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当晚她在想什么(《红楼梦》共读打卡集锦2)

乐活   2024-12-14 11:24   天津  
读书会本月起共读经典名著《红楼梦》,阿蒙老师领读,有178位书友参与其中。这也是时隔七年之后,读书会再次组织共读红楼,参与活动的书友比上次翻了一番。
不同的人读红楼,感触各有不同,甚至是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读,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这是经典著作的魅力,也是读书的意义。
在共读中,领读老师除了解读相应章节,为了激发大家思考,还留了打卡作业。
一个问题多个人回答,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会有不同视角的解读。这种多角度多层面的输出,除了让自己深入思考、提高输出能力外,也让共读变得更有价值。很多书友说,参与共读,一大乐事就是看看其他人的打卡说了什么。
从打卡中,我们精选了部分书友的记录分享给大家,以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共读打卡集锦1

第三、第四回打卡问题

1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学家们喜欢研究的切口,从中可以看到服饰、建筑、人情世故,黛玉也初步认识了书中主要人物。

请问,如果你是黛玉,当晚临睡前你会怎样规划自己今后在贾府的生存策略。

2

贾雨村走通门路,轻轻谋了个应天府的差使,到任后,听取门子意见,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成全了贾府的人情(贾政是薛蟠的姨父),却彻底抛弃了甄士隐的恩情,对甄英莲置之不理。

请问,如果贾雨村有主观意愿去救英莲,是否有尽量不得罪四大家族又能搭救英莲的两全之策?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两难处境,你会怎么处理?



@静一明轩

记得2002年的时候我独自回哈尔滨姥姥家过年,两个舅舅舅妈和表弟妹自然是欢迎我的,姥姥更不用说看到我也是心肝宝贝的喜欢的不行。妹妹还让出她的卧室给我居住,我出去玩了,不管多晚舅妈都会在楼下等我回家,哈尔滨的冬天多冷啊!但舅妈总是笑盈盈的等着我回来热汤热茶的伺候着。

可是无论如何我都无法融入那一家人,对,是,那一家人,我给爸爸打电话说:以后我再也不要一个人在外面过年。年三十晚上守岁我一个人站在窗口默默地伤感,舅妈看出来吧,也许是,她叫我过去一起包饺子,可是我就是觉得遥远的很,那不是我的家人,不是我的家。那一年已经28岁的我,依然很是惶恐和忐忑。

黛玉进贾府时也就78岁吧,姑且算10岁,又是母亲去世,那样一个小小的孤女,难以想像她心中的恐惧、无助、慌乱、举步维艰。处处小心谨慎,看人眼色,不得已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书中有提到,因为身体缘故黛玉在家饭后是不会即刻饮茶的,可是到了贾府第一顿饭,她就必须随着人家的规矩饭后端起仆人递过来的茶。黛玉是敏感,脆弱,谨小慎微的。她的矫情,作,不过都是想保护自己而伪装起来的壳。我想要是我可能会第一时间说出来我肠胃不好,饭后不宜即刻饮茶,也许会委婉,也许会小心谨慎,但是我会说出来,因为我要在这里生存下去,不是做客,不是像湘云一样住个三五日就离开,所以我必须说清楚,否则后面的日子咋过啊!

关于贾雨村这个混蛋,我是始终嗤之以鼻的,虚伪,忘恩,功利,小人的典范!关于英莲,如果是我,我会在去贾府感谢其对我的帮助时,直接和贾政说,下官有个不情之请:上京前曾有恩人相助,后来恩人家道中落,当下恩人之女就是谁谁,感恩谁谁的收留,还请老大人恩准,如能一见便无憾了。我想贾政不会拒绝吧?然后找机会让娇杏以家人的名义邀约,多多相见。保住自己地位的同时,多多帮助香菱,她可能就会有个依靠,不会早早的香消玉殒!当然这都是我等愚人的臆想,曹公设计这些人物以及人物的命运都是有暗示的,因果早定不可改变。



@伊然儿

黛玉进贾府,应该是红楼梦的第一场大戏,作者对每一个出场人物从穿着到做派,大户豪门的贾府的气派奢华都不惜笔墨做了详细的描写,但是对于黛玉而言,应该没有被惊掉下巴,毕竟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见识自是有的!

黛玉初入贾府心里更多的是担心和惆怅,自己的家里冷冷清清,贾府却实热热闹闹,好几个姊妹,但是也不知是否好相处,特别是这位表哥,翩翩公子,温润如玉,贾母心里的心肝宝贝,今天自己一来就惹他摔玉,是不是讨厌自己这个表妹呢?而且贾母,特别是舅妈会不会因为今天的事嫌弃自己了呢?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又没了母亲,也没有别的去处了,还必须在这里生活下去,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果我是黛玉,首先少说少做,多看,低调,让人觉得各个方面都不如几位小姐,其实这点对于黛玉这样一个清高的人来说挺难的,其次要争取贾母对自己的喜爱,毕竟贾府说话最管事的还是老祖宗,还有先离那位表哥远一点,观察观察再看。



