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跑跑单车私人书单

乐活   文化   2024-09-30 08:03   天津  

文 / 跑跑单车


2021年书单

2022年书单

2023年书单


9月份读了20本书,今年已经读了180本书啦。

这个月读社科类比较多,有14本,其中有比较重磅的《通向奴役之路》,还有5本理想国译文系列,5本关于第三帝国的书,2本亨廷顿写文明冲突和美国信念的。

推荐三本书,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宋怡明《被统治的艺术》,艾什《档案:一部个人史》。

不推荐的书里有《禅与摩托车修理艺术》,真没觉出好来,别浪费时间。

实话说,这个月的书都比较硬核,读起来很花费时间,直到昨晚才读完了最后一本,有的太难读的就一目十行了。

蔡崇达的《草民》挺不错的,适合换换口味,里面好几个人物都很喜欢,期待您读了以后,咱们交流交流。

老规矩,在公号回复202409得到本文所及所有电子书。

# 我的9月书单 #


推荐图书

BOOK  LIST

161.被统治的艺术

[加]宋怡明

翻译:[新加坡]钟逸明 

后浪|中国华侨出版社

9分




作者宋怡明是加拿大汉学家,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现任主任,他的前任有傅高义、孔飞力、欧立德等人,足以说明他的能力。

这本书名为《被统治的艺术》,其实更准确一些应该叫《明代军户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或者按照中国人命名习惯叫做《军户那些事儿》,毕竟写序言的是当年明月。

作者从福建浙江地区的家族族谱,地方志,以及宗教仪式等等不起眼的地方入手,对明代军户制度带来的影响,官方和民间的互动,社会因为互动产生的连锁反应进行了剖析。

朱元璋建立了军户制度,号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一个家庭成为军户就需要永远出一个正兵从军,同时还需要一些人从事军屯工作,为卫所缴纳余粮。当然成为军户也有好处,那就是免服徭役。

每一项正式制度建立后,“个人和群体认真思考着国家提出的要求以及满足这些要求的最佳方式。这意味着实现关系结构的最优化……他们仔细斟酌着自己将如何同国家政权打交道,如何描述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当事人并非想宣称自己独立于国家政权,而是希望含蓄地承认国家权威,同时强调自己用以满足国家要求的手段的合法性”。

人口繁衍,家庭分枝散叶,老一辈老病去世,谁去服军役;不去服役的人要交多少钱给当兵的人;屯田耕种权可否转让;徭役的免疫权覆盖到哪些人身上。这些都是每个军户要考虑的事情,为此他们设计出了复杂的金融工具和财产分配方案,用金钱手段解决现实问题。

官府也会推动军户在地化,鼓励他们带家眷服役,以免逃亡,这样导致了服役者和家乡的联系变得必要,同时卫所所在地方军户们发展出了和地方不同的风俗习惯。

这本书看起来有点难,但是很有趣,能够发现明代政治制度下,普通民众以自己的智慧解决困难,甚至是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东南地区以家族式发展工商业的萌芽诞生。

162.档案:一部个人史

[英]加顿艾什  

翻译:汪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分

冷战时期,东德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于1950年建立了秘密警察组织斯塔西,开始对境内居民进行监视。为了高效搜集情报,斯塔西在普通人中间发展线民,让他们互相监督,在国内编织出了绵密的监视网。

这样的监视无所不在,枕边人、子女、朋友都有可能是告密者。

柏林墙倒下后,斯塔西报告被公开,人们可以依申请查阅是谁在监视或者举报了自己。

是这个极权政府还是其中的个体该为此事负责,作者并没有答案。

悦读荐书:老大哥还在看着你


163.通向奴役之路

[奥地利]哈耶克 

翻译:滕维藻

商务印书馆

9分

1944年,二战胜利前夕,流亡到英国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发表了名作《通向奴役之路》,作为经济学家,他在这本书探讨的是政治问题。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纳粹都会走向极权,因为他们都反对自由主义,反对个人思考。
“那些愿意放弃根本的自由来换得少许的暂时安全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安全。”
为了获得认同,极权者向下求同,禁止思考,树立外敌,重新定义道德、自由、民主,结果就是“最坏者当政”。
如果说竞争性经济的最后手段是法律,那么极权主义的最后制裁就是绞刑架。

悦读荐书:通向奴役之路


社科类

BOOK  LIST

164.巴黎烧了吗?

