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9期
【内容提要】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方法论自觉将其置于不同参照系的时空境域中比较。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政党制度种种弊端实现顶层设计自觉推动、超越资本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超越对外扩张掠夺老路开辟强而不霸和平发展新路,彰显了党的领导最大优势、人民至上价值优势、和平发展道路优势。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全面现代化,彰显了党的理论创新优势、中国制度独特优势、全面协调发展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历史性地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新路径,为促进世界社会主义振兴提供新动力,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创造新形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简介:张士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基本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问题,研究成果已初具规模,但已有研究多是从渊源考释、内涵特征和价值意蕴等单一视角出发展开线性阐释,而以方法论自觉从比较视阈探讨的成果则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尝试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参照系的长时段、广尺度的时空境域中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进而在比较中发掘和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优”在何处,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所彰显的世界意义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进一步从多维视角出发、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深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价值性超越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在领导力量、价值追求、实现路径等多个层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实现了价值性超越,彰显了党的领导最大优势、人民至上价值优势、和平发展道路优势。
1.从领导力量看,超越西方政党制度种种弊端实现顶层设计自觉推动,彰显党的领导最大优势
政党制度是国家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领导现代化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程度。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政党制度类型方面,以多党制或两党制作为其主要形式,并自诩这种自由选举、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为世界现代化民主的“文明典范”,极力向非西方国家输出所谓的“民主模式”。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来看,西方政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但也存在种种弊端。一是脱离群众,沦为少数利益集团工具。西方政党往往以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去整合社会利益,逐渐变成少数既得利益者玩弄民意的政治工具,民众对政党制度的认同度、满意度不断削弱。二是政党恶斗,国家治理体制日益衰败。政党之间长期争权夺利、零和博弈,不择手段排除异己,不惜损害国家利益。政党内部钩心斗角、内耗严重,党内斗争背后是政客与商人的利益角逐。西方政党的恶斗导致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严重下降,社会陷入无休止的动荡,极端主义和民粹主义趁势而起。三是选举异化,信口许诺乱开空头支票。所谓的西式民主实质上是选票政治,西方政党为获得更多选票,在竞选时高调许诺为民众提高社会福利,一旦达到选举成功的目的,竞选承诺就变成空中楼阁,一切不过是为迷惑选民而开出的空头支票。概言之,如今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国家治理体制的衰败失灵、政党非此即彼的恶性竞争、政权频繁更替的民主弊病,致使西方国家无法形成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合力”,也难以保证政策的连续稳定性和形成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接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加以深刻阐述。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加强顶层设计、自觉推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既是科学理论概括,也是历史经验总结和根本实践要求。一是党在性质和方向上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根本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国式现代化正是这部史诗中最精彩的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部史诗,是由而且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政治灵魂、以共产主义为政治理想、以为民造福为政治担当、以中华文化为政治底色,决定了“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属性和根本方向。二是党在目标和任务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系统谋划。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自发生成不同,有目标规划、分步骤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现代化实际情况,不仅绘制出宏伟蓝图,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三步走”战略目标、“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新两步走”战略目标,而且通过制定“五年规划”等重大举措,集中各方力量锚定目标任务接续奋斗,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合力和历史的接力,使中国式现代化稳步高效地向前推进。三是党在动力和保障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积极主动的历史姿态、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铸就了严密健全的组织体系、行之有效的组织制度、无私奉献的组织队伍,充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和组织保障,彰显了党的领导最大优势。
2.从价值追求看,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彰显人民至上价值优势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伴随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式即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并走向世界的历史产物,其本质在于资本的无序扩张和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剥削。资本增殖既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这种现代化的社会本位和价值追求。马克思曾深刻指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以资本为中心决定了获得最大剩余价值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指向,其他目的都要为资本增殖让步和服务。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其不断压榨工人阶级、攫取高额利润,造成了物质主义膨胀、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对此,马克思进行了深刻批判,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是人的异化及其对物的依赖,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完全丧失,“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迫于工人阶级的反抗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开始采取全面干预经济、提高社会福利以及增加就业等方式缓和阶级矛盾和保持社会稳定,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问题。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干预经济能力的弱化,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和经济衰退等问题日益突出。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无法克服的痼疾,不仅导致了包括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内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而且不断加剧着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和发展失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战无不胜的根本所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位体现和价值旨归,也是相比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观的优越性所在。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民本位发展逻辑,坚持把为了人民作为发展目的,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坚持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动力,遵循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发展规律;坚持把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发展效果,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数人、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致力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摆脱绝对贫困的历史梦想成为现实,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贫富两极分化的弊端。其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将人的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肯定了物的现代化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明确了人不是现代化建设的手段而是发展的目的,注重规范和引导资本的正确发展,追求的是人与物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成功实现了资本主导下的“资本—人民”的本位置换,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物与人相对抗、物质主义膨胀的超越,彰显了人民至上价值优势。
