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的大本营,编制也居然说没就没?

文摘   2025-01-01 21:52   天津  

近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则招聘公告在朋友圈里炸了锅——计划招聘50名博士层次教师,而且全部都是“员额制”!
消息一出,不少人惊呼:编制的大本营里,编制也居然说没就没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员额制”,以及它背后的那些事儿。

一、“员额制”,是个啥?

简单来说,“员额制”就是高校自主设定,经上级人社部门核定备案后,可执行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
跟传统的事业编制不同,“员额制”是“在岗才能在编”、“对岗不对人”,编制只与岗位对应,而与人无关。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员额对应一个人员,有总量控制,“有进有出”。
换句话说,以前的事业编制,就像是给教职工发了个“铁饭碗”,端上了就基本不用担心被端走。而现在的“员额制”,就像是给教职工发了个“瓷饭碗”,虽然看起来也挺漂亮,但得小心端着,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碎了。

二、为啥高校要搞“员额制”?

高校为啥要放弃那个稳稳当当的“铁饭碗”,转而端起这个有点“悬”的“瓷饭碗”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首先,传统事业编制下,人员一旦进入编制,往往难以调整,这限制了高校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人员结构的能力。“员额制”就像是一辆新型的公交车,座位可以根据乘客的数量来灵活调整,既不会浪费也不会拥挤。
其次,传统事业编制下的教职工往往缺乏足够的竞争压力,容易滋生惰性。就像一些老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干久了,就开始混日子,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而“员额制”通过定期考核和续聘机制,增加了教职工的工作压力和竞争意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就像给教职工们装上了一个“发动机”,让他们时刻保持着前进的动力。
再者,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取消事业编制也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反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三、高校实行“员额制”的背后

其实,高校实行“员额制”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厚的背景和原因。
早在2016年,人社部就明确提出了“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政策导向。这一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事业编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随后几年里,各地高校纷纷响应政策号召,开始了相关改革试点。
比如南方科技大学,从建校之初就坚持全员聘任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事业编制模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南方科技大学在2022年成功入选“双一流”高校,充分验证了全员聘任制的有效性和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四、趋势就是命运
对于高校来说,取消事业编制、实行“员额制”就是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
虽然“员额制”给教职工们带来了更大的工作压力和不确定性,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打破传统编制的束缚,提升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
改革总是伴随着阵痛和挑战。在实行“员额制”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教职工的权益和感受,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改革的平稳推进。

趋势就是命运。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接受,“员额制”都已经成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应趋势、积极应对、努力前行!

行者箴言
分享体制内的工作生活,品味体制内的人生,带你理解体制内的成长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