@王璐璐

对红楼梦最初的印象就是黛玉进贾府从素色小轿里伸出的那双纤纤玉手,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的我,7岁时候跟着爸爸妈妈辗转火车三天三夜回奶奶家,爸爸扛着红色的皮箱,妈妈牵着我,从奶奶家大院进去,一路上都有人的上下打量和询问的目光,然后看到几乎没有印象的爷爷奶奶,叔叔大爷,挨个叫了,见到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想凑一起玩,但是彼此还很生疏,端着架子,不可能主动讲话。

想来黛玉进贾府也是7岁上下的光景,身边没有父母,所谓的外祖母,大舅公都只是存在于母亲描述中的人物,回忆自己当时的心境,我到不觉得她是察言观色,更多的是陌生、好奇、以及飘飘忽忽的不真实的感觉,说到底她不想一上来就被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如同一个小石子被投入江中,过多的关注会让她不自觉的想销声匿迹,融入环境之中。

从这个心境来说,黛玉一直做得很好,可能父亲有所交代,她一步步地小心翼翼的说这话,办这事,透着稳重,揣着小心……直到遇到了宝玉,刚见面便摔了那“劳什子”,小女儿一定是吓得不轻,她在家一定听过妈妈跟她讲过家族里这个稀奇的含玉出生的哥哥,她没想到自己的一句奉承话竟引来这么一场闹剧,这一宿一定没怎么睡着,可能回忆着这一路的所见所感,反刍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再仔细听听外面还有没有特殊的动静,再想想以后可要怎样更加小心点,不要惹出那个疯子的傻病才好,再想想……

也许天就蒙蒙亮了,最是一天清冷之际,也最容易想家,想想自己离世的妈妈,再想到远方年迈的父亲,难免的几颗清泪滴下,又怕别人瞧了去,纵有万般感伤,还是收起来,强撑精神去应付罢了。

所以,真的说一个不足10岁的性格如此敏感的孩子有多少规划,我倒是觉得不是太可能,更多的是嘱咐自己,拿出十二分的勇气和小心,去尽快融入这个环境之中,免得妈妈惦念,爸爸担忧。



@卡皮巴拉

作为在姥姥家两个哥哥三个姐姐经常在一起玩儿的大家庭里最小的孩子(持续了20年,直到哥哥姐姐有了小孩),我在姨、舅、姥姥家,甚至比在自己家更自在更自由。随着哥哥姐姐陆续结婚生子,我才理解了爸爸经常说那句“新亲换旧亲”的意思,产生了到姨舅家的边界感。

结合书中对于贾家家大业大,规矩多,黛玉第一次到姥姥家,我觉得一路上应该是很忐忑的。首先最大的依靠还是姥姥,毕竟母亲去世还是贾母最难过,贾母在家里也能说了算。贾府中掌权的其次就是舅舅舅妈,荣国府贾政持家,宝玉衔玉而生又最受宠,相处中绝不能和宝玉产生矛盾。和众姐妹相处时要先人后己,谨慎低调。毕竟自己是个外来户,什么事都尽量不要给人添麻烦才好。

第二个题太难了,以四大家族的权势,硬刚到底也不一定能把薛蟠绳之以法,即使收监入狱还有保外就医呢。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如果不是慈禧介入也就以奸情杀人结案了。只能剑走偏锋了,以了解案情之名把英莲收监,再放火烧衙门,给英莲换身衣服趁乱带出去,找个烧焦尸体冒充英莲。我也只能想到这个办法了。



@Helen

1、黛玉小小年纪背井离乡,投奔姥姥家,从此寄人篱下,少了几分任性,多了许多仔细。高敏感人格在大家族里,活得肯定更累。神经大条的我不太能共情黛玉,但是论及生存策略,应该是在贾母庇护下,给自己争下更好的待遇,走一步,看一步,一点点摸脾气,再见招拆招解决问题,当务之急就是保护好自己,也不能被看低。人际交往自然不能落下,一点点来吧,灵透的人,总能在复杂的环境里活得挺好。

2、对于革职后好不容易又复用的贾大人,死命保住乌纱帽是最优先考虑的,官场潜规则也是不好破的。判完了,就不再过问恩人之女,实在是说不过去。搭救英莲,可用缓兵之计,贾雨村应该持续关注,待有能力了,再行解救。一般遇到两难,就两害相权取其轻,降低损失,也不能忽略长远发展,总要留有余地。



@毛毛虫

1、我想想啊,一个六岁的身体弱弱的女孩子,刚刚经过长途跋涉,到新环境看到那么多新人新事,要记住那么多的规矩礼节,得有多累啊,大概率是沾枕头就睡着了吧。

即使没睡着,可能也会好好回味一下白天遇到的有意思的人和事,这才符合一个67岁孩子的性情吧。

而且我觉得,林黛玉好像没啥生存危机,毕竟自己长得好,又有才,应该是挺惹人爱的。虽然母亲没了,毕竟父亲还在,贾母,宝玉又那么偏爱她。贾府也不是皇帝的后宫,各种资源应有尽有,想干啥干点啥,多美啊。