3.从实现路径看,超越对外扩张掠夺老路开辟强而不霸和平发展新路,彰显和平发展道路优势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仅在发展初期通过圈地运动、西进运动、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等方式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呈现为战争、奴役、屠杀、残暴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追求剩余价值的逐利本性迫使资本家不断推动资本向全世界扩张,促进了现代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资本主义创造“文明一面”的同时,深刻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黑暗与丑恶,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原始积累、工业革命中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发优势,通过对外侵略扩张使广大亚非拉国家陷入对抗与冲突、被掠夺与被剥削的困境,以实现其资本输出、财富掠夺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虽然传统殖民体系宣告瓦解,但西方发达国家以“自由经济”和“民主自由”为掩护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政治控制仍然存在。即使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美国也没有放弃滥用武力肆意侵犯他国人权和实施单边制裁。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打着所谓“民主”“反恐”旗号在85个国家发动的军事行动造成平民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92.9万,导致3800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至今仍在对20多个国家实施制裁。足以可见,西方发达国家是靠残酷剥削、对外扩张、殖民掠夺的方式走向现代化的,走的是一条充满血腥罪恶的现代化老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基于自身国情、文化传统和世界潮流作出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强调:“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一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的先进制度、中国的根本制度,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军事扩张、殖民掠夺的强权手段实现发展,而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源自中华文化基因。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合共生、睦邻友好的和平理念,从《尚书·尧典》中“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司马法·仁本》中“国虽大,好战必亡”,到《左传·隐公六年》中“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周礼·天官冢宰》中“以和邦国”,从道家提出的“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儒家主张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到墨家倡导的“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法家强调的“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等等,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民族禀赋和天下胸怀。三是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人心所向、合作共赢大势所趋,但也面临着地区冲突持续不断、冷战思维依旧存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攸关人类和平发展的世界性共同难题。任何国家凭一己之力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团结合作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路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在时代大背景下作出的必然抉择。世界历史雄辩地证明,“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开辟的强而不霸和平发展的新路,超越了西方对外扩张掠夺的老路,彰显了和平发展道路优势。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深刻指出:“十月革命的风吹进来了,但我们党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苏联式的党。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们仍然走自己路,所以我们才有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表现在指导思想、制度安排、发展方式等多个维度,彰显了党的理论创新优势、中国制度独特优势、全面协调发展优势。
1.从指导思想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彰显党的理论创新优势
马克思恩格斯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在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普遍性的同时,也对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特殊性进行了科学探讨,指出东方落后国家能够走出符合本国实际并迥异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就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俄国农村公社的二重特征及特定的历史条件得出俄国极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结论,为俄国摆脱落后局面提供了理论遵循。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特征和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创立了列宁主义,成功实践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从而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起人类历史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从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不可否认,后来斯大林等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在某些方面进一步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也应看到,随着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深入推进,苏共领导人没有能够与时俱进地根据社会实践和时代条件的新变化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固守其具体结论和词句,导致苏联现代化指导思想逐渐丧失生命力,进而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尤其是在苏联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的后期,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走向了放弃马克思主义转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极端,致使苏联失去了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最终上演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历史悲剧,从而也导致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失败。正因如此,习近平强调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道路探索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行”的奥秘在于它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理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之“正”的同时,直面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课题,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的“时间距”和“空间距”条件下创造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个理论成果。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新型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新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人民实现了富起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着中国现代化事业开启强起来的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科学把握住了时代的“变”与“不变”,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从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彰显了党的理论创新优势。
2.从制度安排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中国制度独特优势
