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原林||一碗拉面温暖感动一座城

文化   2024-11-11 07:00   青海  
【循化青年文学】
【作者:韩原林】



一碗拉面温暖感动一座城
——记循化县拉面创业人马志华


一篇题为《爱心拉面的幸福味道》的诗文于2019年12月23日刊登在山东统一战线的公众号上,其中一张照片令人动容:以一面国旗为中心,由拉面人和各民族同胞手持小国旗组成的心形图,照片上下方各置一横幅,内容分别是:“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普通的拉面人、普通的场景,但不普通的爱国情感的表达如此让人感动!而这篇诗文书写的内容就是“一碗拉面感动一座城”的主角之一马志华。

马志华,1976年1月生,回族,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瓦匠庄九社人。2006年6月起,他在威海经营拉面馆,是当地清真爱心拉面活动发起人。他积极团结广大拉面人,主动为威海循化籍拉面人化解矛盾纠纷,为民族团结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被推选为威海市伊斯兰教协会常委。他率先发起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爱心拉面倡议,带领当地500余名穆斯林、104家清真餐饮店,为1786名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拉面。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相继头版报道,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播出。马志华在人生的创业之路上走出了精彩的三部曲:艰苦创业,立足面馆;乐善好施、守望相助;感恩威海、回报威海。


艰苦创业 立足面馆


马志华出生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黄河畔一个普通的家庭,家中有9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六。父亲因病很早过世,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姐姐幼时生病没钱医治而成聋哑人。因家境贫困,小时候的马志华经常吃不饱饭。18岁的他无奈背起行囊外出打工。但因没有文化和技能,只能通过摆地摊、收旧货、当工人等苦力活来维持生活。那时候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吃上一口饱饭,能给家里生病的母亲攒下点医药费就很知足,哪怕再苦再累都愿意去做,也会尽力去做。然而,几乎毫无社会生存技能的他生活始终没有起色,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随着成家、孩子的出生,马志华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他准备到内地试试开拉面馆,看这条路能不能行得通。

2006年,在家里亲戚朋友的筹款帮助下,加上自己借来的钱,马志华来到了山东省威海市,懵懵懂懂地开始探索自己的拉面馆创业之路。

“看到整洁、干净、美丽的威海市,和我们家乡的城市有着鲜明的对比,我觉得我和这个美丽的城市有缘,也会深深爱上这座城市”,回想起抵达威海的那一刻,马志华至今感慨万分。也就从那一天起,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事业。

提起创业之初时的情景,马志华至今难忘。“在找店面的时候,有一次我路过小商品批发市场,发现这里人流量大,快餐需求旺盛,拉面出餐快、翻桌率高,我立刻选定了这个位置,也如愿租到了心仪的店面。”经过简单装修后,马志华的拉面馆终于开业了。为了留住回头客、吸引新顾客,他坚持量大实惠、服务至上,尤其在牛羊肉等食材选择上,毫不含糊,保证食品安全、餐饮安全,不仅赢得了当地穆斯林顾客的夸赞,也得到商场内商户和周边人的认可,就餐的人也越来越多,日营业额从最初的300元增加到现在的超过1000元。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经营,拉面馆生意渐入正轨,开始盈利,马志华不仅还清了所有欠款,还有了一些积蓄。就在这时,有位刚到威海的老乡找到他,想从他手里接过正在经营、生意红火的拉面馆。看到无依无靠的老乡,马志华想,毕竟自己在威海已经熟门熟路,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不怕从头再来。不像老乡,刚到威海,人生地不熟,想谋条生活之路是何等艰难之事。于是和家人商量后,忍痛割爱将拉面馆让给了老乡,而自己,又开始大街小巷找店面,重走第一次的创业之路。最后,他在温泉镇黄金顶小区找到了一间合适的店面,开起了饭馆。

由于地点偏远,那时的温泉镇人还不是很多,店面刚开时,生意不太好,来吃面的人很少。一天,饭店门口来了一位浑身脏兮兮的流浪者,在店门前徘徊不走,堵着大门影响顾客进出,马志华虽然很无奈,却不忍心驱赶他离开。眼见这名流浪者实在可怜,马志华便在他面前放了一只凳子,端来一碗拉面让他填饱肚子。此时,恰逢温泉小学开家长会,这名流浪者蹲在凳子前吃拉面的场景,被来来往往的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看在了眼里。从那以后,店里的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前来吃面的人络绎不绝。后来不管在哪里开面馆,生意都不错,不少同乡人都向马志华取经,他总是笑着说,大概是因为做了善事,生意才会好起来。从那以后,马志华明白,给予是快乐的,付出是幸福的,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困难的人等着我们去帮助,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善有善报,要懂得奉献,才会有幸福的收获。

