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高考热点素材:中轴线申遗成功,叹为观止(角度+时评+名言+事例)

文摘   2024-08-18 11:06   山西  


北京中轴线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图为北京中轴线(局部)鸟瞰图。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供图



素材综述



素材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
  素材二:中轴线是北京的“龙脉”  
  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中,也无不以“龙”作为重要的标识。至于紫禁城中,那更是一个“龙”的世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金碧辉煌的“龙”,几乎无处不在,就连外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汉白玉基座都雕有1100多条龙。若遇天降大雨,则会形成“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因之,我们把中轴线称之为“北京的龙脉”,是名副其实的。
  

素材角度



  1、儒家“中正”哲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中有如下表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京中轴线正与之对应,为中华文明“中”“和”的哲学理念提供了罕见的物质见证。它见证了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持续地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是北京的脊梁和灵魂。因此,北京中轴线的价值核心可以概括为“中和位育”。
  天地垂象,象天设都,便有了《吕氏春秋》中所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上紫薇垣,人间帝王城,紫薇垣居于中天,北京这座人间的帝王城也由其中轴线确定了原点和坐标,于是建筑守中。
  天地守中,人心守中,建筑守中。北京中轴线宛如“中”字的“丨”,是基准和准则。
  2、天人合一,彰显和谐之美
  天地之中,时空流转。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万事万物有中点就有两端,于是便有天地、阴阳、南北、东西。天地之间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于是便有了阴阳来复、四季更迭、二十四个节气等,是为天地之和。人伦之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为五伦,均为对称出现。因此有了人心中的和乐,家庭的和睦,人我的和敬,人与自然的和顺,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是为人心之和。
  在天地人伦之下,建筑也有自己的和谐之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北京中轴线中心突出,两翼对称,起伏悠扬,自然成章,既铿锵又婉转,既对称又呼应,是为建筑之和。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均衡协调而又韵律生动的空间序列,如同音乐一般,而“乐”的精神正是追求和谐。大乐与天地相合,中轴线左右相对,前后相承,便如同对称的“中”字,是这人间帝王城的“中和韶乐”。
  3、儒家“礼制”的集中体现
  古时礼制重重,上至帝王,下至黎庶,均有一套完整的礼制规范需要遵守,如天坛皇穹宇,层层铺排,递进展开,一层一层地烘托出核心建筑的重要地位
  中轴线上各个建筑群的功能、方位、形制、色彩和纹饰各不相同,其根本宗旨为遵照礼制,其营建以《周礼·考工记》为蓝本,因此是“依礼营建”。
  4、化育万物,各得其所,为人与天地的文化体现
  北京中轴线在历朝历代都有其不同的体现,历经元、明、清三朝,如今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依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这条中轴线上孕育生活,城市在这条中轴线上发育生长,时代在这条中轴线上化育生养,所以这条中轴线是一条具有生命的轴线,是“技近于道”的精神与升华,是“以游无穷”的自由与创造,今天的北京城便在这样的演变中应运而生。
  北京中轴线既涵盖着中国的“天地”观,也包含着中国的“宇宙”观,是人与天地的文化体现,也是人继往开来的精神表达。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三朝帝王的成败荣辱,展开了华夏文明的历史画卷,演奏着起伏悠扬的城市旋律,是活化的文化遗产。
  5、发掘领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扬“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的文化自信
  以门、水、仓、墙、山、塔、居、馆、坛九大主题系统化挖掘和展示以中轴线为载体的古今故事,解读中轴线文化的内涵和哲理,生动诠释“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一线中轴,承古通今。
  6、用烟火温度传文化生气
  如果把北京中轴线视为“骨架”,那么烟火生活是“血肉”,中华文化是“灵魂”,让中轴线如树木的年轮般不断茁壮的,是无数人的传承和守护。《最美中轴线》第三季从“人民性”的立场出发,用扎根生活的温暖笔触,走近一个个具体的人,悉心串起老百姓与中轴线的独特烟火记忆,以此唤起更多人对于中轴线的亲近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7、用传播热度亮文化锐气
  如何为中轴线的文化传播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
  “孔子”在节目中给出指引:“我们要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屋和器物,来把我们的历史,变成除了文字之外立体的东西……用一些遗存的东西,来展示和解释我们的文化家底。”
  北京卫视《最美中轴线》的文化热切之心。自第一季起,节目就开启了“文化+音乐”的融合创新,以音乐和文化的双向奔赴与彼此赋能,为中轴线打造传得开的靓丽名片。
  8、中轴线,读懂中国
  肇始于元、成型于明、完善于清、发展于近现代的距今有700余年的北京中轴线,是由宫殿坛庙、御道街市、城门城楼、山水桥梁、报时建筑、纪念碑、纪念堂、广场等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居中道路,以及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
  9、与时偕行,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北京中轴线自元代起,直到当下,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成为活着的、发展着的文化遗产。
  具体而言,元大都比此前任何一个朝代的都城,都更接近《周礼·考工记》关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想都城模式,也形成了一条穿过大都、皇城和大内的中轴线。
  新中国成立后,改建天安门广场,提供国家礼仪活动空间和休闲场所;树立起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人民英雄,左右两侧建设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是新的“左祖右社”,显示对历史的尊重和新政权的立国之本与立政之基;建设毛主席纪念堂,以纪念开国领袖的丰功伟绩。侯仁之先生曾经用三个里程碑概括北京城市建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变化,即明代皇城、紫禁城的修建,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东西长安街的贯通,中轴北延长线的建设。这三个里程碑都发生在北京中轴线上,是北京中轴线与时偕行的集中体现。这些都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10、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余年建都史。从西周时期诸侯国都城,到辽朝的南京、金朝的中都以及元大都,再到明朝、清朝的都城,北京成为多个民族建立政权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促进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都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中轴线又是都城的中心,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规划设计理念在北京实践的产物,其形成和代代延续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最好表征。
  11、丰富多元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毋庸置疑,北京中轴线的形成是儒家思想的产物,体现着儒家崇尚的礼乐文明。比如,天坛供奉昊天上帝以及与天有关的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太庙供奉皇帝的祖先及宗室和有功的大臣;社稷坛供奉社稷之神……这些都是儒家礼制的正祀。
  然而,北京中轴线所体现出的信仰是多元的。这里有丰富的佛教文化,比如清代紫禁城慈宁宫就是皇宫中供奉佛像的重要场所。清乾隆年间在景山峰顶建了五座佛亭,每座亭内供奉一尊佛像,统称“五方佛”。明清时期,中轴线上还修建了一些道教建筑,如紫禁城内的钦安殿、天穹宝殿和位于紫禁城西北方的大高玄殿,位于中轴线西侧的火神庙供奉火德真君,均是道教活动场所。此外,还有萨满教祭祀场所,等等。
  北京中轴线上多种宗教和谐共处,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表现。
  12、以和为贵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紫禁城作为宫城,在北京中轴线上处于核心地位,其中前三殿和后三宫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处理政事、举行盛典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前朝与后廷,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前三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及其相关区域的总称,均位于中轴线上,又都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反映了“和为贵”的理念和追求。此外,三大殿区域还有协和门和熙和门,也以“和”字命名。而后三宫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其相关区域的总称,三宫名称都源于《周易》,亦与“和”密切相关。其中,《乾》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13、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北京中轴线参与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鲜明的中华文化符号,为“何以中华”这部伟大史诗续写着首都“京”彩,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强大文化力量。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中华民族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集中展现了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对于传播中华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硬核摘抄