[美]拉莱·科林斯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翻译:董乐山  

8分



二战后期,盟军逼近巴黎。

巴黎市民听闻盟军要来打算起义,但是盟军因为精力集中于作战,后勤压力大,并不想解放巴黎。

如果起义发动了,德军就可能开始大肆破坏,可能会重演华沙惨剧。

盟军要求巴黎市民不能起义,等待时机。

掌握了法国国内反抗势力的法国共产党希望尽快起义,夺取政权。戴高乐也希望脱离盟军掌控用法国部队尽快解放巴黎,和共产党争夺对法国的控制权。

巴黎的防卫司令肖尔铁茨受希特勒直接命令,要烧掉巴黎,但是作为军人,他拒绝毁灭城市,因为这不是战争是犯罪。可是德军的援军即将到来,如果他们来了,肖尔铁茨只能开始毁掉巴黎。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德国人最终没有起爆早已埋下的炸药。

之前以为是德国人主动放弃了巴黎巷战,有点误会了。

165.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

[德]巴约尔  

翻译:陆大鹏 

译林出版社

7分

纳粹在德国攫取政权后,参加夺权的纳粹分子希望得到补偿,希特勒建立起了政治上的“恩主—门客结构”,他在金字塔的顶端,各省和地方的诸侯们有自己的拥趸和封臣。

通过系统的掠夺犹太人和国家财产,这些人攫取了巨大的财富,贪腐污染了整个体制。

这种贪腐不只是财物上的,还有权力上的私相收受,只要维护希特勒的统治,那么基层的贪腐就是可容忍的,哪怕是底层民众再愤慨也没用。

即使进行反腐,也是根据纳粹政权的需要进行针对性处置,倒霉的是那些和纳粹中央不能保持一致的官员,而整个体制并没有什么变化,毕竟最大的贪污头子就是希特勒。

“群众对腐败的批评几乎从来不会对整个纳粹统治提出质疑,而是对政权提出有限的批评。“如果元首知道这事就好了!”这样口口相传的话对于群众的基本态度,即在针砭时弊时几乎总是对政府仍然赤胆忠心来说是非常典型的。早在纳粹统治的初期,国家警察机关就在其形势报告中指出,群众不仅对希特勒本人没有任何批评,而且纳粹“金雉鸡”们的丑行越是被揭露出来,元首的形象就越是光辉伟大。

“群众看到元首始终是生活朴素、态度谦逊,对他一直高度信任。因此人们以最真挚热诚的方式庆祝元首的生日。”柏林警察局长在1935年5月如此说道。

166.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翻译:周全

译林出版社

6分


本书回顾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到第三帝国的灭亡,重点讲述,俾斯麦和希特勒是如何利用民众的思想,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力图说明,领袖也是时代的产物,他们被时代推动,也影响了它的前进。

和我之前认识的不大一样,俾斯麦一直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德意志帝国在欧洲的和平形象,避免同时和英法俄发生战争,并一度看起来能够和英国达成战略共识。他所谓的“铁和血”更像是维护自身在欧洲的利益,而不是和哪个大国争夺天下。

只是到了威廉二世时期,俾斯麦小心谨慎维护的和平局面被打破,和奥地利捆绑在一起,两面作战,最终在美国下场以后,德国战败。

希特勒上台,是形势所致,民众要求,希望在一个坚强领袖带领下,恢复德意志第一、第二帝国的荣光,实现德国梦。

本书写就于两德合并之前,作者认为两德很难统一,除非打一次大战。

他没想到的是,经济上的战斗远比真正的战争更能改变国家的命运,这本书写完三年,两德就统一了。


167.解读希特勒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翻译:景德祥

译林出版社

6分

接着《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哈夫纳写了这本叫做《解读希特勒》的小书,全书只有120多页。