纵观世界现代化历史,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列宁逝世后,苏共党内在严峻的国内外复杂环境下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激烈争论,斯大林沿着列宁开创的事业,领导苏联人民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各方面的现代化重大成就,并于1936年以新宪法的形式宣布苏联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毫无疑问,这一崭新制度在人类现代化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不仅在理论上宣告了“现代化=西方化”谬论的破产,而且在现代化实践中明显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有力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在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比较中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的优越性。苏联在无先例可遵循、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苏联模式虽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但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其缺陷和弊端也日益显现。即便苏联和东欧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力图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只是对苏联模式的简单修补,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种僵化体制的弊端。在遭遇国内政治势力抵制和西方敌对势力攻击的改革困境时,又转而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进而全面否定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多方面原因,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其中制度建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国土壤、借鉴优秀文明、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确立的。其生命力和优越性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维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重视发展的战略安排,推动了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政治维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能够不断自我完善,凝聚起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三是文化维度,坚定文化自信,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前提下不断促进理论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制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巩固了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四是社会维度,坚持为民造福,紧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有效促进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五是外交维度,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等等。这一系列质的规定性,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的历史性超越,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
3.从发展方式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全面现代化,彰显全面协调发展优势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列宁为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改变国内经济发展落后的面貌,推动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在强调重工业发展的同时提出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统筹起来发展,促进了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此,邓小平曾评价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斯大林在继承列宁事业的基础上,认为必须集中力量快速走向社会主义,领导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历史地看,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使苏联迅速成为强大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五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着弊端,这种长期把轻工业、农业置于次要地位的发展思想导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失衡。1926—1940年间,苏联的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分别增长了18.4倍、6.2倍、26%,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9%、14.1%、1.5%,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比农业、轻工业分别快14倍、1倍以上。在苏联发展的后期,苏共领导人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陷入了与美国军备竞赛、争夺全球霸主的陷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总的来讲,苏联经济发展模式有其历史进步性和现实必要性,但是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长期的不平衡发展,违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规律,使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轻工业、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影响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也成为西方国家抨击和瓦解苏联的突破口。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失败了、解体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
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志。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五大文明”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系统与要素、目标与内容的关系,前者推动了后者的协调发展,后者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前者的丰富内涵。“五大文明”之间互为条件、不可分割,既体现了世界现代化普遍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和中国特色,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目标内在契合。其中,“物质文明”是现代化的基础,侧重通过经济发展实现富强目标;“政治文明”是现代化的保障,侧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民主目标;“精神文明”是现代化的灵魂,侧重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文明目标;“社会文明”是现代化的条件,侧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和谐目标;“生态文明”是现代化的前提,侧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美丽目标。只有坚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才能形成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是其根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本质特征,超越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彰显了全面协调发展优势。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从比较视阈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历史性地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促进世界社会主义振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1.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宽新路径
现代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和追逐的梦想。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率先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逐步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这一模式曾广泛受到发展中国家青睐和采用并被视为“普世模式”,但沿着西方设定的发展路径前进的后发国家却没有成功实现现代化,反而饱尝经济衰退、贫富分化的苦果。原因在于,不顾场域的差异性和文明的异质性,盲目照搬、简单置换西方现代化模式至本国,注定只能是现代化的依附者和失败者。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相通性在于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肩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不同点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以独立自主、兼容并包的姿态成功开创了迥异于西方且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一元论谬误,向世界表明“现代化≠西方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第一,要坚持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不同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决定了没有“普世模式”能够直接套用,即便是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那些将他国模式“誊抄”至本国的现代化,必然导向逐步丧失国家独立性,这种依附性现代化老路已经被历史和现实所否定。独立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国历来坚持以独立自主为原则处理中国事情、解决中国问题,依靠自立自强、开拓创新在超大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大国取得了伟大成就,科学把握住了普遍与特殊、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那些既想实现现代化发展又想捍卫自身独立的国家与民族提供了全新范本。
第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现代化。人民群众是现代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到今天的“以人民为中心”,深度演绎了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异化老路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是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不断证明,西方所谓的“民主”实质是权钱政治而非以人民为中心,从而更加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成功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原因,也是中国为仍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宝贵经验。