乱说了那么多,好像不太对题,是因为我的性格完全无法带入黛玉的性格和角色。

嗯,我认真想过了,我这种性格和没眼力价的劲儿,可能只配当个粗使丫头,不能进屋的那种。

2、其实,并不觉得救英莲一定会得罪四大家族。只要贾雨村用心,这两件事明明就是可以两全的。要向薛蟠讨说法的人是冯家人,又不是英莲。

薛蟠如果真喜欢英莲,根本不必搭救。如果不是真喜欢,那英莲的去留对他们就不重要。

贾雨村去和贾政说明原委,搭救恩人的女儿,这件事本身绝对会让贾雨村在贾政那里加分。

可惜贾雨村从来就没想过要救英莲,当时许诺给甄家人,也不过是为了求娶娇杏。在葫芦僧说明原委后,他只说“且不要议论她,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英莲在贾雨村那里像个完全无关的陌生人,并没有任何意愿要搭救她。

生活中遇到两难处境,尽量想办法两全,不能的话,只能权衡利弊做选择吧。



@米玥

1、林黛玉初入贾府这样的门第,富贵之家,应该受到各种礼仪规矩等等这些人情世故上的考验,虽然黛玉自己出身的林家,既是钟鼎之家,又是诗书之族,但是不能坏了礼数,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睡前应该是想以后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2、贾雨村可以给贾政写封信,暗示英莲的娘家人来了,要寻女儿,贾政可能会做薛蟠的工作,放回英莲。

生活中遇到两难处境,我往往让自己静下来,先暂时放下外在因素,感受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选择后也绝不会后悔。



@狸猫

1、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在与初次见面的外祖母和两位舅妈的对话中,表现的很得体,可见她心思缜密,肯定提前做了一番准备。黛玉是一个敏感的人,敏感的人往往擅于观察。记得在87版《红楼梦》第一集中,黛玉初进贾府,第一次吃完饭,当丫鬟端上茶水,不知此为作何之用的黛玉先看看其他姐妹,看明白了是用来漱口,才仿效而为。由此可见黛玉对于进入一个新环境做足了功课。换作是我也不过如此了,黛玉小小年纪能做到这样,着实让人佩服。

可惜,应了“环境熟悉了,就现原形啦”这句话,后来的黛玉画风突变,让人难以琢磨。

2、以贾雨村的才能以及在官场混迹的经历(曾经被弹劾罢过官),若想相助还是有可能成功的。我想如贾府这样的钟鼎之家必要求一个好名声,不同于其兄贾赦为一把扇子不惜弄得人家家破人亡之无底线,贾政深受儒家思想教诲,相对正派许多。而薛蟠本是一个好色之徒,对英莲未必有什么真情实意,只不过为了争一口气才打死了冯渊,抢走了英莲。

贾雨村可先安排人在市井间散布一些舆论,再去见贾政,说此事对府上虽是小事一桩,但民间那些百姓不明就里,妄自揣测,有些传言恐有辱贵府的清誉。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还那女子一个自由身,以此彰显贵府之大度。

如此一番操作,即便不成功,贾雨村也算尽力而为,报了甄士隐当年赠银之恩。



@Daisy

1、如果我是黛玉,一方面我要好好养身体,注意饮食,适度锻炼,保持心情愉悦。广泛读书。还要和姐妹们处好关系,这样可以互相帮助,同时留心贾府里那些坏心眼会害人的。还要培养心腹,就是对侍奉自己的丫鬟下人好,让他们能成为自己的助力。其次还要多和不同的人接触,多向能人取取经怎样运筹谋划,也要学习怎么经营生意,多了解外面的世界,适度消费,好好存钱,为长大了离开贾府做准备,考虑到那个时候只有出家和嫁人两条路,出家也有很多风险,因此要自己考察物色好合适的男士,想办法不让自己嫁给纨绔饭桶之流。

总之,如果我是黛玉,我就不可能沉浸于还泪,而放弃拯救自己的命运。

2、这个问题真好,之前从未想过,打开思路了。努力想了想,他如果要救英莲还是有机会的。考虑到贾政道德水平还是在线的,王子腾也是个大官,估计人品也不差,可以修书两封,言辞要恳切,说明英莲身世,以及甄家对自己有大恩,自己可以帮忙解决官司,恳请二位大人协助,让薛蟠将英莲释放,不要做妾,让人家母女团聚,自己可以给英莲寻个好人家嫁了。我感觉这样还是有机会救出英莲的。

如果我遇到类似问题,还是愿意去做善事好事,能不能尽力也不好说,实在解决不了只能认命。



@撄宁

黛玉进贾府时才6岁,我当晚很可能啥都不知道呼呼大睡。但黛玉是早慧之人,出生在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从小蒙父亲、母亲爱护及当做男孩子倾心教导,老师又是贾雨村,一个做过知府的进士,从家乡到贾府一路经过长途跋涉,路途中贾雨村肯定会对他有所指导,贾雨村做人不怎么样,但在才情、眼界上肯定无可指摘、肯定对小黛玉有所影响,对小黛玉恢弘的世界观肯定有所助力;小黛玉还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她见过夜骐(母亲去世),在同龄孩子中见过的世面中必定是出类拔萃的,我觉得她对贾府的视觉是平视的。

黛玉应该想以后一定要不卑不亢的在贾府生活,尽量与王夫人远一些,和姐姐妹妹还有宝玉哥哥好好相处,贾母是自己最大的依靠也是最疼爱自己的人,尽量不给她老人家惹麻烦,也不能让刁奴欺负了自己,另外好想父亲、母亲啊。



