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
知网检索
优绩主义是不是个好东西?
优绩主义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和价值遵循。曾几何时,优绩主义作为“美国梦”的精神实质被大肆追捧,人人都渴望通往财富、幸福的自由之路向每个人公平敞开。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优绩主义也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和精神。
优绩主义的初衷是激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进取精神,努力创造社会价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我们必须承认,在优绩主义的导向下,各种“XX锦标赛、KPI考核、非升即走、末尾淘汰制...”让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为各行各业创造了不少GDP或者说财富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优绩主义似乎正在遭到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的背弃和质疑,无论来自社会何处。这种批判是多方面的,例如:优绩主义成立的前提不具备(事实层面的不平等...),何以谓之“优绩”?(对优绩的定义争议不断)以及优绩主义的作用结果(导致精英的傲慢、阶层固化等)...我们必须正视的是,今天的社会张力十足,浮躁、抑郁、焦虑、压抑、迷茫...这些不良情绪似乎笼罩在绝大多数年轻人乃至多数人的心头。政府在指标考核下唯绩效论,青年教师在非升即走之下非常压抑,博士在C刊毕业要求之下非常抑郁,本硕在求职大军中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路在何方,甚至于泄愤事件时有发生...
我们想说的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不应该只有张力,也应该有弹性;好的制度,亦不应该只有刚性和底线,也应当具有温度和能够看到具象化的人。换言之,制度应该以人为本,制度应该要有人文关怀。作为人本身,亦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机器和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和个体。我们认为,和优绩一样重要的是关怀和爱,和名次、绩效同样重要的是包容和鼓励。青年一代,特别是还未走向就业市场的高校学子,还有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需要造神,亦不需要来自精英的傲慢。“没什么大愿望,没有什么事要干,看见路口红灯一直闪,它像眨眼的小太阳...”歌曲《小美满》中描绘的美妙画面本应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小确幸,而不是具有羞耻感的躺平表达。
为了呼吁同行和更多的人关注和反思优绩主义,关心下一代心身健康成长,《社科学人》编辑部本期特此推出“优绩主义是不是个好东西?”专题以飨读者。
石黑一雄《无可慰藉》中的优绩主义批判
郑洁儒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载《外国文学研究》,2024年10月)
摘要:优绩主义个体的社会晋升或奖赏应当取决于才能、成就等优绩指标,是“进步”话语的当代变体。在《无可慰藉》中,石黑一雄却展现了优绩主义的黑暗面,即优绩愿景引发的个体异化和“无家可归”感。究其原因,优绩主义催化的极端个人主义竞争难辞其咎。不仅如此,优绩主义话语与文化资本暗中合谋,遮蔽甚至合理化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并因此让底层和边缘群体陷入无可慰藉的道德绝境。面对这一现代社会的病症,石黑一雄沿袭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主义路径,尝试以基于公共精神的友谊政治来修复被优绩主义侵蚀的社会团结,以期慰藉“无可慰藉”之心灵。
关键词:石黑一雄;《无可慰藉》;优绩主义;进步;友谊政治;
高校优绩主义科研评价的逻辑基础、伦理风险与价值选择
柴楠吕寿伟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载《大学教育科学》,2024年9月)
摘要:优绩主义科研评价始终包含着对个人努力和奋斗的鼓励,在优绩至上的制度氛围里,所有人都沉浸在依靠自身既有能力和持续努力来改变当下现状的“积极生活”当中。优绩主义科研评价通过唯才是举的正义承诺、最大效益的效率承诺和成功人生的价值承诺成为支配性的科研评价制度。然而,赋予优绩主义科研评价正当性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其问题的根源。科研目的上的功利主义、生存方式上的竞争主义,以及学术文化上的等级主义令优绩主义科研评价无法兑现其原初的承诺,它导致科研与学术的日渐疏离,使科研活动沦为“输赢”游戏,更使学者群体出现等级分化。优绩主义科研评价遵从的是市场的逻辑,而非学术的逻辑。走出优绩主义困境,首先要通过超越技术化的管理主义,完成大学学术文化的回归;其次要通过摈弃畸形的成功主义伦理学,实现学者学术精神的回归;最后要通过打破优绩至上的评价原则,实现学术本体价值的回归。
关键词:优绩主义;高校科研评价;机会均等;管理主义;
优绩主义陷阱的本土检视:从“上下有别”到“先赋应得”
刘铖余秀兰云如先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载《社会》,2024年7月)
