真餐饮行业“高点”的四个字——与时俱进。这,也算是他们的制胜法宝之一。

另外一个制胜法宝就是——高品质。

“伊香苑”在发展历程中,不管市场怎么变,始终坚持高品质的原料、高品质的制作、高品质的产品。6个店面,按照食客要求和掌勺师傅的习惯,味道有些许差异,但始终做到同质同量,食材一致、出品一致。所有店面使用统一的肉类、蔬菜类、调味品,“撒拉宴”所需的特殊食材更是做到统一管、统一进、统一用,以标准化流程确保菜品味道更加稳定、“伊香苑”品牌更加稳固。

至此,以“伊香苑”品牌为中轴,布局西宁市三个区,搭建起以全直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框架。企业发展目标也已明晰,那就是集中精力做强餐饮主业,分类施策做优交通、住宿、旅游等辅业,划分出酒店管理、交通管理、旅游运营、餐饮管理、现代服务等多元化业务板块。除此之外,明确责任,由“伊香苑”股东会对各业务板块的规划、发展目标、投资咨询、业务范围进行总体指导,分店、分业务、分人精准制定管理策略,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更大经济效益,使“伊香苑”品牌价值更高,社会影响力更大,最终实现公司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服务。


破立并举  再现生机


今年,韩海平再一次跳出大众认知,一如既往不跟风,只跟“金”,用更加敏锐的嗅觉捕捉到更大的商机,即餐饮行业上下游产业和文化属性中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于是立刻掉转“枪头”,画下了未来三年“伊香苑”的发展蓝图——两张“游”动的蓝图。

第一张上画着的,是一个集酒店、餐饮、旅游为一体的“伊香苑”饭店。

虽然已经在餐饮行业稳住了脚步,但韩海平的目光并没有只在餐饮市场打转。他看到,近年来旅游市场火爆,一张桌子联通了旅游、住宿、餐饮三个行业、三个产业,这就是“伊香苑”发展青海特色餐饮、推广宣传民族饮食文化、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的一个巨幅广告牌。他还发现,如今的旅游形态悄然变化,文化游、美食游、历史游、深度游、自由行等各式旅游不断涌现,“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怎样才能让游客吃得好、留得住?思谋许久,韩海平突然想到,如果“伊香苑”顺势而为,发挥自身餐饮方面的优势,将青海地域特色优势和循化撒拉族民族优势融合在一起,激发合力,将青藏高原的独特地理属性、循化独有的民族文化和青海特有的清真餐饮文化传播出去,这不就是“郎才女貌”的结合吗?和大家商量,一拍即合,很快确定了“美食+住宿+旅游”的新模式。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综合考虑投资、利润、市场等因素后,韩海平坚定地说:“这条路是肯定要走的,这是我们集体决定的,也是为了全体员工今后能有更好的投资回报。”为了顺利实施这个计划,他们决定先在西宁试点,开一到两家综合性饭店,让游客吃在“伊香苑”,住在“伊香苑”,体验“伊香苑”背后的地域民族文化,感受“伊香苑”带来的高品质服务。这样,游客出行最为重要的食、住、行三个关键需求,“伊香苑”都能满足,由此形成了“伊香苑”独立、独特、独属的闭环产业链。

第二张蓝图,是走出国门,打开中东市场。按照规划,未来,“伊香苑”立足青海,借助“一带一路”开辟一条以直通土库曼斯坦为主的中东旅游专线,将充满高原风情的西北旅游大环线向外延伸,以“伊香苑”餐饮为“广告牌”,广泛宣传中国文化,讲述青海故事、撒拉族故事。

韩海平说:“七八年前,我接触过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土库曼斯坦政府官员,陪同他们去故乡循化。从他们说话的语气中,我能听出他们对中国的发展速度、发展程度非常震惊,也很佩服。我们至今还有联系,他们几次邀请我们到那边考察,希望能加深两国之间的交往,加强民间交流。”

现在公司发展起来了,“伊香苑”有能力、有自信走出去,民族饮食、青海特有产品、中国“文化”,每一样都是通往国际市场的“底气”。有鉴于此,当公司规划未来三年愿景时,这条“文化旅游之路”被韩海平提上了日程。他想再开新路,深度开发旅游、餐饮、住宿,抱团发展新业态,更早一步抢占国外市场,占据行业首位。

他紧锁双眉,思索了一会儿,说:“如果这条路子我们走通了,这种模式探索成功了,那么,这绝对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大探索意味着大冒险。所有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都在韩海平的脑海中,犹如万马奔腾,卷起了千堆雪、万朵浪。他紧绷着神经,在挺进和放弃中挣扎了无数次,但终究,依旧是激情战胜了惰性,一如他年少时熬过的那些岁月,年轻时经历过的那些磨难,成熟时难以抉择的艰难时刻。他逼迫自己做决定、做选择,一锤定音,然后便全力以赴、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这条以食为本的旅游文化专线究竟用哪一种颜色的笔画下,韩海平没有说,只是一笑,说:“不管从历史依据、情感渊源还是国家战略,这条路都一定能走得通,那时候,‘伊香苑’就是一扇看中亚、看世界的窗口!”


直通未来  前路可见


先人的功绩,是留驻的时光;后生的跟进,是时光的复活。至今,韩海平一家三代人在餐饮这条路上行走了近30年,并肩走,一代接着一代干,成了“家族事业”。

一代人已经是成熟稳健,是“伊香苑”的元老和创始人;二代人风华正茂,已经成为“伊香苑”的骨干,独当一面,去跟市场较量;三代人年轻、有激情、有梦想,更加懂得与时俱进求发展。每个店的负责人、运营人,都是韩海平手把手带出来、手把手教出来的,都是从当年那个小小的门店走出来的。不管是3000多平方米的新店,还是三层的老店,各个店的负责人都能够根据不同店面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店一策、一店一规、一店一章。他们都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能手,进得了厨房、上得了大厅、管得了经营。尤为独特的一点是,在“伊香苑”,员工只要在大厅找不到老板、找不到负责人,就知道管事的必定在厨房。他们不是在炒菜,就是在洗菜、洗碗,准备食材,收拾杂物。他们和所有员工一样,在一线干活,在一线练手,在一线成长。

韩海平看到,一些百年老店坚守品质、本固枝荣,或成为行业翘楚,或走出国门蜚声国际,他仔细观察、解读这些行业典范的“长生秘诀”。他深知,越往后,餐饮管理越难,要想一直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需要更为出色的管理,这对受限于文化知识的“伊香苑”第一代人来讲,即使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也已经追不上时代的脚步了。他坚信,成长于最好的时代、接受过最好的教育、已经有坚实事业基础的第三代甚至是“第N代”,可以让“伊香苑”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如此,也就圆了他的百年大梦。这个百年,可以是100年,也可以是200年,甚至更久!这才是民族餐饮文化的传承。他说着,语气中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渴求,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一天!

百年树木,已过四分!韩海平刀锋般的侧影迎向阳光,眉宇间藏满了故事,却只是粲然一笑,轻描淡写地说:“‘伊香苑’现在的资产,也就4000万元左右吧……”

树影婆娑,阳光透过叶子,在他脸上长久停留。那些影子,如同他创业路上的印子,无声地为他鼓掌。

如若所愿,必是百年“伊香苑”;如有所求,必是百年“溢香园”。


作者简介:
韩艳蓉,女,撒拉族,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

标注:节选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拉面经济成就纪实
《一碗拉面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进入)👇

循化青年文学
本公众号旨在为爱好文学的青年人搭建一个发表文章,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以此来激发更多青年人参与到文学写作当中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