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
《解放日报》
日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宣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承办。研讨会设置主旨研讨和七个平行研讨。平行研讨之六“高水平开放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由华东师范大学协办,今摘登该平行研讨部分专家发言。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谱写人民城市新篇章
申卫华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勉励上海党员干部要“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5年来,全市商务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持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上海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效。
着力推进制度型开放,促改革、优环境。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全面落实《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和《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加快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丝路电商”合作示范区,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快服务贸易扩大开放、提升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率先实施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便利商务人员临时入境等方面初步建立了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实现了商品、资本、数据等要素流动型开放,以及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相融相通。在推动“边境后”管理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入建设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持续扩大政府数据开放范围,促进公共数据开发开放,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着力顺应数字化、绿色化趋势,促进口、惠民生。积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立足绿色化、数字化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强化贸易产业链数字化赋能,创新发展数字产品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数字技术贸易和数据贸易等数字贸易,推动外贸产品创新、外贸结构升级。5年来,服务贸易持续壮大,服务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进出口额的1/5,数字贸易进出口额更是达到全国数字贸易进出口额的30%,运输、旅游、金融、文化和娱乐服务等服务贸易发展强劲。5年来,跨境电商、“保税+”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培育了以TEMU为代表的头部跨境电商平台和以得物等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平台“独角兽”企业,开拓了更多跨境电商进口品类,基本实现足不出户“买全球”。5年来,进博会“越办越好”,持续发挥进博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功能,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的生动“进博故事”不断涌现,已累计引入展品超35万种,进口额超过4500亿元,吸引超过4500个国际国内品牌在上海举办首发活动,引进各类国际国内首店近6000家。
着力加大引资稳商力度,促发展、稳就业。高规格举办上海城市推介大会及“投资上海·共享未来”系列活动,高标准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加大外资政策供给,发布《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国民待遇。5年来,成功吸引全国首批外资独资公募基金、首家外资全资控股证券公司、首家外商独资保险控股公司、首家外商独资汽车整车公司等全国首创项目落户上海,推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完成首批交付到实现第300万辆整车下线,出口超过100万辆整车,为上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5年来,上海新增外资企业34142家,实际使用外资新增超过1200亿美元,在沪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市1/4的GDP、近60%的进出口、1/3的税收和1/5的就业,充分发挥经济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
完善的产业体系、丰富的资源要素、一流的政务服务、便利的生活配套、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上海成为全球投资宝地、创新高地、创业福地。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开放与城市建设双向赋能,以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增强上海的全球影响力,吸引更多跨国企业来上海投资兴业;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让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以贸易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让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切实将开放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让开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高水平开放赋能人民城市建设的逻辑理路
赵 勇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 艳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师大基地研究员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上海推进人民城市建设需要坚持改革开放,在高水平开放中开辟人民城市建设新境界。
一、高水平开放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牢牢把握“四个放在”的战略要求,把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从战略定位来看,着眼“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自觉对标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锚定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自觉对标国际一流文化大都市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推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发展;自觉承担“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提升中国声音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
从目标任务来看,在高水平开放中更好发挥服务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上海在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又一次为上海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上海要在更多方面、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先行先试和集成探索,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新经验,为各地提供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范本。
从发展脉络来看,人民城市建设的过程就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过程。可以说,上海在“开放”中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开放从整体上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功能品质和国际化水平,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
二、高水平开放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开放是上海发展的战略要求。上海推进人民城市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高水平开放之路,不断彰显开放品格、厚植开放优势、实现开放作为。
充分发挥进博会平台优势,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各国共享的大市场。以进博会为契机,中国持续深化与各国的合作交流,同各方一道把开放的蛋糕做大,与世界共享中国大市场的机遇,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创新活力、开放包容和人文魅力。
充分发挥自贸区制度优势,进一步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制度性框架。上海自贸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高水平开放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三、高水平开放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聚焦“高水平开放”新要求,上海自觉对标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最佳实践,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开辟人民城市建设新境界。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水平开放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党领导高水平开放的顶层设计,健全党领导高水平开放的各项制度体系,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定力与水平,从各领域各方面把人民力量凝聚起来,把高水平开放转化为人民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是以高水平开放汇聚人民城市建设的强劲动能。高水平开放赋能上海人民城市建设,要求上海厚植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力优势,更加注重从战略上、系统上思考和谋划开放,在更高起点上拓宽开放范围、深化开放领域、优化开放格局,以更大魄力、高水平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构筑高水平开放新优势,增强人民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
三是注重发挥上海“首发效应”的独特作用。新征程上,上海要聚焦创新性和引领性,不断释放“首发效应”的独特优势,持续加大“首发经济”的培育力度,打响“首发上海”品牌,彰显中国大市场独特魅力,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把高水平开放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开辟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的强大力量。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新时代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方法论
殷德生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上海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这一重要论述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学理逻辑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引着新时代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一、问题导向的方法论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点论,要求解决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尤其是着力增强城市能级。问题导向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实践原则。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始终从问题出发,按照主动跟进、精心谋划、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与此同时,问题导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质量互变规律的科学运用,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就体现为目标从规模转向能级、进入能级提升的新发展阶段。目前,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目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多个规模性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开放性和引领性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就体现为能级问题。能级的表现形式就是功能,功能是超越数量和规模,甚至高于质量和效益的特质。