@德依

1.如果我是黛玉,当晚临睡前:1.先想一想早上见到的所有人,从第一面传递来的信息分析印象最深的人的性格,再把这一天学到的礼仪规矩复盘一下。2.老太太是这一家之主,所有人都恭维着,自己跟着老太太近些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3.宝玉倒是个真性情,但是行事太由着性子来,可以信得过,但是不要过多招惹;人们都很热情,不论真假,至少老太太喜欢我是真,那就比在自家待着安全放松多了。

2.我觉得,他只要是真心想救英莲,不管对哪方,这恩情还是能够说得过去的。不过就是一个丫鬟,在大家族里应该也不算什么。贾雨村如果担心薛蟠那不好说,也完全可以直接去贾家去找人说情。就这份恩情,加上是个丫鬟,我觉得救英莲难不到哪里去。只是他不想给自己找事,而且我总觉得他心里不想救英莲,是因为并没有把当年甄士隐的帮助当作恩情。

如果是我,可能先看哪方更通情一些,讲明事实,我觉得没有多少人直面拒绝做善人,如果同文中我与一方已有一些事情上的来往,再去找另一方,不提人情,但内里隐晦着他欠人情,然后再让通情的一方牵线坐到一起,让通情的一方替自己说一下意向,加上人情,也算做个交换。就是站在别人不吃亏的角度上,去看这件事怎么处理更好。



@Chinadragon

1、“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意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曹公描写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真是到位。淮扬虽然也是富庶之地,毕竟没有都城金陵繁华富贵,黛玉应是没见过贾府这么大的府邸这么华贵的摆设这么大的排场的,普通人家的娃估计早就惊呆了,可以看看后来板儿的表现。

但是黛玉自有七巧玲珑心,察言观色待人接物不失大家闺秀风范,见到诸位姐妹也是“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举手投足不失礼数,暗和前面介绍的林家代代相传的书香世家气度。至于晚上临睡前,黛玉正忙着哭着还泪呢,绛珠仙子下凡自带不食人间烟火气,她就是奔着木石情缘来的,哪有功夫考虑生存策略,我想她也不屑去想,她会主动去讲好听的哄贾母吗,她会去拍王夫人王熙凤的马屁吗?她会计较丫头婆子的琐碎吗?如果会她就不是宝玉的知己,就不是我们的伤春悲秋,爱哭爱吃醋的神仙林妹妹了!

2、虽然印象中贾雨村是个“坏蛋”,经过阿蒙老师详尽的领读解释,更清楚地了解了贾雨村的心里活动和表面上的虚伪,还有“门子”不断在领导面前给自己“挖坑”的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行为,做下属的就要既能帮领导解决问题同时还不能和领导抢功,这些都是宝玉所厌恶的“男人”的行为,所以他说男人是泥做的,所以他从不热衷功名,所以他被别人特别是父亲看作是败家子窝囊废。伪君子贾雨村的一系列行为真是太有代表性了,曹公把这类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形象塑造地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确实是不要看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第一步还是要做人,要待人以诚,要言出必践。交朋友也当以这一点为准则。

假设贾雨村想救英莲,不得罪薛家很难。但是得罪薛家,难道就会得罪贾家吗?门子的护官符也只是一个简版的当地世宦家族关系图,这里面并没有更进一步的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世宦家族中也不都是草菅人命的纨绔子弟,也有善良正义的人,如果我是贾雨村可以再进一步调查。比如杀人的薛蟠只是个没头脑的”呆霸王”,其父已死,其母薛姨妈虽然护短,但是其妹薛宝钗确是知书达理,那么可以将薛蟠所行不义之事透露给宝钗,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宝钗兴许可以劝薛姨妈说动其子把可怜的“英莲”还给徐家。此计一。

如此计还不成,还有技二。贾母是虔诚的佛教徒,应该是极信因果的,她又是贾府的实际当家人,如设法巧妙地将此事透露给贾母,贾母定会责罚薛蟠从而解救英莲。同时贾雨村借此机会告诉贾政,薛蟠多行不义,必会给贾家带来更大的灾祸,处罚薛蟠其实是帮助贾府避免”自毙“的结局,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贾政也是饱读诗书的儒者,当不仅不会怪罪贾雨村,反而会更加重用他的。可惜贾雨村想当然地认为四大家族蛇鼠一窝,而且他本人也并没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觉悟。

如果计一二都不成,还有第三计。可于民间访一侠士,比如柳湘莲。请其暗中相救,捉住薛蟠,痛打一顿,令其放出英莲,然后携英莲远走江湖,做到人不知鬼不觉。不过这就不是红楼梦了,而是水浒传或者七侠五义了。



@陌上花开

1、每次读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这段很有感触,小小年纪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怯生生的感觉肯定是有的,但母亲病逝父亲也没法照顾她,她只能寄人篱下,虽有祖母疼爱,但是毕竟不能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并且贾府上上下下各色人等人多嘴杂,黛玉处处小心,生怕惹出事端,又怕被人耻笑,敏感的她内心孤苦难过却无人诉说。如果我是黛玉,对于家人的思念以及无家可归的境况,幼儿的心灵肯定会感觉有一丝丝绝望,好在有疼爱自己的外祖女收留,内心肯定是有了一线的希望,希望自己能够好好表现博得外祖母的欢心,自己一定会比较乖,初来乍到还是要谨慎言行,希望这样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和接纳,每一个懂事的孩子其实都是令人心疼的。