据说这本小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时,风靡了德国和西方。

哈夫纳将希特勒生平分为三部分,上台前是失败的,1941年兵败莫斯科后也是失败的,只有中间的11年是成功的。他认为希特勒的成功是在冒险,恰好是在对手手里也没什么牌时,赌对了,获得了一战时拼力也没得到的东西,英法承认了德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失败在两方面,一个是军事方面,不该进攻苏联,不该招惹美国,而应该尽力去经营已有成果。另外一方面是不应该屠杀犹太人,建立一个团结的欧洲,应该团结一切力量,而不是把犹太人杀光,导致后期不能再和英法和谈。

或许那时对希特勒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吧,个人觉得这本书有点浅显,甚至是一厢情愿。

希特勒是不会停止他的冒险的,而他的愿望——扩大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天然的就和犹太人、苏联人、波兰人利益有着冲突。

随便看看就好。



168.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美]弗朗西斯·福山  

翻译: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分



理想国译丛第5本。

这本书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20年之后,对于政治秩序的建立进行的探讨,时间上从部落文明开始到现代社会,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建构、法治和负责制的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初起,武汉有一位男士在方舱里读书,读的就是这本。

福山认为国家的诞生是因为战争的需要,为了发动战争,就要征兵和缴税,中国有了较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帝国,而其他地方要等到很晚才脱离开patrimonial state。

法制的建立最早可能是因为宗教的影响,统治者无法超越宗教法的影响,当然这在中国并不成立。

最后是建立负责制的政府,也就是制约机制,中国有强大的国家,但是法治和制约比较微弱,印度是国家权力一般,民间制约很强大,至于英国,是示范了这三者的互动,如何形成平衡。

这本书对国家的建立和民主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深刻影响了给本书写导读的刘瑜,她在《可能性的艺术》一书里对这两点进行了引申。


169.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美]弗朗西斯·福山  

翻译:唐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分


这本书初版于上世纪末,福山认为当时的社会犯罪率上升,家庭破裂,社会信任度下降,这次都造成了社会资本减少。

“社会资本”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密度与黏性,民主的良好运作依赖于社会资本的丰富。社会资本的减少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生育率下降,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减少,个人主义大行其道。

由于人类是社会性生物,与生俱来就具备解决社会合作问题和创立道德规则以约束个体选择的能力。他们能在个体追求日常目标和同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秩序,而不需要太多激励。

宗教、自组织能够达到弥合社会的作用,但信任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资本正是社会秩序重建的重要推手。

福山在本书中的视角极为广阔,生物学、科技、文化现象,历史演变,都被用来说明他的观点,看着有点累。

170.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

[美]弗朗西斯·福山  

翻译: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分


这本书和之前读过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是一脉相承的,那本书讲国家、法治、负责制政府是如何发展的,从国家诞生一直讲到法国大革命。

这本书是继续讲这三大构建是如何在世界不同地区发展的,南美、南部非洲、东亚和欧美地区,各有各的不同,即使是殖民输入,也会被当地社会经济情况改变。

福山认为庇护体制和依附主义正在侵蚀和瓦解美国和欧洲的政治体制。

庇护体制就是指的政党委任官员掌控政府和管理机构,依附主义指的是政客向支持者分发好处。

在现代社会,国家建构虽已完成,但是很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民主也受到极大挑战,在这里,福山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中国,指出中国的发展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在最后一部分,福山提出,在民主国家里,政治正在衰败,为了部分利益牺牲整体利益,民主正在蜕变成政客的工具,政党无底线的争斗,让整个社会付出代价。

推荐和上一本一起读。


171.布达佩斯往事:冷战时期一个东欧家庭的秘密档案

[美]卡蒂·马顿 

翻译: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分



冷战期间,一对匈牙利夫妇为美联社工作,他们历经了拉科西的独裁统治,匈牙利革命以及苏联的武装入侵,持续不断的向国外报道匈牙利的情况。

秘密警察在试图招募他们为间谍失败后,囚禁了他们。

几十年后,他们的女儿拿到了当时的档案,里面详细介绍了秘密警察对她父母长达二十年的监视、试图招募、他人告密、研判态势的过程,包括女儿们是夫妇俩的软肋(这个词现在有点讽刺了)。