  1、北京中轴线汇集了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仪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在北京中轴线上,不仅能直观地读历史,还能清楚地看变迁。
  2、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的城市建筑群。
  3、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持续地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是北京的脊梁和灵魂。因此,北京中轴线的价值核心可以概括为“中和位育”。
  4、北京中轴线既涵盖着中国的“天地”观,也包含着中国的“宇宙”观,是人与天地的文化体现,也是人继往开来的精神表达。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三朝帝王的成败荣辱,展开了华夏文明的历史画卷,演奏着起伏悠扬的城市旋律,是活化的文化遗产。
  5、北京中轴线择中而建、以和为贵、各安其位、因时化育,上承历史、下启未来,是国之轴、城之轴、民之轴、心之轴。
  6、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保护好历史遗存,以创新的手段、深厚的情怀、匠心的精神,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擦亮中轴线这张“金名片”。
  7、“申遗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未来,我们将认真总结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成功做法,借鉴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8、历史与当下,人文与自然在这条线上交汇融合,一幅诗意画卷正徐徐展开。相信以申遗成功为新的起点,“北京中轴线”必将在进一步保护中焕发时代新韵,更好助力历史文化传承。
  9、中轴线,是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精彩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
  10、保护遗产,既是守护历史记忆,也以保护促进改善民生为旨归。北京中轴线不仅是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生活其中的美好家园。
  

精彩时评


人民时评:让北京中轴线焕发时代新韵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尹双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这条中轴线,是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精彩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前不久,《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实施,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从编制《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到发布《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再到《规划》公布实施,不断构建系统、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正是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具有遗产内涵多元、载体多样、空间多点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整体保护。以钟鼓楼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为例,在修缮过程中,不仅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让钟鼓楼景观视廊得到极大提升,再现了钟鼓楼地区别具特色的老城风貌。实践证明,坚持整体保护,才能更好延续历史文脉。统筹考虑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对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实施全要素保护和全过程保护,必将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北京中轴线,是历史轴线,也是发展轴线。从修缮保护文化遗产,到治理周边环境,再到改造具有传统建筑风貌的商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就能最大程度释放综合效益,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保护带来的好处,吸引更多人成为中轴线保护的支持者、参与者。
  中轴线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合力。《规划》提出,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运行顺畅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同时还对产权主体、在地居民、外来游客、专家学者及社会大众分别制定鼓励与支持策略。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遗产保护效能,必能让中轴线更好融入城市更新。
  如今,北京中轴线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加彰显古都魅力。未来,随着申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北京中轴线必将焕发时代新韵,更好助力历史文化传承。
  

