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产品经理职业专题分享

文摘   教育   2024-04-19 23:07   北京  


活动回顾

CEMS Club与清华大学学生互联网产品研究协会(五道口产品观察)、清华大学学生创业协会(创协)于上周六(4月13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明理楼316联合举办职业分享活动。本次分享主题为产品经理职业专题分享,主办方有幸邀请到两位在产品领域拥有资深从业经历的学姐,为同学们介绍AI大模型产品和产品职业生涯的选择。活动现场,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受益匪浅。

嘉宾介绍

M学姐七年AI对话产品经理, 坚定的AGI追随者,目前负责C端产品


B学姐     AI商业化产品,阿里5年产品经验,曾参与2款千万级dau内容产品,目前负责C端产品

Q

如何获取AI产品相关的知识和行业洞察?

A

1.网上有很多知识框架可供学习。在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时,可以首先将遇到的不认识的专业术语查清楚,逐步扩充自己的词典,慢慢了解这个领域。

2.尝试实践部署一个模型,例如在GPT4上捏一个自己的Agent,将其关联到一个微信小助手上。这对于了解AI领域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加强自己与研发或工程岗位同事对话的能力。

Q

AI产品未来有哪些看好的发展方向?

A

1.非常看好情绪陪伴的赛道。作为人,我们的情感诉求是非常多的,AI能够在情感陪伴上发挥很大功能。

2.效率工作赛道。例如WPS和飞书,已经植入了很多AI的功能插件,未来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Q

一个产品经理职业发展中必备的技能有哪些?

A

1.多思考与产品相关的问题。在日常使用产品时,可以以设计者的视角代入去观察产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例如微信为什么要将广告个性化推荐入口关放的那么深?微博为什么要用混乱的时间轴打乱内容来做推送?小红书首页的feed流为什么没有加一些金刚位?这些“为什么”背后就包含了一些产品和商业的逻辑,并能够递延出更深层的原因,久而久之加深自己的产品思维。

2.进入职场后,多倾听有五年到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同事的观点和建议。如果能遇到热心的同事愿意给予正向的引导和反馈,就多与ta进行交流,多向ta在工作方面进行请教。

3.进入公司后找准自己的定位。工作的第一年按质按量的完成好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在第一年结束后修改自己的简历,回顾在这一年内自己增长了哪些技能、达成了什么目标。对参与的项目整体进行思考和总结,理解自己所负责的环节,理解自己的关键价值,并逐步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在工作上中始终要以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参与的工作和项目。

Q

产品经理的工作日常和挑战?

A

1.首先需要对新的事物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拘泥于自己之前的想法,去接受新的事物,去迭代对于它的认知。在学习了新的领域后,自己就会成为一个不被轻易“分层”的人,而是更够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某一项知识的人。通过理解新事物变成了有更多选择的人,在人生的经历中也会有很多的选择空间,而不是越走越局限。

2.保持良好的沟通水平,对于产品经理而言,60%的工作都是依靠沟通来完成。产品岗的对接方会非常多,包括设计、开发、测试、UE甚至是协作部门的领导。产品经理的角色要求其不断通过逻辑去说服别人,一个好的沟通技巧能够让你和上下游同事之间的协作更加顺利。

3.积极去争取一些自己再努力一点就能够得着的事情。无论是个人、公司还是项目,都处在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不断迭代的过程中。自己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发展才能打到所谓胜任的位置。

Q

相比传统互联网产品,AI产品有什么特点?

A

传统产品的用户成本是相对固定的,在DAU增长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摊薄。但这种逻辑不再适用于AI时代,因为AI产品的推理成本可能会随着规模增长而不断提高,这就要求AI产品需要具备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同时要具备完善的商业模式来支撑产品。在AI环境下,如何为用户提供价值,而非仅仅是宣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Q

AI产品经理对技术背景的要求有多强?如果只是商科背景是否会有瓶颈?

A

其实瓶颈并不是很大。在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可能相对明显一些,因为如果对技术有理解的话,与研发沟通的门槛会降低一些,从而促进高效的沟通。

但产品不仅是与技术沟通这一件简单的工作,最重要的还是你对于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兴趣度和好奇心。在面试时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意愿驱动你追求这个岗位,其余所有的技能和能力都是次要的,因为这些在兴趣驱动下最终都会补齐。例如进行数据分析、画原型图这些技能,随时都可以补齐。但只有拥有足够的好奇心才能驱动你不断愿意学习新的东西。有许多优秀的产品经理也是非计算机专业背景出身。

此外,要求产品经理直接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产品经理的首要目标还是在将业务逻辑思考清楚。如果担心在评审会上技术同事的挑战,可以事先和研发岗同事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

Q

未来市场上大模型公司的竞争格局和展望?

A

1.B端:B端的交付需要基座能力非常强的大模型,可能以后市场上不会有超过三家百亿参数级基座能力的大模型。其前期的训练成本和交付部署成本都是比较大的,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

2.C端:更有可能出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因为会有专门的模型和专门的数据去针对专门的场景。

Q

如何平衡模型的易用性和可定制化?

A

1.首先对于可定制化产品的用户而言,需要考虑其本身是消费型用户还是生产型用户。例如小红书上既存在只是评论、收藏和点赞,但不发帖的用户,也会有成为MCN的创作型选手。

2.从产品设计的视角来看,我们应当把可定制化功能的易用性做的越来越好,将创作的门槛逐渐降低,例如在减少用户填写的字段数量的同时,提高易用性。可定制化是未来AIGC产品一定会拥抱的方向。


清华mim
这里是清华mim,这里有最新,最有趣,最全面,最权威的清华经管mim硕士项目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