很多内容是父母没跟她们讲的,从档案里她逐渐拼凑出父母的人生过往经历,以及为了促进匈牙利民主进程,父母做出的牺牲。

结合本月看过的另外一本书,加顿艾什写的《档案:一部个人史》,能够感觉到“极权主义政府的共同迷信是:如果人们不知道正在发生的讨厌事,将会变得更满足;如果政府隐瞒自己的罪过和愚蠢,将在世界上获得更多钦佩。在极权主义国家里,这就是事实。”

民主化进程是无可阻挡的,让匈牙利获得自由的,不只是苏联的倒掉,更是无数以马顿夫妇这样的匈牙利人奋斗的结果。


172.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 亨廷顿  

翻译:周琪  

新华出版社  

8分

本书发表于1993年,彼时,冷战刚刚结束,西方获得最终胜利,但是世界并没有变得安定,超级大国的退场,使得很多遮盖在幕后的冲突走到了台前。

亨廷顿认为全球政治是多级和多文明的,未来呈现也是多个文明之间的争斗和冲突,比如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等。

在文明集团之间的断层线上,将会出生很多无休止的冲突,只有筋疲力尽之后才会停止。

西方的生存有赖于美国重新肯定自己的身份,把基督教文明当成独特的而不是普世的价值,并团结一致对抗非西方社会的挑战。

过去几十年间的地区冲突证明了亨廷顿理论的正确,但也有很多冲突不是文明之间,而是文明内部进行的,这一点已经被很多后来的学者指出,就不赘述了。

读读这本书就能明白,为啥美国人不可能真心实意和其他文明国家过日子了,根本过不到一块儿去。


173.美国政治 : 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美] 亨廷顿  

新华出版社  

8分

这本书是亨廷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过了麦卡锡、越战、反战运动、水门事件以后,反思什么是凝聚美国,让人们相信和让人们沮丧的东西。

他提出了美国信条,即: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主,以及基于宪法的法治。

是否相信以及会否对现状感到失望,会产生四种不同的回应模式,这些模式决定了美国各阶层在内政上和外交上的反应。

比如从道德主义出发,会认为有义务在其他国家建立自由民主制度。

但是在国内,又漠视了不民主不自由的现状。

这本书最后一段写得很好。

"为了维护美国的理想与制度,美国人别无他法,只能对自己的回应模式加以调节,使之更加平衡稳定。要化解未来美国受到的威胁,美国人需要做到:

——继续信仰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理想,同时承认现有的制度与行为同这些理想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理想/制度间的鸿沟感到内疚,但也能认识到美国的政治制度比世界上任何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社会都更加自由民主,并因此感到宽慰;

——试图缩小制度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但是接受人类本性不完美的事实,这意味着鸿沟将永远无法被消灭;

——相信美国理想的普世性,同时明白这些理想对其他社会的适用性是有限的;

——赞成美国维持必要的权力,以保护、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自由理想及其制度,但也承认权力可能给国内的自由与制度造成威胁。

批评者会说美国是个谎言,因为它的理想与现实离得太远。他们错了。美国不是谎言,而是失望。但它之所以是失望,正因为它也是希望。"


历史类

BOOK LIST


174.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7.5分

本月共读张居正传,吴老师选的三本必读书目中有朱东润先生在民国时期写的这本《张居正大传》。

因为是八十年前的书了,表述习惯、论证方式,都不太符合现代人口味,加上史料引述过多,读起来有点枯燥。

之前对张居正的了解一鳞半爪,浮光掠影,没有系统了解过他对明代中后期政局的影响,以及一条鞭法出台的背景和其后的变化,读完这本书算是有了个粗略印象,更多内容期待从另外两本书里获取。



小说类

BOOK  LIST

175.草民

蔡崇达

广州出版社

7分


这本书是蔡崇达写自己的家乡,闽南渔岛上的人和生活,他们极力跟上时代的脚步,呼啸而去,远离了之前的生活,又因为社会的变化,回到这里,惶惑于自己和家乡的疏离。

生活不是尘埃,在时间里崩解的是记忆,偶被彼此的思念照亮。

几部短篇小说里,主线都是亲情,是爱,即使遇到了困难、波折,也会坚定的走下去。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深深影响了这里的人,破产、集资陷阱、中年失业,当他们无奈的回到家乡,家人、乡亲热情接纳了他们,“菩萨”继续保佑,还有人每天问候,“你今天过得好吗?”