摘要:优绩主义陷阱实质是个人主义归因偏误:以“能力+努力=成功”掩盖出身和运气的影响。其在西方制造出“精英的傲慢”和“底层的怨恨”,最终导致社会撕裂。在中国,高考作为典型的优绩制,学生们对高考分层的归因能够体现优绩主义陷阱在中国情境中的表现。通过比较城市籍精英学子和农村籍二本学生这两类群体在归因自己和对方的高考结果时所运用的图式,本研究发现,“上下有别”的归因现象虽部分印证了优绩主义陷阱的理论假设,但是“谦虚”心理可能部分缓解了“精英的傲慢”;不同于西方的是,两类群体都持有“先赋应得”观念:认为天赋、出身等作为非个体可控的因素,是不置可否的或者具有正当性的。“先赋应得”观念与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反应得”原则不同,它反而和优绩主义形成强功能关系,缓冲了优绩主义陷阱在中国可能产生的类似于西方的社会后果,然而它也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陷阱。鉴于此,应将优绩主义嵌入中国情境中进行分析,而非“脱嵌”地迁移现有理论进行解释。
关键词:优绩主义;上下有别;先赋应得;教育不平等;
985学子焦虑:优绩主义与社会结构下的精英困境
朱丽丽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载《中国图书评论》,2024年5月)
摘要:从优绩主义理论视角出发,整体性地反思985学子焦虑现象的社会心理与深层机制。根据访谈对象的生命自述,深入剖析功绩主义理念下的自我规训与自我剥削、985高校内部的分层与流动、优绩主义承诺下的希望、努力与落空等各个层面。高校隐形的优绩主义新包装、多元而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985标签的光环与负担、“上”与“下”的隐忧与动力、优绩主义的承诺与失效、普遍性社会结构与985学子焦虑的关联等诸多问题,揭示了985学子焦虑现象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我们希望通过深描,讲述优绩主义盛行时代中国精英学子的生命故事及其情感认知,并在“理解他人的理解”中观照写作者自身的生活世界,达到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历史、与世界的沟通与和解。
关键词:优绩主义;985学子;焦虑;情感;
年轻人不愿意努力了吗?——“反内卷”话语下青年对勤奋伦理的重新阐释
佟亚云1意如贵1王天瑞2
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载《中国青年研究》,2024年3月)
摘要:优绩主义价值观将勤奋伦理与社会分配相对应,许诺了努力就有回报的美好愿景。但在现实情境中,可观可感的即时回报并非必然。由此,部分青年产生相对剥夺感,以话语实践对优绩主义勤奋伦理与勤奋规训展开反抗,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以自身话语重新阐释勤奋伦理。以“反内卷”为名,青年群体反抗绩效导向,呼吁意义与主体性的回归;反抗付出与回报失衡,呼吁带来适足收益的体面劳动。基于青年群体的上述诉求,社会多元主体应从立志教育、自我探索、理性归因三个方面着手对青年群体进行价值引导,助其树立正确的勤奋伦理观念。
关键词:勤奋伦理;话语实践;优绩主义;青年群体;
当代美国反智主义的再兴起——源于优绩主义的内在矛盾
孙成昊1张成昊2
1.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2.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2月)
摘要:近年来,随着美国政治极化加剧、民粹主义等现象的出现,反智主义成为美国重要的社会思潮,如何解释反智主义思潮的再度兴起成为重要的学术问题。学界多从宗教文化、媒体宣传与阶层嬗变等角度展开探讨,却忽视了美国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与分配制度的优绩主义是引发反智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新自由主义的重要分支,优绩主义传递的“能者多得”“任人唯贤”价值体系成为巩固精英统治地位的工具。优绩主义还通过削弱民众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加剧精英与民众的对立以及损害公共精神,进而诱发新一轮反智主义,同时亦使其呈现出更加极端化、去精英化的特点。由优绩主义引发的新一轮反智主义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发展,在使社会议题保守化的同时危及美国民主制度,最终可能会削弱美国社会凝聚力。
关键词:反智主义;优绩主义;美国政治;美国社会思潮;
教育优绩主义的正义省思:进步意义、道德风险及其规避
吴松伟高德胜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载《全球教育展望》,2023年12月)
摘要:优绩主义是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正义观念,主张在教育中以个人的智力和努力作为资源分配的原则,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优绩主义主张开放教育机会,实现了教育的形式平等。以优绩为标准的分配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的合法性,体现了道德应得。优绩主义肯定了自由意志,给予了个体改变命运的希望。但在现实中,优绩主义对教育公平的承诺沦为了空头支票,并且激化了教育内耗。优绩主义给大多数人打上了“失败者”的标签,造成一种文化上的羞辱。优绩主义塑造了“公正世界信念”,一味迎合社会现实,掩盖了结构性不正义。教育要想从“优绩的暴政”中突围,必须营造宽容的文化氛围,接纳多元的价值追求。同时破除公平即正义的观念,超越教育公平的话语。最后要承认教育的限度,不能仅把教育视作利益分配的工具和阶层逆袭的杠杆,使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关键词:优绩主义;教育公平;公平竞争;应得;机会平等;
论优绩主义批判的视角与局限
