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明||我的拉面人生

文化   2024-11-14 07:30   青海  
【循化青年文学】
【作者:韩忠明】


我的拉面人生



人生犹如一碗拉面,简单却充满韵味。面条的柔韧、汤底的醇厚、配料的丰富,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段感情。对我而言,拉面不仅仅是一种面食,更是我的这一生,是对一生的回忆,是对人生百味的感悟。

我从小在西北一个小县城长大,拉面是我们一家餐桌上从不凋谢的一道景致。但我不曾想过,我的一生会与长长的拉面缠绕在一起。初中毕业后,我没再继续上学,而是四处求学,学习经文,一直到结婚甚至第二个孩子出生时,我还在漫漫求学路上。那时家庭的负担全压在我父亲和大哥身上,还没有轮到我来承担责任。因而,我不顾家里穷困潦倒,去埃及继续深造。原以为我的人生就此进入与教研、翻译等有关的白领阶层,但世事难料,大哥突然病重,家里的经济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父亲身上。当时已是成年的我,再也不能在自己设定的人生轨道上行走,在责任与学业间断然做出选择,即便忍痛割爱,也要屈从于坚硬的现实,踏上了多数同龄人乐此不疲的“拉面之路”。

自此,我与拉面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众多南下乡亲不同的是,我选择了一条北上之路,把创业的起点确定在遥远的喀什。起初,我和妻子对拉面这个行业一无所知,多像一对胡飞乱窜的鹧鸪鸟。但我们坚信,只要是用心做出的饭菜,就能触动食客的味蕾。盲打莽撞也有可取的一面——向别人躬身学习,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自己的创业愿景。到我们店里吃饭的大多是挖矿工人,每当夜幕降临,工地周边便会弥漫着令人垂涎的拉面香气,吸引工人们驻足品尝。看到他们劳累一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后满足的笑脸,我觉得自己的辛劳中多了一层赚钱之外的意义。

在新疆开店的最初阶段,当地拉面馆还很少,虽然我们的店面很简陋,但从早到晚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新疆人过来品尝,吃完后说一声“阿达西,亚克西”,意思是“朋友,好吃极了”。

第二次开拉面店,我选择了西宁,主要是因为孩子。拉面馆是现实生活的支撑,而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孩子们都在家乡上学,我想离他们近一点,好让他们有个完整的童年。这一次,妻子留在家里照顾孩子们,我跟朋友则合伙开了一家叫“东方宫”的加盟店。因为有了经验,这次不再像无头苍蝇那样乱转乱闯了,从筹备到开店井然有序。经过一番张罗,拉面馆很快就开起来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满怀希望地打理饭馆时,全国各地掀起了“拉面热潮”,开拉面馆成了急于摆脱经济窘境的广大农民的致富选项。不到两年,西宁遍地都是拉面馆,我们店的生意在激烈竞争中渐渐衰败下去,让我尝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不过,阴阳两极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就像老辈人说的,一扇门关了的同时,另一扇门打开哩。一筹莫展之际,我的护照顺利办下来了,生活再一次向我抛来橄榄枝。我不再留恋家门前的生意,顺势将目光放远,想去国外做拉面。天下拉面同出一源,只有做不出的饭,没有卖不出的面,我深信自己能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地。这一次,我独自远涉重洋,把目光锁定在埃及。

在埃及开新店,先得申请各种牌照,流程非常烦琐,加上我十几年没有接触过阿拉伯语,一开始就碰了很多壁。为了重新站起来,我一边重温阿拉伯语,一边忙着办理各种牌照。一切安排妥当后,我才将妻子和孩子接了过来。

起初,家里人都认为国外教育成本太高,孩子们都跟着过去,压力太大,就我和妻子去就行了。可我想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不愿在他们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一段没有父母的空白,我们自己也不想成为远飞的孤雁。几经周折,两个孩子终于在埃及入了学。

在国外开一家中餐厅真不是件容易事,好多中餐店需要的食材、调味料当地都买不到,必须去中国超市,成本比国内贵了好几倍。但我依然坚信,只要用心做菜、热情服务、环境干净,顾客肯定愿意买单。渐渐地,餐厅有了一定的名气,从原本只有华人朋友来吃,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埃及本地人也来光顾。时间长了,我也积累了一些稳定客源。开罗市区有许多拉面馆,但只要提起拉面馆,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的店。

埃及本地人原来并不喜欢吃面,尤其是牛肉面,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别。但在华人朋友的强烈推荐下,他们也慢慢喜欢上了独特的大西北风味。看到家乡美食在当地受到追捧,我倍感自豪!

一些老顾客说,这里的每一口面都有家的味道,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回到了温暖的家。原来,我用心做出的一碗拉面在尼罗河畔有了不一样的诠释。我明白,那是一种牵连着青藏大地的味道,熟悉、亲切、浓烈。

在埃及,我们还参加了中国青海拉面演示推介暨投资洽谈会,我欣喜地看到,青海拉面在当地推广后,知名度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这里长期发展的信心。在我看来,开中餐厅不仅是为了一个家庭的生计,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在弘扬中华文化、传播青海拉面文化。

但世事难料,2020年的疫情,让我们不得不暂停脚步。经过一番权衡,我们回到了家乡。

这次回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能直观感受到家乡的发展进步,连回家的路都有点陌生了。以前村里全是土房子,条件好一点的也就是水泥房,而现在到处可见小独栋,几乎家家门口或院子里都停着车,家家户户的外墙都统一刷成一个颜色,每两天就有环卫车过来清运垃圾。人们的出行更具便利性且多样化,县城至各乡镇都有公交车来回奔跑。眼下,种田下地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选择出门赚钱。看到这一切变化,我都有点不敢想象几年前村子里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要说缘由是多方面的,其中拉面经济功不可没。乡亲们进了城、长了见识,眼光放远了,也开始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尤其是女孩,早就不是以前远离校门的状况了。

在家待了近一年,安排好孩子们的学业,我又开始寻找做生意的机会。当时内地还在受疫情影响,我和几个朋友去了拉萨。想不到拉萨城里已有很多青海人、甘肃人开的餐厅,餐饮市场竞争特别激烈,房租高得离谱,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想。无奈之下,我们想豁出去一搏,顶着不可预知的压力,斗胆入驻万达。

万达的高端商业模式对我们是个挑战。餐厅装修将土耳其风格和藏式风格融为一体,既能体现撒拉尔民族特色,也兼顾了当地文化元素。餐品选择上,根据藏族人喜欢吃肉的饮食特点,推出了很多不同味型的肉品……

随着店面生意渐渐好起来,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心想自己这一生的奔波到这儿应该算是到站了。然而造化弄人,谁也没有想到疫情从2020年持续到2023年。受这三年影响,餐厅生意一直没有回暖,我们几个合伙人都没什么收入,甚至入不敷出,每次交完租金,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像前几次峰回路转那样,循化县拉面品牌局及时赶到拉萨,表示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我们。这真是雪中送炭,让我又一次看到了云缝中的暖阳。

正如之前所说,我的一生是与拉面结缘的一生。回首过去,感慨万千!拉面不仅陪我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路,更成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首自己的拉面人生,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坚守初心,用心经营,拉面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韩忠明,撒拉族,青海循化人。2016—2020 年在埃及开中餐厅,2021年至今在拉萨万达开饭店。
标注:节选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拉面经济成就纪实
《一碗拉面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进入)👇

循化青年文学
本公众号旨在为爱好文学的青年人搭建一个发表文章,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以此来激发更多青年人参与到文学写作当中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