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记忆:“农民知青” 我们的青春

文化   2024-09-03 00:00   上海  


转载自: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珍贵的记忆:我们的青春

陆叶平叙/李惠情笔 

上海市南汇县坦直乡青年农民随着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潮、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的召唤,于1971年11月21日离别了生生不息的故乡,奔赴祖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参加边疆建设,成了知青中的一员,即“农民知青”。
坦直乡政府相当重视这次从农村号召青年去云南西双版纳参加边疆建设、发展橡胶事业的动员工作。为确保我们这批特殊的农民知青顺利离沪以及赴滇途中的安全,政府专派知青办的干部薛正元同志将赴滇知青一路护送至目的地。经过十天翻山越岭的颠簸,我们于12月3日到达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十二营一连。
没来之前,我们有思想准备,云南是个十分艰苦的地方。后来了解到一连是个新建连队,各方面的条件一定是很差的。当我们27名知青踏上这片一连土地的时候,眼前的场景把我们看懵了,连护送我们来的干部薛正元也震惊到了:没有像样的房子,只有一排盖着茅草顶的棚子;空荡荡的茅草顶下沒有一张床,没有一只凳子,哪是住宿之处?地上坑坑洼洼髙低不平,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住宿条件。我们这些来之农村、简单朴实的青年,对于这超乎想象的情景,感到束手无策。面对现实,我们这些农民知青顾不上抱怨、沮丧,涌上心头的是一股热情,拿起工具,跟随老工人到山上去砍竹子,开始白手起家。我们用砍来的竹子和木头在茅草棚中搭建床铺。因从来没干过这活,没有经验,有的床铺搭建得不牢固,床脚摇摇晃晃的。好几个人睡到半夜一翻身,床铺就倒塌了,人掉到了地上,真是哭笑不得。由于茅草棚没有墙,睡在棚里,无论朝哪个方向睡,都能看到天上的月亮和闪烁的星星。经过一天的紧张劳累,大家都进入了梦乡。半夜里觉得床底下有响动,起来一看,见连队散养的黑毛猪正在找吃的,把我们从上海带来的食物搞得满地都是,吓了我们一大跳。
云南的月亮特别特别亮,把连队旁边的竹蓬树林等照得如同白昼。一会儿,少数民族的牛群从山里出来,成群结队地从房前经过,牛脖子上的铃铛叮铃叮铃此起彼伏响个不停,有的牛还把头伸进棚子,“呼哧呼哧”的声响吓得胆小的知青大声惊叫起来。第一晩就在这样万分惊恐中度过。早上醒来,每个人的头发都被山里的雾气打得湿漉漉的。
昨天来连队的第一顿晩饭是,每人一勺硬邦邦的苞菜(卷心菜)和一勺漂着红色乳腐油的清汤。后来老知青告诉我们这叫盐巴汤,实在是难以入口,但老职工说:“这是因你们抵达的第一天而特别安排的伙食,平时我们很少能吃到苞菜,汤还放了点油,平时油更少。”饭更是难吃,热气中飘着一股煤油味。原来采购员在把米和煤油一起装上拖拉机时,不小心将煤油溢在了米袋上,煤油难以清洗,越洗越漫散开来,这米足足吃了一个月。所以,看到昨晚被猪糟蹋的食物更是心痛极了,虽然我们都来之农村,但是面对这样的困境还是难以接受。关于这一切,护送的干部薛正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脸的愧疚和无奈。为了知青的安全,他反复与连队领导商量沟通。连队立即组织人力,把简陋的茅草棚宿舍用竹排围起加固。护送干部看到我们已得到初步安置,他就要回上海了。他向连队领导是千万个拜托,对我们则像儿女一样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们能适应新的大家庭,能健康成长安家落户,能为祖国的橡胶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二十七位农村知青在连队里个个都是生产能手。其中陆叶平多次调动得到重用,当过连队文书、营橡胶科技术人员、营气象站站长等职务;倪才生、龚洪海、陆林祥、王文官都当上了班长,后倪才生任突击排排长;陆龙根和蔡三明先后调到营机务连开推土机和拖拉机搞运输工作,后陆龙根又调到场部开救护车;王元龙和蔡国安先后调至营、团当炊事员;蔡金官大返城时留在云南,后任指导员直至退休回沪。
在与护送干部薛正元分别之际,他与我们坦直乡二十七位青年合影留念。 

照片中前排左起:宋金官、陆叶平、陆德书、龚洪海、邬桂良、陆龙根、唐桂明、陆解放、顾军民;中排左起:薛正元(上海南汇坦直知青办护送干部)、王林昌、陆立华、王文官、倪才生、蔡国安、王良福、唐明龙、胡学明;后排左起:陆林祥、沈士忠、唐明全、蔡金官、陆继光、蔡明军、王元龙、蔡三明、邱新民、张梅生。

(本文由陆叶平口叙、李惠情笔录)

荐读:

【知青情缘】作者文集(89+8集/2965篇)(2024.7.19.)

.阅后请在下方点击【分享】【点赞】【在看】,谢谢支持!


知青情缘
欢迎你!知青朋友!这里有简单而真实的快乐,这里有同龄人的心声,这里有往事的回眸,让我们走进《知青情缘》打开心灵之窗,共同谱写生命中永不熄灭的人生之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