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代会主题演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文摘   2024-11-19 09:00   陕西  

文章来源于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2期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通过分析党的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主题的演进,可以看到,主题的提出与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深入;主题内蕴的目标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与时俱进;主题强调的指导思想宣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关切人民群众、发展中国道路、创新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

1

【关键词】党代会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段妍 (1979- )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长春  130024) 。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2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关于党的代表大会召开的各方面规范日臻完善。经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这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对党的代表大会主题主线的认识不断清晰明确。基于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五大立足世纪之交的基本国情,将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精神凝练为大会主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自此之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均在开篇提出大会主题。主题是党代会的灵魂与核心,具有统摄性与时代性,旨在宣示中国道路、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鲜明提出大会主题,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而且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开拓性的。纵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六次党代会报告主题的演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贯穿其中。党在科学研判世情国情党情、深化理论创新的进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永葆马克思主义生机与活力提供了强大支撑与重要保障。


一、主题的提出与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深入



精准研判时代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既是保证党代会主题科学明确的重要依据,也是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的重要前提。纵览党的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主题,可以看出,主题既鲜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特征与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又反映了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1.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遭遇严重经济危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力量趋于均衡,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邓小平科学分析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此后的历次党代会报告均将这一重要论断写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党的十五大提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基于此判断,党积极把握有利国际环境、抓住历史机遇,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主题中明确提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时代任务。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深化了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认识。一方面,强调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党也清醒地认识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党的十六大在大会主题中提到的“加快推进”“开创新局面”等论述凸显了这一科学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时代潮流”的提出是时代主题的深化,在聚焦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客观依据。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不断深入,党的十九大提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纵观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把握不断深入。正因如此,党始终强调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并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坚定的历史自觉审视时代大势,在谋求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全人类的合作共赢,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党代会报告主题,既内蕴着世界历史发展所处的大时代,也鲜明凸显了中国国情与发展趋势。正是将“大时代”与“小时代”结合起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切实回应时代大势,指引党和人民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不论是课题之新,还是难度之大,都意味着我们必须科学认识中国国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作出客观的分析与研判。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党进一步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的十七大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国情认知,党才能科学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在大会主题中提出“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等时代任务。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准确研判国情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问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一主题中的明确目标提供了理论遵循。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主要矛盾变化的同时,党的十九大也强调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当前我国各项工作开展的最大实际。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强调其“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明确中国特色、契合中国实际,就要坚持对国情的科学判断。把握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需要付出长期努力,要在坚定目标的同时循序发展、稳步推进。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与时俱进地认识中国国情,始终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与发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明确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定前进方向、规划发展道路、进行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也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立时代坐标。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的五年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已经处在从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对历史方位的清晰认知,党的十九大在大会主题中明确提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为党和国家发展明确了历史方位,确立了新的时代任务。“新时代”不是孤立存在、凭空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在大会主题中开篇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对时代之变与中国之变,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彰显了理论的时代性与创造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原创性贡献。党的二十大从16个方面深刻总结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大势作出的科学判断。立足这一判断,党的二十大将新征程上党的中心任务概括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初心使命的深化与发展。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与发展原则,既体现了新征程上的新要求,也凸显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特征,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重要遵循与前进方向。


二、主题内蕴的目标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与时俱进



依据不同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目标,既是党百年来形成的宝贵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纵览党的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主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奋斗目标接续展开、有序推进。这些目标的制定彰显了党的科学规划与坚定信心,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实践行动指明方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


1.分阶段建设小康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多个发展阶段逐步实现。马克思提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后,就进入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又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并强调这是先后递进、互相联系的阶段。列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区分开来。此后,列宁又提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最高阶段”等,把社会主义描绘成一个多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科学制定战略部署与奋斗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多次强调:“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结合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时代之变,摆脱贫困,建设小康,成为中国人民最大的期盼。因此,党作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我国经济状况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世纪90年代,第一步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第二步总体小康目标也接近实现。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作出了新的规划,制定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等目标。这是世纪之交党制定的契合时代变化的重要战略目标,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具体国情,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强调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基于这一认识,党的十六大在大会主题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强调“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目标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在科学研判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现战略目标的接续发展。从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六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确立为大会主题,有利于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与凸显,从而为实现远大目标凝聚共识、积蓄力量。


2.持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伴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科学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进一步结合,实现了发展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创新。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新目标。2010年,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科学判断,强调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目标已基本实现。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在主题中对奋斗目标作出了新表述,强调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丰富与完善。将“建设”改为“建成”,是党代会根据我国实际与时俱进更新目标的重要体现。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这深刻表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既不能照搬书本也不能照搬外国,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渐发展至决胜阶段。2017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认真分析中国国情,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在主题中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党对新时代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在充分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作出的客观分析,既体现了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贯性和整体性,又符合实践发展的阶段性与时代性,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3.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时代,党既放眼全球,把握世界大势,又脚踏实地,科学研判人民的期盼,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把握发展机遇,在主题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战略安排。为顺利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党在新“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基础上,制定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8个方面,并强调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不仅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中长期目标的制定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除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党还重点明确了近五年的目标任务,主要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等。近五年具体目标的制定与时俱进,与当前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为未来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是党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关系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可以看出,党关于未来奋斗目标设定的思路十分清晰,既有近期目标,又有长远目标,同时将二者紧密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分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战略指引。