2、贾雨村是那种典型的背信弃义的小人,这种人一般善伪装,表面上看可能是衣冠堂堂但是背地里却阴险狡诈,这种人他嘴里说的都是“仁义理智信”,但他做的都是背信弃义的事。如果贾雨村有主观意愿去救英莲,其实是可以的,我想他可以为了自己的仕途去不分青红皂白,去讨好四大家族绕过薛蟠的死罪,但是他同样可以把英莲解救出来,把她送回甄家,英莲母亲还在,让她们母女相认骨肉不再分离,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所以他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只能被世人所唾弃所不耻。生活中肯定会遇到类似的两难处境,好多事情不可能做到两全,做抉择的时候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做到问心无愧即可。



@小婵

1、黛玉年岁虽小,但基于家世背景也是见过大世面的,文中有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林家袭卷四世,林如海科甲探花如今又是巡盐御史,家世繁华应高于贾家当下,林家对黛玉的培养更是爱如珍宝假充养子之意。黛玉本自具足,哪怕不心较比干多一窍也能应付,看出是黛玉是完美主义者,想做到更好,自然花费心思就多。只一点林家人口不兴旺,贾家人口众多自然关系复杂,黛玉需思量的还是人际关系平衡问题。再由于黛玉一进贾府毕竟年岁较小又刚经历了丧母之痛,更多追求精神上安慰,贾母十分疼爱女儿,黛玉应该从母亲那也感受到,所以此时黛玉应该会更关注贾母,更依附贾母。加之此次黛玉来贾府是因为贾母念及她无人依傍教育,估计也是只会在身边养几年不会长久停留,猜测此时黛玉不会有长远规划,只小心谨慎不惹祸事即可。但是要做到平稳黛玉也是耳听六路眼看八方掌握全局的前提下不动声色的,从晚上盘问袭人玉的事能看出端倪,后文也有写到黛玉说闲时算计贾家进的多出的少,王熙凤在选管家人选时也是有提名黛玉的,越发觉得黛玉是以静谋动的高手。

2、我觉得这个案子先判人口拐卖罪,给人贩子拐卖人口定罪,退还冯渊和薛家钱,还英莲身份自由。再进行人命案,薛家肯定不同意放英莲,人命案是一命抵一命,薛家肯定不同意,再跟协调如放了英莲赔偿冯渊家,花钱舍人消灾,再采用门子瞒天过海建议了案,薛家为了事况薛潘姬妾众多想必也会舍英莲。贾雨村如果真还记得恩情,还可以把英莲留在娇杏身边,待找一合适小子婚配,了却甄士隐一番光景。



@烈焰

我觉得是有两全之策的,退一步讲,即使没有两全之策,也应该保全英莲,报答甄士隐的知遇之恩,妥当处理的话大不了丢了乌纱帽,还是可以做回教书先生,虽然难酬青云志,生计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贾雨村明显是那种十分有野心且可以为了事业不择手段的人,背弃恩人于他而言不是什么道德难题,怎么借此案扶摇直上才是他更看重的,甄士隐当时资助了这个落魄书生,反而是引狼入室,把英莲推向更深的火坑。但是!往往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别人容易,真到自己遇到两难困境,经不经得住考验很难讲

其实薛蟠争抢英莲也不过是一时兴起,是英莲还是英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子哥争风吃醋的那个劲儿,毕竟薛蟠又不是纯爱战士,说不定还跟刘强东一样脸盲不知妻美,而且取向很多元,帅哥靓女来者不拒。可以拖一拖等他这个新鲜劲过了,或者送他别的稀奇物件转移他的注意力,再从薛姨妈那里吹吹风给薛蟠点压力,软硬兼施我感觉薛蟠也不会强留英莲。只是那个时代的女孩命运都不由自己掌握,怕是脱离虎口,又入狼窝。



@舟舟

1、黛玉初入贾府时年龄尚小,能有那样的表现已实属不易,如果是我,想必不会想那么多,会想到没有了母亲的自己只有外祖母最亲,会希望在外祖母的庇佑下好好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结交喜欢的姊妹,让自己开心的过好每一天,但黛玉她注定是来还泪的,和宝玉的缘是命运使然,骨子里的傲气和自身的修养让她不会依附于任何人,她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宝玉身上,所以她并不在意自己未来的好坏,在她的眼中,只有心中的那份情是最重要的,胜过自己的生命!

2、如果贾雨村想要救英莲,以他的聪明与圆滑,定能找到合适的办法,但他的冷漠与贪婪,为了自己而不择手段注定他根本就不想施以援手,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让自己两难的境况,但只要坚持底线,秉持善良的原则,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俩害相权取其轻也是一个办法吧!