名言金句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冯骥才)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素材链接


王珮瑜的走红

      当下的京剧市场,其整体毕竟还是处于受众少、市场占有率小的困境中。墨守成规,怯于求变;形式繁复冗长,令年轻人难以接受,造成了其在互联网时代的曲高和寡,地位尴尬。这也使得“王珮瑜”们的探索,更引发我们对京剧究竟能否振兴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京剧振兴能否走通,取决于能否通过创新,在遵循自身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吸收新的、现代的审美元素和艺术观念。回顾历史,京剧其实具备创新的“基因”和“血脉”。戏曲本身就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当年,更是因徽班大胆借鉴、吸收别的剧种,这门经典艺术才得以诞生。在此后的发展中,不断的变革成为京剧前进的不竭动力。比如,梅兰芳大师在化妆、唱腔、调式、服装等方面都进行过改良。他将京剧的技术和思想两方面分开改革,拓展艺术“移步不换形”的绝妙方法,就此推动了京剧大发展。
       实现京剧的创新,首先需要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真正的躬身以行——王珮瑜最大的价值,也许正在于此。事实上,对王珮瑜的努力,在业界也不乏批评声。有人认为,频频亮相,削弱了“角儿”的“神秘感”,还有人批评,不断跨界创新,就是“不务正业”。相对于京剧本身的缺乏变革,这种固步自封的观点,也许才是真正的症结。“我觉得,重要的是把过去的伤痛带来的很多遗憾,变成资源、变成资本,变成今天继续出发的一个理由,而不是一直追忆过去的辉煌,或者徘徊在曾经的伤痛里,那没有任何意义。今天有很多的京剧从业者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努力,多少戏曲和京剧昆曲的主播在新媒体平台上想尽各种办法去获取流量和关注,难道不值得尊重吗?”王珮瑜说。 
      显然,不管京剧能否重振雄风,但带京剧突围,眼下最需要的是王珮瑜这样的“行动派”。越来越多的“王珮瑜”屑于、乐于、敢于“破圈”突围,才是求解答案的前提。(田可新)
故宫文创爆火出圈
      兼具故宫文化底蕴和流行时尚元素,将这些融合性的创意元素与箱包、服饰、首饰、手机壳等相结合,开发具有较高文化附加值的精品文创。故宫皇家文化一经创意再生很具趣味性,对大众来说看上去就很有意思了,当然会选择入手一款。很多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超酷的御批文字系列万能刺绣布贴等本身形象就足够创意,显得很有文化品位,从中能够涨知识,也就受到追捧。

单霁翔: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故宫博物院保管的珍贵文物一共是168万件,占全国定级的珍贵文物的41.98%。
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单霁翔认为“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
“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
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还在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
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
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将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做了很好的结合。
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与她的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
当时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只要一说起敦煌,已是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
白先勇:昆曲义工

白先勇自称“昆曲义工”,他在《细说牡丹亭》的发刊词中动情地说,他觉得上天留他,是因为他有事情没有完成,而推广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位列第一。而在当时,和许多传统戏种一样,昆曲也存在着演员老化、观众老化、演出形式老化、乏人问津的危机。2004年4月,白先勇老师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让年轻人也爱上昆曲的作品就此诞生。
可以说,正是昆曲版《牡丹亭》的推出,才引发了近年来两岸三地乃至世界范围的昆曲热。
《唐宫夜宴》火爆出圈
2021年农历新年伊始,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爆出圈,霸屏热搜多日。
14名身着齐胸衫裙,体态丰腴、神情娇憨的年轻舞者是《唐宫夜宴》的主角,她们仿若唐装仕女从古画中走了下来,用活泼俏皮的舞姿展示了仕女从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
为了体现唐朝女性的丰腴身姿,十四位舞者穿着塞有海绵的连体衣,嘴里还含着棉花。而她们的月牙型妆容“斜红”,以及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更是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1300年前的唐朝。
现场运用了先进的3D和AR技术,让虚拟影象与现实舞台交相呼应,演员们动作俏皮,穿梭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影像之间,整场演出给观众们留下了身临其境的深刻印象。
2021河南春晚同样“出圈”的还有体现太极智慧的武术节目《天地之中》,炫酷的视觉包装,让太极智慧与航天梦跨界结合,大胆创意吸睛十足。
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全世界为之震惊,并在网上引发刷屏浪潮。
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 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过程全程直播,网友可以实时见证考古过程。网友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也让与三星堆有关的词条屡屡登上热搜。
“三星堆上新”掀起网友考古热的背后,除了三星堆遗址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外,也反映了国民对国家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的重视,折射当今国民文化自信的提高。




声明  本文内容由鲜素材(xiansucai8)精编精选,来自湘语文、语文好崔老师语文写作与阅读(一枝风老师)

晋派名师
教育、文化、情感、心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