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话说“木大门”

文化   2024-11-25 07:00   青海  
【循化青年文学】
【作者:王  君】

话说“木大门”


初见木大门餐饮公司总经理韩进强先生,是在今年的斋月期间。忙碌了一日、水米未进的韩总依然精气神十足,他热情地同我打了招呼,稍稍寒暄之后,便讲起自己的餐饮故事。

“在我5岁的时候,也就是1986年,我们全家随父亲去了海西州大柴旦镇,在那里生活了26年。父亲是跑运输的,我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给父亲帮忙,也就是常说的‘搭班’。14岁那年,我摸上了家里那辆东风车的方向盘,那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忐忑、紧张、激动。之后,这一摸就是16年充满酸甜苦辣的司机生涯,但艰难的经历和苦难同时也磨炼了我的心志,使我变得稳健而踏实。”

说着说着,韩进强腼腆的脸上,微笑自然地流露出来,先前些许的拘谨也不见了。

“我从一开始给父亲做伴打下手,到后来成为父亲亲密的搭档、战友,与他一起并肩作战、共同打拼,一起赚钱,不断积累财富。车由东风牌换成了康明斯,2003年增加了一辆双桥,2007年又买了一辆半挂车。就这样,我们从当初的一无所有,到后来同时拥有好几辆货车,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了。”

“你们父子俩只是在附近拉送货物还是跑青藏线?你们外出后,母亲和妻子有没有做其他的营生?”我边问边记。

“大多时候,我们跑的是大柴旦到格尔木这一段,主要是拉运煤,平均两天一个来回,利润好的时候每趟有600元收入。有时候会接一些草原牧民搬家的活。”他边回忆边说,“牧民是蒙古族,他们的家随着季节变迁、草场变化而跟着搬,所以在换季的时候,接这一类的活多一点,光是利润,一天就能有400元。我和父亲更愿意接这样的活,因为搬完就可以回家跟家人在一起。”

他露出了一丝不好意思的笑容,又接着说:“我和父亲跑车的时候,母亲在家照看弟弟妹妹,后来我娶了媳妇,母亲和媳妇闲不住,就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小饭馆,只有4张桌子,就做点面片和手抓,主要给过往的大车司机提供方便,每天的营业额有500元。后来,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好,常常客满,都坐不下了,父亲便找了一块交通便利的地,盖了6间砖房,其中5间给家里人住,一个大间用来当餐厅。由于母亲和媳妇手艺好,饭菜卫生干净,服务态度好,饭馆有了一批稳定的顾客,营业额也不断上涨……”

揭开尘封的记忆,韩进强端起茶碗,滋溜着茶水,眼睛看向餐厅窗外那条滚滚流淌的黄河。我心里也在想,伴随着这段回忆,是否有更多不太清晰的回忆片段浮现在他眼前呢?

“你们在海西打了个好基础,家庭的第一桶金、第二桶金都是在那里挣到的,如果继续发展,应该还会有更多机会的,为什么选择回到循化?”

我打断了他的回忆,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因为我父母慢慢上了年纪,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乡愁,都想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我父母亲是这种想法,我也是。所以在双亲提出回家乡的时候,我毅然决然地把几辆货车都卖了。2011年,我们全家离开大柴旦,回到了循化清水老家。”

说到这儿,韩进强语气中掠过一丝不舍。是啊,那可是他们生活了近30年的地方啊!他接着说:“当时清水乡的餐饮非常有名,很多来循化旅游的人都会慕名前来吃线辣子炒肉、搅团等循化特色小吃。我从小出门,在外摸爬滚打,对市场也比较敏感,觉得餐饮市场有不错的发展前景,便在路边买了两亩地,投资120万元,盖了撒式风格大院,成立了木大门餐饮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的木大门餐厅总店。不出我所料,餐厅从最初的7个包间发展到现在的17个包间。为了这个,我可下大苦了。”

我捕捉到他声音中透出来的一股力量,那是一种经历了煎熬、受尽了磨砺的人才会有的力量,于是停下手中的笔,抬头看向这个年纪并不大脸上却写满故事的男人。

“我们也经历过一次倒闭关门的危机。刚开业的时候,餐厅生意特别好。可好景不长,只过了一个半月就没什么人了,每天买的菜、鸡、肉,准备的酵面都坏了,还有人工工资,别说有收入,每天都在赔钱。”他摸摸头笑笑,“哎,做生意就这样,有生意人累,没生意心累。”