马志华说:“我们在威海开拉面馆,得到了威海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帮助,在办理营业执照、子女就近入学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都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我们在得到政府帮助的同时,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做点贡献。我们穆斯林信奉的《古兰经》里也教导信众,要乐善好施,无论乞讨的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我们都要付出爱与真心。”

2013年下半年,马志华在高区西涝台市场开了拉面馆,同时也买了房子。作为来威创业的外乡人,他从未忘记自己初来乍到时的艰难,同样,他也始终记得,是社会和政府给予他们的帮助,让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威海是一座友善而文明的城市,这里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孩子。我希望自己能够为威海这座文明城市尽一份力。”


乐善好施 守望相助


马志华说:“在西涝台村,有个智力低下的老人,没有子女和老伴,经常活动在我饭馆周围,因为常年不洗澡,身上一直有异味,许多人见了他都绕着走。有一次,我见他在我饭馆门口,就让他到我饭馆里吃碗面,老头非常高兴地吃完面,对我露出满意的笑容,从他的笑容里,我看到了感谢,看到了满意,更看到了幸福。我告诉店里员工,从此以后,无论我在不在店里,只要这个大叔到咱们饭店门口,就给他下一大碗拉面,让他吃饱再离开,一直持续到现在。周围的邻居知道后,都纷纷对我竖起大拇指,肯定我的行为。

“2014年5月29日,环翠区里口山发生山林大火,威海全市人民都积极地投入扑救山火的行动中,大家纷纷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整个社会纷纷为扑救山火的官兵送水送饭,保障后勤供应。我知道后,想着我们拉面馆群体也应该贡献我们的一部分力量。经过了解,着火区域火情急,非专业人士不能进去扑救,于是我们放弃了成立灭火队上山灭火的想法,改为给灭火官兵送饭。我联系了高区、环翠区、经区的清真拉面馆业主,让高区拉面馆业主往张村里口山送饭,环翠区拉面馆业主到仙姑顶送饭,经区业主到羊亭送饭,矿泉水、凉面、炒面、盖面、盖饭种类不限,每家最少出10份,不设上限。我们找了几个有车的拉面馆老板,每天10点到各饭馆取餐,分头及时送到前线灭火官兵的营地,保证他们按时吃饭。

“在送餐的同时,联系到张村镇镇政府,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里口山灭火的济南某部队,有20多个回民官兵,没有清真餐供应,就餐困难。我及时联系哈工大清真餐厅及周边清真拉面馆,加班加点赶制盒饭,及时地保证了他们的饭菜供应。从5月30日中午至6月1日中午,在我们老乡的支持下,分别向仙姑顶、张村里口山、羊亭贝草夼、北观村4个救助点的消防灭火人员配送了午餐和晚餐,共计饭菜1800余份,矿泉水500余瓶,参与送餐的清真餐厅、拉面馆共计38家,参与人员达100人之多,有力地保障了一线救火官兵饮食供应。在我们送餐的时候,《直播威海》栏目记者采访了我,对我们的支援救火行为表示肯定和感谢,很多威海民众通过电视了解到我们清真拉面馆的献爱心活动。虽然我们没有参与到一线灭火,但是能给前线灭火官兵送餐,保障他们的餐饮供应,解决他们燃眉之急,我们心里特别高兴、自豪。”


感恩威海 回报威海


在马志华的一生中,家乡循化和创业城市威海这两个地方对他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他说:“家乡循化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塑造了我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人格;威海是在我创业之路上接纳我并创业成功的地方,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回报社会从身边做起,‘感恩威海、回报威海’的念头始终萦绕在心里。一碗拉面,到底能做什么?我始终在考虑这个问题。”

马志华注意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的逐步实施下,没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几乎没有了,而作为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人,无论在严寒的冬日,还是在炎热的酷暑,始终工作在一线,起早贪黑,为我们城市的整洁干净辛勤地工作,但是他们却经常吃不上一口热乎饭,带着自己的干粮,凑合着吃饭。环卫工人是威海这座美丽的滨海小城真正的奉献者,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这座城市的干净卫生。当环卫工人辛苦工作之后,能就近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他想:这就是我所能想到的力所能及的回报。

让环卫工就近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这件事在马志华心中酝酿了很久。2016年9月,马志华将清真爱心拉面的想法开始付诸行动,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环卫工人获益,他积极鼓励开拉面的老乡、广大穆斯林加入。先组织高区一部分经营兰州拉面的老乡商讨,没想到,大家对马志华的想法非常支持,纷纷表示愿意加入为环卫工人献爱心的队伍中,大家纷纷表示,每个店门口都有环卫工人辛勤工作的身影,不论冬夏,环卫工们都主动给他们清扫店门口的垃圾,大家表示无以为报,可以奉献爱心拉面,让他们歇歇脚,吃碗热腾腾的拉面。