@且慢

1、当日林父劝行黛玉投奔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用的理由是“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看来这黛玉原生家庭人口较少,是贾敏唯一所出,应该是从小就被奉为掌上明珠,又因为没有其他兄弟姐妹,所以对于如何在人口众多关系复杂的大家庭里自处,黛玉是完全没有生活经验。经历了多日的舟车劳顿,头一天来到贾府,一个不足十岁的孩子还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一一拜见各位长辈和姊妹兄嫂(看书中描述好像是从未见过,古代亲戚之间不来往走动吗,黛玉的母亲就没带孩子回过娘家?),在其他人好奇和探究的眼光里还得注意言行举止,可真是辛苦了这孩子!而且黛玉的性格放到现在,那就是典型的内耗型人格,极度敏感,过度自尊,察言观色心细如发,谨言慎行步步小心,内心戏太多,别人说者无意,她是禁不住得听者有心,莫名就会多出来说不尽的自怨自艾和委屈。

我是完全不会精神内耗的性格,记得前两年有段很火的小视频,好像叫《二舅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我问我闺蜜啥叫精神内耗,她说你不需要懂这个,因为你根本不会精神内耗,在我一再坚持追问之下,她说精神内耗说简单点就是内心戏太多,别人随便说句话也得琢磨半天,到底啥意思?有啥潜台词?是不是内涵我?我说哦那我明白了,看来这也是一种病,不过我是终身免疫。

让我去揣测当晚黛玉的心理活动,有点难为我了,只能尽力去猜测啦。以精神内耗的性格来分析,肯定是对白天的整个过程过一遍电影,想想啊这么多人得记住,最起码两个舅母和三个姐妹别弄错,琏二嫂子和宝玉都轻易招惹不得,外祖母新给的几个丫头婆子也得尽快熟悉适应,想着想着就见东方鱼肚泛白,肯定是一夜不曾好眠!

2、贾雨村以他的人设,根本就不会良心发现去主动搭救英莲,他今日依附权贵平步青云,就怕别人知道他当日如何落魄,这从门子认出他来他心中雷震一惊就可见一斑,这就是个实打实的虚伪冷漠趋炎附势之人。如果非要假设他真的想要搭救,那他肯定是在不得罪权贵的前提下顺便施以援手,我想这案子呢肯定还是个糊涂案,英莲逃不脱进入薛家为奴为婢为妾的命运,但贾雨村可以向贾政秉明英莲系当年与自己有恩的故人之后,被拐子卖给薛家也算有了安身之处,为报答当年甄老爷资助之恩认下英莲为义女,今后明里暗中也可多加照拂,也许就可免了英莲后来受到的百般欺辱!



@水儿

林黛玉初进贾府只有13岁,当然有的读者认为是6岁,无论哪个年龄都是未成年。

从接触红楼梦开始到现在我都不是很理解为何林父会将女儿送到外祖母家,母亲去世了还有父亲在,家里又不是很多孩子,林家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想办法留在林家?本就没有母亲疼爱和庇护,现在父亲也不在身边,在贾府那么复杂的环境里要生存,谈何容易,这是最好的方式了吗?

如果这是最好的方式,那么林黛玉在入贾府前就有了思想准备,在初入贾府见到贾府的富足生活,人物关系的复杂,她该如何规划自己今后在贾府的生存策略?

如果是我的话,首先我得努力想办法健康的活下来,偏偏黛玉天生身体瘦弱,又多愁善感,情绪敏感,家庭破碎不完整,又怕被人看不起,处在矛盾的心理状态,心比天高命不强,这点完全没有基础,无法规划。

其次,认清自己的身份,坚决不要招惹贾府的核心人物贾宝玉,更不能跟宝玉产生感情。偏偏第一次和宝玉见面就似曾相识,以后二人更是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所以感情是不可以规划的,无论黛玉想或不想,她和宝玉的缘分就是如此,最终无法相守,以悲剧收场。

再次,努力握紧自己的饭碗,找个以后能安稳生活的丈夫,把丈夫当自己的老板,而不是跟宝玉谈情说爱,最后葬花不能和心爱人在一起,悲愤离世。但在那个封建社会,女子做不了自己的主,贾府没有人真心为黛玉以后的生活着想,女子的一生可能只是家族利益的捆绑。

在这样的自身条件和封建环境下,天资聪明的黛玉只能谨慎小心,尽量避免因无知而给林家和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却不能真正的为自己规划什么。



@张仕翰

1、早慧的人啊,像阿蒙老师说的,林如海家里也可能很复杂,为让黛玉有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相伴成长的朋友,最终选择送到黛玉的外祖母那里,外祖母也将对女儿的爱填充到了外孙女的身上,两人对视又哭一场。

就像阿蒙老师领读者说提到的,年龄在这有些奇怪,真是早慧啊,大家族,规矩多,还是外祖母家族,终究不比自家,饮食习惯得改,起居习惯得改,察言观色更是得提起精神,从迎探惜的状态描写到黛玉的心理刻画,王夫人和王熙凤的无声对抗,外祖母终于又笑了,好家伙,看的好似经历了一场舞台剧,你方霸唱我登场。

要生存生活,终究需要依靠,可以先从外祖母开始,再到自身,再到外界塑造,宝玉等,而悲剧性也出于此,在前两回也提到,眼前无路想回头,终究是回不去了,开头就在走下坡路,阿蒙老师在前面讨论宝玉时候,也是提到宝玉有什么错,只是生在,也处在这翻雨覆雨的时代交点上,那黛玉又何尝不是,前文那位老翁,冷子兴能识觉之先,是否能识证之后,入贾府,可能本身已经是悲剧了,除非后续再跳出来。



@晓亮

1、首先,我不知黛玉小的时候,其母是否曾到过贾府。但,即便来过,她对这里的印象也不会深。因此,她对于贾府的认识多数就来自母亲生前给自己讲过的点滴回忆。

这次进贾府,着实见识到了外婆家的贵族气派,处处雕梁画栋、穿山游廊,富丽堂皇。又见过了府里那么多的人。虽说都是亲戚,对自己也表现的都很热情,虽然还有奶娘陪着自己过来,但毕竟不是自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不免生出寄人篱下的孤独感和不自在。

六岁便父母无依的小姑娘,在这个大家庭里,到底应当如何自处呢?