第三,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长期奉行“丛林法则”的逻辑,靠侵略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走上现代化,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遭受了国破家亡、压迫剥削的深重苦难。和平发展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也是中国顺应历史潮流的郑重选择和创造发展奇迹的重要原因。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外交理念,倡导命运与共、合作共赢,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而且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福祉与机遇,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这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束缚,实现自身和平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认为的,中国完全依靠自己能力实现的和平发展,胜过英国以侵略弱国的方式达到的繁盛。
2.宣告“历史终结论”破产,为促进世界社会主义振兴提供新动力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标志从高潮转入低谷,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当时,赞扬、附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各种论调甚嚣尘上。美国学者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傲慢地宣称,“资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断言,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到21世纪“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社会主义中国并没有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历史性地退场,也没有像西方学者脱离实际所妄想的那样“终结”,而是认真汲取教训、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疑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正如习近平所说的,“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
第一,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旗帜。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在乘风破浪中高高擎起科学社会主义大旗,使世界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所在、优势所在。同时,它的伟大成功实践不仅再次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消解了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而且在与资本主义陷入经济危机、社会分裂等多重困境的比较优势下向世界宣告了21世纪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春天。
第二,破解了社会主义发展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思考和面临的难题。苏联作为首个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国家,就这一难题作了艰辛探索,其最终失败的根源在于脱离了本国的实际和国情。中国坚持以苏为鉴,在明晰社会主义存在“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前提下,确定了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解答了后发国家如何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难题,用更加辉煌的历史性成就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行性和独特优越性。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所孕育和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本质论、改革开放论和市场经济论,以原创性贡献丰富和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推到了新境界新高度,“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显然,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作为胸怀天下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成功必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得到检验和发展,必将以更成熟的理论、更充分的真理说服力给人类现代化思想史增添更丰富的思想财富。
3.破除“文明冲突论”的迷思,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创造新形态
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落后而言的社会进步状态,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衡量尺度。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所以会呈现出不同样式、不同发展水平的文明形态。在现代化历史方位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新形态,体现了民族特色与世界共性的辩证统一,是一场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历史巨变。它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特殊规律,更探索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相同时空境遇下交流互鉴、融合共存的普遍规律,实现了对西方国家“文明冲突论”迷思的破除,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以往人类文明的扬弃与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新”,本质上在于它以新要素、新表达扬弃和超越了人类文明“旧”形态。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传统文明中民为邦本、富民均平、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理念到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美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转型和文明复兴。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契合发展规律、倡导全面协调、坚持以人为本、主张平等互鉴,实现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再到“自信自强”的历史转变,扬弃和超越了以苏联社会主义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形态。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奉行的资本本位、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陈旧逻辑,坚持人民本位、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崭新思维,为世界文明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贡献。从经济文明看,2012年至2021年,中国的货物、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分别由38671亿美元、4829亿美元、9598亿美元增加到60515亿美元、8212亿美元、17951亿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从政治文明看,中国坚决摒弃国强必霸旧思维,倡导国家间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化解矛盾、解决争端,推动了世界各国和平发展。从精神文明看,中国主张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致力于构建以文化交流的方式通往文明共存、人类进步的桥梁。从社会文明看,中国注重社会均衡发展,取得了现行标准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优异成绩,走出了现代化贫困治理新路径。从生态文明看,中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际行动遵守和维护国际环保公约,自觉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为构建美丽世界作出了中国贡献。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方面,蕴含着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历史智慧,是中国为解决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而提出的一种凝聚不同文明、超越意识形态、符合人类利益的全新选择,已经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多次写入重要文件,成为引领世界和平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应该坚信,只要各国人民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互利共赢的伦理信念,共同构建全球治理新秩序,推动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人类文明必将走向新的发展和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也不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再版,而是百余年来党领导人民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独立自主探索和开创的现代化新版,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特殊性中蕴含着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价值性超越和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在普遍性中揭示出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新路径,为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复兴提供新动力,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创造新形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略)
往期推荐
【学术争鸣】《国际政治研究》西方政治学界对于“定量霸权”的反思与批判
【招聘信息】9人!2024-2025年北理工思政课教师招聘启事
编辑 | 嘉言宣轶
审核 |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