由迪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载《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12月)
摘要:近年来,优绩主义受到了英美学界的严苛批判。批判主要从实践与伦理两个视角展开。实践视角的批判将优绩主义问题的症结归结为外在的实践问题,揭示出非优绩因素对优绩主义实现其正义目标构成了破坏。伦理视角的批判将优绩主义的本质问题归结为由其理念自身的狭隘性与道德逻辑的缺陷所构成的内在困境。前者并不否定优绩制的道德可欲性,后者则否定优绩主义作为社会公正基础的资格。伦理视角的批判比实践视角的批判更为尖锐和深刻,但作为一种对西方民主危机的诊断、一种正义观念以及一种意识形态仍存在其局限性。
关键词:优绩主义;公正;等级;民主;
优绩主义:价值、批判及其矫正
冯婷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
(载《探索与争鸣》,2023年10月)
摘要:优绩主义是主导现代社会运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效率、公平、个人责任是支持优绩主义的几项基本的现代价值。近几十年来,优绩主义遭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的批评,批评者们从优绩主义之前提条件、原则本身和作用结果等层面对其进行了质疑和反思。这些批评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实际运行的优绩主义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它们用作批评之依据的一些经验事实和优绩主义原则本身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今天,着眼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一方面还须坚持优绩主义,另一方面则要通过以下方式来矫正优绩主义: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改善优绩主义正常作用的前提条件;二是拒绝“赢者通吃”,借助与优绩主义并行的原则保护弱者;三是给成功者以尊敬,给未获成功者以尊严;四是在规范市场的同时,倡导并维护价值的多样性。
关键词:优绩主义;公平;尊严;现代价值;矫正;
优绩主义能促进大学高质量发展吗?
蔡连玉1,2江璐1
1.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载《高校教育管理》,2023年5月)
摘要:高质量发展既是大学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大学自身现代化进程的主动选择。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学的形式与实质绩效协调产出,以追求提升各利益相关者福祉的实质性贡献。然而作为社会精英统治的普遍整体意识形态与个人生存策略,优绩主义已全面渗透到大学内部治理场域,在激发行动者外在动机的同时存在一定负面效应,难以真正促进大学高质量发展:过度激励学术产出,助长形式绩效的繁荣;遮蔽科研实质绩效,导致基础研究边缘化;助推学术生态内卷,侵蚀大学“学术共同善”。鉴于此,大学治理应限定优绩主义,通过如下路径推动大学高质量发展:强化对绩效的实质性评价,促进双重绩效协调产出;塑造大学理性绩效文化,打破学术生态低效内卷;限定优绩的核心伦理,关注公平,构建大学“学术共同善”。
关键词:大学治理;高质量发展;绩效管理;优绩主义;形式绩效;实质绩效;
高等教育中优绩主义为什么会失败
王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载《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12月)
摘要:现代社会中优绩主义促进了高等教育尤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繁荣。在阶层流动的激励下,公众期待经由高等教育实现中产阶级的梦想。然而,基于优绩主义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高等教育的大范围普及,现代社会不是更加平等而是不平等在加剧。现代社会要实现从“富裕社会”到“共同富裕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需要摆脱对优绩主义的迷思,以共同利益为基石重新定位。现代社会需要通过适度的精英主义把最有能力、最有资格的人筛选和培养出来,但也要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高等教育应成为连接精英群体和非精英群体的桥梁,而不能以优绩主义为借口沦为隔断精英群体与非精英群体的“铁幕”,否则我们将无法创造出期望的美好社会。
关键词:优绩主义;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共同富裕;共同利益;
优绩主义的吸引力与黑暗面——评桑德尔的《精英的傲慢》
朱慧玲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载《哲学分析》,2022年10月)
摘要:<正>近年来,优绩主义(Meritocracy)成为当代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围绕优绩主义的内涵、功能与局限的诸多讨论,构成了相关领域的一道重要的学术景观。所谓“优绩主义”,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根据人们的成就和功绩来分配收入、财富与机会。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主张或立场,以及围绕它而形成的分配观念或思想并不鲜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诸如“论功行赏”的理念及其制度设计,都可以被追溯至文明社会及思想进程的开端。然而,优绩主义之所以在近年来得到更多关注,引发大量争议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却跟当代分配正义理论和社会现实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