在共读当中,大家都说了,黛玉是个早慧的人。其实又何止林妹妹,迎、探、惜三姐妹,包括后来的湘云、宝钗,无不是早慧的玲珑女子,个个绝顶聪明,可爱非常。

因此,黛玉自然知道凡事急不得、遇事慢慢来的道理。

想要自己在贾府安然地生存下去,肯定要找到可以依靠的对象。头一号,当然是外祖母莫属了。既然外祖母自言最疼自己的母亲,那对自己必然爱屋及乌,疼爱有加。

其次,想要不孤单,就要找到可以玩到一起的同类伙伴。我想最应该从迎、探、惜三姐妹入手。可以同时获得这三人的信任,或者将其中一人引为挚友。而不是像后来那样跟舅舅家的表哥产生那么多的交集。

再然后,最好能讨得“凤辣子”王熙凤的好感。但以黛玉的性情,她肯定不屑于去讨好她罢了!



@

1、由于人物年龄的模糊,使黛玉看问题的视角也会产生不同,就她怼王夫人的一句话也可以把她看作一个青春期少女吧。她离开原生家庭来到一处陌生的地方,一般的孩子还会沉浸在脱离原生家庭的孤独感中,但此时这种感觉在黛玉身上却没有明显体现。此时黛玉只恐因玉的事惹到宝玉伤心。此处可见黛玉的良善。一天里走马观花般看到这么多地方又认识这么多人,也冲淡了她的孤独。

此时黛玉躺在床上脑海里也会像过电影一样回忆眼前一幕又一幕,心中也会为将来做些打算。得到老祖宗的疼爱,让她心中有了安慰和安全感自此有了依靠。两位舅舅舅妈要尊敬有之,嫂子熙凤人泼辣能干好好与她相处。同姐妹们一起读书,最后是这个宝玉哥哥真的与众不同,如何与他相处呢?时间还长,暂且安心住下,随时应变。

2、如果贾雨村感及恩人之情,也可试着去搭救英莲,既然英莲是被拐卖的,就应进一步去查清被拐卖之事,借此可以上书此女是案中之人不宜留在薛家,以免牵连更多事情出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理服人,这样尽力去试一下,也算尽力而为之了。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两难处境之时,真的让人费劲心思,但一般会听从良心的呼唤去处理类似的问题。



@源雪

1、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是最喜欢反复咂摸其服饰,建筑,陈设等细节的,脑海重现87版电视剧的画面,再品读曹公文字里的奢华细腻,这种对接与思考真的是极致享受。

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言一句,小心谨慎地观察,张弛有度,随机应变,大家闺秀的风范,让人很难想象她还是个小女娃。细想,如果我是黛玉,怕是唯有在谨慎小心中强大自己,时时提醒自己在这个繁烦的新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察言观色,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以我有过一段“寄人篱下”的人生经历来看,多半依旧会用很长的时间去弱化自己“讨好性人格”的卑怯,去重新建立强大内心自信独立的自己。想想黛玉六岁就被送到别人家寄养,真的那怕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贾府,也是可怜人儿,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经历了职场的“种种”,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屏息静坐,感慨良多。我只想说:恩情在名利面前份量过轻,贾雨村本就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不过善恶终有报,很高兴后面看到他被革职并最终入狱的结果。

如果我遇到类似的两难处境,决然做不到昧着良心不救英莲,我会遵循内心的善意,秉持实事求是的心去找贾家摊牌,表明自己因为受恩于甄士隐而想要搭救英莲的心意,如果不能使得英莲脱离薛家,平日里也安排英莲母亲与其丫鬟娇杏跟英莲走动往来,一方面给予英莲一份来自娘家人的支持,另一方面打个“人情牌”,在四大家族跟前落个知恩图报的名声,不是挺好的嘛?真的是极度自私的人思维格局也同样狭隘!在我看来,或许,薛家就此能更善待英莲一些吧。  



@小点心YOYO

1、黛玉作为一个年幼丧母进而来姥姥家生活的外戚,应该就是书中展示的这样,处处观看,小心翼翼,知道自己是外人,所以不能跟在自己家一样百无顾忌,我觉得黛玉意识到在贾府不比自己家而小心翼翼,是王熙凤的出现,看似热络的关心的问了年岁,上学,吃什么药等问题,却也不等黛玉回答就安排丫头婆子们别的事,所以她会意识到这里的人不会真正关心关爱她。所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能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2、这一回深刻刻画了贾雨村的虚伪,自私,人品差。他想成全贾府的人情,加上被打死的那家本来也是为了多要些银两,他可以保薛蟠的命,为了还贾府的人情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至于不管不问英莲。何况贾府知道他是有情有义的记挂着甄士隐的恩情的人,且对甄老爷的女儿关心照顾,反而会对他高看一眼吧。总之他的这种不道义的做法很令人看不起。