强烈推荐这本书。

科普类

BOOK LIST


176.这不是中国建筑史

钱正雄  

清华大学出版社  

8分


一本入门级别的中国建筑解读,给大家做扫盲用,里面的内容比较简单,讲述的方式比较有趣,相当于是一次科普。

推荐给初学者和小书友看。


哲学类

BOOK LIST

177.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日]盐野七生编  

翻译:万翔 

中信出版社  

7分



马基雅维利是15-16世纪佛罗伦萨人,主张国家和君主至上,摒弃神学,强调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结果重于过程,受人爱戴不如让人惧怕自己。

后世的人强烈批评他,因为他把政治学不能宣之于口的内容公布给了大众。
马基雅维利的主张受到当时欧洲各国君主的欢迎,成为他们与神权争斗的指南。
盐野七生将他的主张集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语录,可以随便翻翻。



不推荐图书

BOOK LIST


178.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美]罗伯特·M·波西格 

翻译:张国辰 

重庆出版社 

7分

这本书很有名,但是我一点也看不进去。

上世纪七十年代,越战刚结束,嬉皮士风潮正起,社会走向更加开放,传统与现代,科技进步和保守思潮之间,存在很多矛盾。

在传统西方思想体系里,世界是二分法的,精神和物质,人文与科技,作者管这个叫古典的和浪漫的,前者是清晰的可分辨的,后者是感性的可联想的,因为分隔,科技发展同时,社会陷入危机,财富增长却心灵贫瘠。

作者骑摩托车带着儿子横穿美国,与此同时就着旅途探讨了哲学上很多事物的本质,提出了“良质”的概念,不可定义,无法描述,但天然就在人心中,本能的知道什么是美好和正确。

这本书被认为是现代的《瓦尔登湖》,波西格的旅程就是梭罗的隐居。

从题目上说,跟禅或者摩托车修理都没啥关系,作者借着这些名词探自己的认识而已。

离开那个时代背景看这本书,很累。


179.吃鲷鱼让我打嗝

[美]杰西·艾森伯格  

翻译:吴文忠  

人民文学出版社  

6分



作者曾经在《社交网络》出演过扎克伯格,还演过《惊天魔盗团》,没想到还是个小说创作者。

这本书有点冷幽默,讽刺了有虚荣心的母亲,内心脆弱的校园霸凌者,神经质的大一新生,标榜高人一等的素食主义者等等。

整体上看缺乏点深度,也并没有真正揭露出什么内心深处的东西,属于随便看看的那种。


180.现代性与大屠杀 

[英国]齐格蒙.鲍曼   

翻译:杨渝东 史建华   

译林出版社  

7分



作者齐格蒙.鲍曼是著名思想家,曾经写过《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指出消费主义的问题在于用表面的平等性掩饰极度不平等的本质,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无思想只会消费的劳动力,在被社会淘汰后应该马上消失。

这本书是作者一直以来思考的系列主题,即,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在大屠杀中的。

现代文明表现在高度纪律,思想统一,自我约束,聚合在一起后具有恐怖的潜能,能够消除与集体目标不一致的个体甚至是群体。

讨论大屠杀不能无视现代性在追求抹去犹太人带来的不协调性所带来的影响,加害者和被害者在这其中都以服从现代性为追求,失去了道德对人性的控制,理性在此失去了作用。

作者认为,即使在现代性的约束下,人也不能失去道德,每个个体都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把责任推给纳粹。

这本书翻译的特别差,根本读不下去,不建议看。


在公号主页对话框里回复202409,即可得到以上所有电子书

悦读读书
来这里遇见相似的灵魂,加入读书会请联系iyuedudushu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