从身份到优绩主义
吴刚韩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
(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年10月)
摘要:教育的本意是引出人性中优异的东西,整个西方教育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从面向特权阶层的卓越品质(areté)培养,到包含智慧等四种美德的德性(virtus)教化,其中主导的方法就是强调通过知识解放心灵的“人文主义”。而现代性及制度化教育带来的大众教育,提出了教育的平等权利和优绩要求。优绩是不同个体自由且自主的个性化发展的结果。比之裙带关系和平等主义,优绩主义虽不完善却是各种制度选择中缺陷最少的,也是释放每个个体潜力的最佳工具。优绩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崇高理想,但如何评判优绩、如何筛选能人仍然是核心问题,这将是一个艰巨的社会工程。
关键词:身份;卓越品质;德性;优绩;优绩主义;
“能者得其位”与差异政治:西方优绩主义及其悖论
袁野林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8月)
摘要:优绩主义的概念和相关讨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学界。20世纪80年代后,在新自由主义引领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有关优绩主义的讨论开始增多。优绩主义以能人为本位,强调个人凭借自身能力和功绩获得回报,可以在等级体系中上升到较高的位置。优绩主义在社会成员中制造对机会平等的预期,为精英阶层的形成提供正当性辩护,某种程度上调节了西方社会中精英和民众的关系。然而,在新自由主义全面展开的背景下,优绩主义却成为一种利用“能力—功绩”差异来巩固等级秩序、美化精英统治的政治论述,成为优绩精英自我维护的政治工具。21世纪以来,由于西方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悬殊、社会阶层不断固化,中下层民众开始质疑优绩主义的合理性,他们聚集在反建制派的旗帜下,反抗被优绩主义固化的等级秩序。
关键词:优绩主义;政治社会秩序;机会平等;新自由主义;反建制;
优绩主义与高等教育的未来
王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载《教育研究》,2022年6月)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成为人”,社会发展的目标则是人与人结成命运的共同体。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尤其是精英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攀登到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阶梯。对于优绩的追求,驱动了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运动。但高等教育的繁荣,并没有促成预期中“美好社会”的来临。那些精英的研究型大学不但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成为社会流动的引擎,反倒造成了阶层固化。高等教育与人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合理关联不应只是基于优绩主义促进阶层流动,而应是通过教育培养好人以创造美好社会。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等教育发展应把共同利益而不是个人收益放在第一位。重新构想高等教育的未来,我们需要超越优绩主义,并以共同人性为基础,以共同利益为目标,以集体智力为工具,强化人与人之间的有机团结,通过建立新的机会协议和教育社会契约,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关键词:优绩主义;高等教育;共同利益;机会协议;教育社会契约;
作为分配正义的优绩主义
朱慧玲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载《伦理学研究》,2022年5月)
摘要:主张按照优绩来分配社会基本善物的优绩主义,并不只是一种激励性口号;优绩主义的倡导者糅合了当代政治哲学中的诸多核心要素,试图使之成为一种更加充分的分配正义理论。然而,这种糅合与调和带来的是更多的冲突与自相矛盾。这使得优绩主义不仅仅在现实中被称为陷阱或神话,在理论上也面临重重困难。
关键词:优绩主义;应得;分配正义;
优绩主义错在何处
朱慧玲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载《哲学动态》,2021年11月)
摘要:依赖功绩与贡献来分配社会财富和地位的优绩主义,因其促进社会流动性的许诺,成为诸多社会的价值引领。然而,优绩主义的某些核心概念模糊不清、分配标准呈现单向度化且不够明确,与之相关的一些理念还会导致社会心态的极化、社会的撕裂甚至损害民主。这些都让优绩主义有关社会流动性的许诺化为泡影,并使优绩主义理念本身也沦为陷阱或神话。此外,优绩主义还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困难,有待倡导者们加以明确和解决。
关键词:功绩;优绩主义;分配正义;
往期推荐
编辑 | 嘉言宣轶
审核 |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