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郑文彬 翻译,曾天舒 审校
Source:Oliver I Brown, et al. Diabetes Care. 2023 Aug 1;46(8):1531-1540.
doi: 10.2337/dc23-0294.
目的:肥胖和糖尿病经常共存,然而它们各自对心血管风险的贡献仍存在争议。因此,我们在英国生物样本库中根据BMI和糖尿病进行分层对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事件和死亡率进行了研究。
研究设计和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51 355名参与者,根据种族特异性的BMI类别(正常、超重、肥胖)以及是否患糖尿病进行分层。我们检测了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动脉僵硬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心脏收缩力指数(cardiac contractility index,CCI)在内的心血管生物标志物。以正常体重的非糖尿病参与者作为对照,采用泊松回归模型估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调整后发病率比率(incidence rate ratios,IRR)。
结果:5%的参与者患有糖尿病(其中10%体重正常、34%超重和55%肥胖,而未患糖尿病参与者中正常体重、超重、肥胖比例分别为34%、43%和23%)。在非糖尿病组中,超重/肥胖与较高的CIMT、动脉僵硬度、CCI和较低的LVEF相关(P<0.005);这些相关性在糖尿病组中有所减弱。在不同BMI类别中,糖尿病与不良的心血管生物标志物表型相关(P<0.005),这种相关性在正常体重组更为显著。在5 323 190人-年随访后,在未患糖尿病的参与者中,随着BMI类别增加,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上升(P<0.005);这在糖尿病组中也是类似的(P交互作用>0.05)。正常体重的糖尿病经校正的心血管死亡率与肥胖的非糖尿病参与者相当[IRR 1.22(95% CI 0.96~1.56);P=0.1]。
结论:肥胖和糖尿病均与不良心血管生物标志物和死亡风险呈叠加关系。虽然肥胖指标与心血管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比糖尿病指标更强,但两者的相关性都很弱,这表明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正常体重糖尿病的心血管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