他可保薛蟠的命,他也可以迂回的了解和熟悉认识薛蟠后,通过黛玉等人劝薛蟠把英莲放了,然后给英莲安顿好未来的生活。“如果想做,都是办法;不想做,都是借口”。



@海棠儿

1、共读就是脑洞大开,玩穿越!短短几个时辰,从宁国府门口经过,进到荣国府,一道道花门仪门,一处处正房厢房耳房,一把把楠木椅小脚踏,一个个丽服仆妇丫鬟,一张张拭泪迎笑脸,老外婆、两个舅母、三个表姊妹,这些大家风范和礼仪林妹妹心里是有底的,平日里父母自有教养。可投亲第一天,这“摔玉”见面礼,着实令妹妹胆颤心惊,难以入睡。

小白林妹妹心想,来到偌大的贾府自然要察言观色、也好心中有数,最要紧是和鹦哥了解贾府长辈们的喜好特点和府里吃穿用度等情况,更要仔细观察府里行事做派,还要给父亲大人去信请教,既然是客居外婆家,就要暂时调整自己的一言一行,跟着表姊妹们在老太太膝下承欢,敬而远之那两个“唇未启笑先闻”的妙人,私下里自己读读书写写字,等待着父亲接回家的那一天。

2、贾化,字时飞(妙啊),号雨村,困窘时甄老爷与他以礼相待、送五十两赶考盘缠,这样物质和精神上双重尊重的情意,与专注中举高飞、官运亨通的雨村兄而言,已以两封银子和绸缎赠封氏答谢。所谓找英莲,不过就是场面上客气话罢了。

如果雨村老爷真想去就英莲,按照官场的游戏规则(官大一级压死人),他就像打发小沙弥一样,找个无关紧要的人悄悄告知封氏,孩子现在薛府做丫头,至于如何搭救那就是做母亲的事啦。连娇杏都不要晓得为好,所谓不知者不罪。



@Gwen

1、如果我是黛玉,睡前想到今后就要自己一个人在异乡的大宅子里生存肯定会偷偷抹眼泪。

第一个这个宅子里最亲的人是外祖母,她是真切的思念我娘,关心着我,我今后一定要多陪着外祖母跟前,替娘亲尽孝。

第二宝玉这个人好生奇怪无礼,偏偏要问我有没有玉,我说没有就要摔玉,今晚一出闹剧,大家定要背后嘀咕是我的不是了。以后还是少跟他顽,不过我也瞧着他似乎也很眼熟。

荣国府果真如母亲所言,极尽繁华,这是母亲曾经长大的地方,可是母亲却不能再看一看了(抹眼泪)。今日两位舅爷未曾得相见,两位舅母却各有派头,还有诸位嫂子和姐妹们……从没有这么多人,规矩也和姑苏不一样了,只希望父亲能够早日接我回家,梁园虽好,却非久居之家。哪怕来看看我都好,父亲什么时候能给我来信呢?明日给父亲去封信吧,告诉他外祖这里一切皆好,只是玉儿很想他。



@北北

1、我会先回忆一下今天的所做所闻所见,再按照长辈与权力的高低排序。首先是贾母,虽然自己被她所宠,但她为一家之主,自己要保持礼仪。接着是琏嫂子,虽然看上去很亲切,但看得出被惹急了是很可怕的,像猫戏老鼠那个篇章里描写的一样,往贾瑞头顶倒排泄物。还有宝玉,大家都说他是混世魔王,虽还未摸清底细,但今儿也是见识了。听王夫人的话,保留距离为妙。嘤嘤嘤……

2、我想不到两全之策。如果我是贾雨村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救英莲,毕竟甄士隐是自己的恩人,如果没有甄士隐的出手相助,自己也无法考中进士,当黛玉的先生,并到应天府谋出官仕。就算是救下英莲,得罪两个大家族,也能留下有恩必报、大义凛然的内心坦然。



@就爱嗑瓜子

1、虽然有老太太(姥姥)的疼爱,可是天子脚下的豪门大院不是自己家林府所能攀比的,特别是两个舅妈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即将寄人篱下的窘境,可这都不是最令我担心的,似曾相识的二表哥今天这又是摔玉又是寻死觅活得,都是因为我一句没有玉引起来的,太太(二舅母)说二表哥是个混世魔王让我不要招惹他,我一个小姑娘肯定和表姐妹们在一起怎么会招惹他,可还是闯了大祸,今后我可要少说话只要能在这府上有个安身立命的居所就行,母亲啊你保佑父亲病赶快好起来,有朝一日我能回家去。

2、贾雨村如果相救英莲肯定是有两全之策,毕竟他是应天府的府尹,他可以以英莲是薛潘冯渊争斗的源头收监然后偷梁换柱找一个死囚顶替英莲自尽在牢房,救出英莲资助她远走他乡,然后再去贾府给贾政说以缘由,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事在人为。当然在现实当中遇到两难的事情第一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性判断;第二总要站着道义的这一方,邪不压正,错就是错,不能含糊;第三,一定要当断则断不能拖泥带水。



悦读读书
来这里遇见相似的灵魂,加入读书会请联系iyuedudushu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