“后来呢,是怎么好起来的?”我追问道。

“我们全家围坐到炕上,一起分析市场,寻找原因。最后一致认为,是食材不够新鲜,加上味道不合顾客的口味造成的。我的老父亲认为,到循化的游客主要是来尝尝撒拉族特色美食,想感受农村清淡、健康的食物。还有一部分本地顾客,他们想要的是能吃出家的感觉、妈妈的味道。他这么一说,提醒了我们大家,我们再探讨、分析、总结,终于列了一份菜谱,主打清淡、好吃和有特色。菜谱上的菜品推出后,餐厅的生意迅速火爆起来,顾客订不到位子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会提前一两天就预订位子,每天的营业额最少也在万元以上。”

“在化隆群科,我也看到过一家‘木大门’,是你的吗?”我继续问道。

“那是加盟店。目前我名下直营的有两个木大门店,都在循化,都在路边。”

“是的,我们过来的时候看到了。”同行的朋友接上了他的话头。

“韩总算起来也是一名回乡创业青年,对木大门餐厅、对撒拉族美食的传播、对你的事业,有没有更大、更清晰的规划?”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韩进强很坚定地说:“我的‘野心’不大,首先图的是平安、健康。对于‘木大门’的规划,我觉得稳定经营还是最重要的,它最初是我们全家的饭碗,现在发展了,我就想把它继续经营好,多挖掘撒拉族特色美食,多推广和传播撒拉族饮食文化,让品牌和我们这个民族都能赚取更好的口碑,让游客通过木大门餐厅知道民族餐饮的魅力,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梦想。”

笑容再一次绽放在他的脸上。

当我问及在甘肃省积石山县6.2级地震中,他的农家院有没有遭受损失、震后有没有享受到政策救助补贴时,他一脸严肃地说道:“地震当天晚上,清水乡的领导就带着干部们过来了,连夜排查受灾情况,让我非常感动,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这样一心一意为百姓、为群众,我们非常感恩。我也跟乡上的领导和干部们说了,我经济条件可以,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我和朋友面面相觑,感到非常震撼,没想到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老百姓,能有这么高的觉悟、这么满的感恩之情。我不住地点头,心里默默对这位优秀的撒拉族企业家竖起了大拇指。

“韩总在民族餐饮方面确实做了不少,那社会慈善和社会公益方面呢,有没有参与过?”我继续问道。

“是的,有参与。村里修建清真寺,我捐款10万元;每年斋月里,都会给村里寺里一些钱;平日里哪里需要捐助我也会举意(捐赠的意思);经济条件不好的群众到餐厅里吃饭,一碗面片、一个八宝茶只收5块钱。”他深吸一口气,淡淡说道,“人么,总是会遇到困难,不论集体还是个人,我能帮一把是一把。”

“你5岁到大柴旦,在那里长大,会不会想念那个第二故乡?”我问道。

“会啊,我在那里读的书,娶妻生子,很多同学、朋友和社会关系都在那里,我会说蒙古语和藏语,海西承载着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我每年两次去大柴旦,看望老朋友,我们是‘许乎’。尤其是每年的那达慕大会,我再怎么忙也会赶去参加。我的蒙古族朋友还给我备好了专用的锅碗瓢盆,拉来肥美的羊儿让我自己宰,我们就在蒙古包吃羊肉、喝酥油茶……”

他脸上荡漾着对远方故人的怀念之情,我们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思绪沉浸在他所描述的场景里,仿佛此刻,我们就在蒙古包里喝奶茶、吃羊肉……

临别时,韩进强说:“人这一生非常难,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只要全力以赴向前走,总能排除万难,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美好,实打实将幸福生活打拼出来。用生活经历悟出来的道理,才是最大收获。我也会把我的经历讲给孩子们,让他们懂得感恩,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我这辈子就有意义,没白活!”


作者简介:
王君,女,笔名瑾瑜,循化县文都乡干部。

标注:节选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拉面经济成就纪实
《一碗拉面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进入)👇

循化青年文学
本公众号旨在为爱好文学的青年人搭建一个发表文章,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以此来激发更多青年人参与到文学写作当中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