三、主题强调的指导思想宣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党的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主题的核心思想中内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与时俱进。


1.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明确理论基调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党的十五大在大会主题中明确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并在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既凸显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地位,也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要义。邓小平理论着力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提出,同时也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回答。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首先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根本任务,强调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强调“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等。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邓小平理论提出“‘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革以及发展阶段的理论,为实践指明方向、规划路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


2.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在大会主题中再次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并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党的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科学概括,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这一论断指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背景与重要意义,即立足时代变化与中国发展实际,着眼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核心问题,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在“建设什么样的党”这一问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对党的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与价值标准,确立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深化了对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理解。在“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上,围绕提升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两大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重点落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党员干部“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等新发展形势下所必需的能力。同时,为应对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潜在执政风险,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的侵蚀,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研判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将着眼点落在加强和改进执政党自身建设上,科学明晰了党在21世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3.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整体上呈现出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特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增多,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胡锦涛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理论创新。党的十七大在大会主题中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并在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点问题。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观点,也抓住了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中国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人为基点展开,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基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4.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蕴藏着新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以深厚的理论自觉与历史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党的二十大在会议主题中明确宣示“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旗帜,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的飞跃”首先体现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党的二十大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遵循,也是进一步深化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同时也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激发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考察世情国情党情、统筹“两个大局”,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作出重大理论贡献。其次,“新的飞跃”体现在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略。这些涵盖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科学总结新时代“十六个方面成就”,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内涵。在总目标之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具体目标,部署了“两步走”的战略举措和战略安排,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拓宽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实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围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分析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与党内存在的“七个有之”等问题,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明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自觉与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四、启  示



党代会报告主题反映的是大会的核心思想与主要内容,主题的不断演进内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驱动力。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引领时代,与时俱进把握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主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我们应当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


1.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将人民至上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全过程,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主题始终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回答“人民之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质上均是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提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并具化为切实可行的战略任务与安排,使为人民谋幸福在理论上、实践上以及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党的二十大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可以说,理论只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着力反映群众利益诉求,才能在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问题的过程中彰显其科学价值与实践伟力。因此,在新征程上推进理论创新,必须站稳人民立场,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理论创新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理论创新的价值旨归。另一方面,必须尊重群众实践和群众首创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汇聚起来,形成具有深厚群众根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理论,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2.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自信自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自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始终坚持自信自立,以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到党的十九大强调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再到党的二十大明确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实践中生成了更为深厚、愈加广泛的自信。党的二十大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时代需要为依据,这是坚持自信自立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导向。一方面,增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自觉自信。要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坚定信心,既不盲目崇拜他人的发展经验,也不局限于固有的教条模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推进理论创新,更好地运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另一方面,坚持自信自立、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更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借鉴与自立、开放与自主的关系,以博采众长的视野和兼收并蓄的胸怀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在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国际有益经验、新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3.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既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又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二十大,历次党代会的主题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主题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七大到二十大均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可见,党的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同时围绕不同时期的国情在主题上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的要求。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始终守马克思主义之正。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源头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始终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守正绝不是墨守成规、守旧不变,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封闭僵化、反对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地实现“两个结合”,在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唯有以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充分认识时代和中国之变,才能发挥理论先导作用,才能保证理论的发展适应时代需要、契合中国实际。


4.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贯穿于理论创新的全过程,为党以理论回应现实关切、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思路。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二十大,历次党代会主题始终紧密结合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对问题的回答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发展。不论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还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无不是党代会报告在科学研判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作出的回应。党的二十大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因此,新征程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一方面,要把破解重大时代问题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着力点。聚焦新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特别是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困扰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出新理念新方法,有效破解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聚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进而不断丰富和拓展理论内涵,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实践基础。


5.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纵观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涵盖广泛、内在统一的有机系统,在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对其内在布局、系统发展不断探索。党的十五大在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政策时,就特别强调要深刻理解其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提出14个方面的基本方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党的二十大进一步从16个方面完整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强调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要更为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结合起来,既要更加深入把握当代中国国情,又要深刻洞察时代变化;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起来,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实践规律、预见未来发展趋势,实现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系统性贯通。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整体与局部等发展中的关系问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契合时代要求的全局性谋划,从而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6.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世界眼光、人类情怀与历史担当。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五大以来历次党代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为中国发展进步指明方向,同时也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在百年世界变局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拓展世界眼光,以胸怀天下的格局和担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大视野大格局来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逐渐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要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科学把握和预判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在为人类谋进步的实践中积极回应世界人民普遍关切,在深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提出体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新理念和新主张,以强烈的历史担当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往期推荐

【学术争鸣】《国际政治研究》西方政治学界对于“定量霸权”的反思与批判

【会议资讯】马研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博士生学科论坛

【招聘信息】9人!2024-2025年北理工思政课教师招聘启事

编辑 | 嘉言宣轶

审核 | 清风

社科学人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