马志华说:“我们决定先在高区试点,如果试点成功后,发动全市的清真兰州拉面馆参与到献爱心的活动中。经过报名筛选,首批高区20户清真拉面业主参与到献爱心拉面活动中,献爱心活动在2016年11月27日正式启动,我们成立了爱心拉面协会,制定了爱心拉面协会章程,规范了献爱心流程,统一制作了标牌,保证让献爱心活动持续地规范进行下去。每个月我都会到爱心拉面业主店里走访,了解为环卫工人献爱心活动是否有困难,有没有问题需要解决。大家都纷纷表示,每天献几碗拉面根本没有压力,能为社会奉献爱心,大家都表示非常快乐。

“2017年,在经过高区一年试点成功后,我发动全市有能力的拉面馆参与到献爱心的活动中,将献爱心拉面活动推广到全市。经过大家的支持,全市总计104家清真拉面馆报名参加献爱心活动,参与的穆斯林共500多人,奉献爱心拉面近9万碗,爱心拉面受益的环卫工人1786 人。威海市域各新闻媒体,驻威的中央、省级有关媒体都给予宣传报道。《威海晚报》、威海电视台还对我率先发起的爱心拉面活动进行连续跟踪报道,各类订阅公众号、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也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中国民族报》头版刊发图片及文字报道,新华社也专门派出记者进行实地采访报道,2018年1月13日,登上了央视早间新闻。短时间内在威海小城形成‘一碗拉面温暖一座城,一碗拉面感动一座城’的感人浓厚氛围。

“为了使这个活动持续稳定地进行下去,我定期走访爱心拉面业主,同时将印有我电话号码的爱心拉面就餐卡发放到环卫工人手中。因为涉及的两方群体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我担心他们遇到问题不能妥善沟通解决,就要求他们在就餐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及时给我打电话,由我来协调处理,保证献爱心活动持续稳定地进行下去。在爱心拉面业主的配合支持下,使爱心拉面活动持续进行了两年多,形成了一个为环卫工人献爱心的爱心拉面品牌。

“自2006年6月来威海以来,在努力创业的同时,积极团结广大穆斯林,主动联系拉面馆调解矛盾纠纷,不论白天晚上,有人给我打电话,我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化解双方矛盾,为威海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贡献力量。每当我帮助了他人,晚上睡觉就会觉得特别踏实。我始终记得是党委政府给予的帮助,让我摆脱了初来乍到的艰难,感恩威海,回报威海,是我念念不忘的初心。在十多年的创业过程中,我认真履行职责,在穆斯林中间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思想上时刻与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及上合峰会期间,在穆斯林礼拜殿值班值勤,认真做好市伊斯兰教界安保维稳工作,在威海伊斯兰教界未发生一起不稳定事件。我积极组织清真餐饮业主参加政府组织的消防、食品安全等各项培训,将各项政策普及到穆斯林群体中,让大家形成在威创业、遵纪守法、爱国爱教爱威海的意识并变成自觉行动。

“同时积极为在威海的穆斯林服务,先后帮助50多名困难穆斯林创业开店办手续、安置打工岗位、协调子女上学、解决生活困难等;定期走访拉面店,看望在威海创业的穆斯林,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创业、生活现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先后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款近3万元;协助党委政府在扩大穆斯林中开展争创“清真餐饮示范店”活动,让广大穆斯林群众守法规范经营,改变了我市清真餐饮业脏乱差的现象,提升了清真拉面馆的整体形象。”

马志华说:“最近,我正筹划组织爱心拉面业主,准备带着案板和炉灶,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去,为孩子和老人们现场做拉面,让他们现场尝一尝刚煮出来的爱心拉面……能为社会做点事,我感到很自豪,钱挣得多少只是数字,对社会有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我坚信,活动有期,爱心无限,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为威海这座文明城市奉献我们广大穆斯林的爱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华梦,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我们穆斯林兄弟一个也不能少!”


作者简介:
韩原林,撒拉族,循化县第二中学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7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先后在《北京文学》《星星》《民族文学》《安徽文学》《散文诗》等报刊发表诗作,出版《清水湾诗笺》《生命之恋》《渡口归人》3部诗集。
标注:节选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拉面经济成就纪实
《一碗拉面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进入)👇

循化青年文学
本公众号旨在为爱好文学的青年人搭建一个发表文章,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以此来激发更多青年人参与到文学写作当中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