二、系统观念的方法论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整体论,要求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贯彻运用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用全面系统的、辩证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观念解决“五个中心”建设中各种复杂关系以及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全面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遵循。一方面,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并以此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生等各领域的现代化进程,这要求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持续提升上海的世界影响力。
三、胸怀天下的方法论
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
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五个中心”建设坚持对标世界最高标准、最高水平的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打造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在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继续建设好进博会等双向开放大平台。
四、整体推进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对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来说,这些既是重要的方法论,也是推进实践的科学路径。为此,需要强化“四大功能”,即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四大功能”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质量导向和集成效应。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就是要立足于全球范围来高效配置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关键要素资源,全面提升上海国际经济中心能级;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就是要紧盯世界前沿技术,强化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就是要引领占据产业链高端地位,培育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就是要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只有强化“四大功能”,上海“五大中心”才能构筑起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实现整体性功能升级,才能当好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
五、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
加快建设上海“五个中心”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集中体现。“五个中心”建设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是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是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抓手,目的是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要坚持把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张蓝图一绘到底。这一蓝图集中体现为三个具体要求:一是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包括经济总量的持续进位、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增强以及城市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等;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彰显,包括党的全面领导、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等;三是国际大都市魅力不断彰显,包括全球人才的近悦远来、开放优势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城市环境的更加宜人等。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推动高水平国际商旅交流合作
张 娟
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人民城市的开放是一个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开放体系或“开放生态”,既包括对国外开放,也包括国内城市间、区域间的开放,还包括城市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方面的开放。推动高水平国际商旅交流合作,是更深层次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使城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
一、推动高水平国际商旅交流合作对于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意义
一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高水平国际商旅交流合作,是提升上海城市功能的新内涵。进行高水平国际商旅交流合作,具有辐射世界、服务全球的城市国际交往功能。高水平国际商旅交流合作城市,是经济、文化、社会、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所产生的巨大的流量网络的中枢或节点。
二是积极顺应国际贸易中心内涵变化,打造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新战场。数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服务的跨境可交付性,加强参与双边、多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规则是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及地位提升的主要路径。服务主要以人为载体,推动高水平国际商旅交流合作,顺应贸易服务化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需探索实施以人员跨境流动为核心的便利措施,对接高标准自然人临时移动规则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三是着眼于发展服务消费,激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旨在发挥激发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的内生动力作用。商务服务是典型的供给过程同时又产生消费行为的活动,具有显著的消费拉动效应。推动高水平国际商旅交流合作,将加速激发服务消费的内生动力,推动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高水平国际商旅交流合作的着力点
一是着眼于试制度,推动高水平国际商旅交流合作相关的制度开放。要深化商务服务重点领域开放先行先试,重点推动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工程设计、人才中介、评级服务等专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同时,服务于商务交流、技术交流、国际会展、国际培训等需要,进一步丰富旅游和商务签证类别,延长停留时间。
二是着眼于探新路,对推动高水平国际商旅交流合作的城市设施和功能进行前瞻性布局。首先,要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建设绿色、低碳的地标性载体。其次,要满足国际商务人员过境短期停留的商务会见、商务洽谈和举行小型会议等需求,建设连通性强、便利化水平高的商务空间,以及具备与国际商务活动需求相匹配的展览展示和推介功能,具备相应的办展区域和展览基础设施。此外,设置商务和旅游度假区,满足商务人员及其家属停留旅游、文娱休闲的需求。
三是着眼于补短板,加强国际商旅交流合作功能承载区的内外联动。上海国际商旅交流合作区载体主要是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及中心城区的国际消费中心示范区,这些区域承载着国际旅游功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等高水平开放高地承载着国际商务功能。在建的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作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东西的两大扇面,通过枢纽型、网络化的功能塑造,加速内外贸一体化,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区建设要突出与所在区域的联动,互补发展短板。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制度型开放与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尹 晨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制度型开放是新时代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核心特征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深化改革任务提出了进一步的细化要求。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3年9月29日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承担了为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的国家任务。尤其是在制度创新方面,自贸试验区为中国的制度型开放做了大量“大胆闯、大胆试”的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202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制度型开放水平全面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自贸试验区要做到以下三个“率先”,更好发挥在中国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的试验田作用。
一、率先做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工作
以CPTPP为代表的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最大的变化就是从WTO重视的“边境上”措施延伸到了重视“边境后”措施,相关的协议内容占比高达71.4%。从2023年开始,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和北京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了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试点。上海实施方案的第七部分为“推动相关‘边境后’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开展了“啃硬骨头”式的改革探索。
在CPTPP和DEPA都重视的数据跨境流动领域,2024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的《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赋予了自贸试验区率先制定跨境流动数据负面清单的权力。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按照“从企业到行业,从案例到清单,从正面到负面”的探索路径,率先在智能网联汽车跨国生产制造、医药临床试验和研发、基金市场研究信息共享等3个产业、11个场景发布了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正面清单)。北京自贸试验区则在汽车、医药、零售、民航、人工智能训练等5个领域,率先发布了数据出境管理的负面清单。
下一步,自贸试验区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率先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
二、在不断推进首创性探索的同时,率先加大集成式探索力度
截至2023年9月,自贸试验区形成并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了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各省区市自行推广复制超过2800项制度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中,有很多制度创新的“珍珠”,但像前文提到的三份负面清单这样的“项链”还不多;主体创新、业务创新、市场创新、监管创新、服务创新等制度创新成果“枝繁叶茂”,但系统集成的“主干”型创新成果还不多。
下一步,自贸试验区要大力推进系统集成的改革开放试验,及时总结、提炼、提升经验,争取率先形成更多的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相关的制度性公共产品,推动以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重点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三、率先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作出贡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加速调整,全球治理规则和国际经贸规则加速变革。推进制度型开放,不仅需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比如,以自贸试验区为主要起点和关键节点的中欧班列,不但搭建起了“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新平台,而且打造了以铁路为主的跨境多式联运新体系。相较于海运提单,跨境陆路运输以及相关的多式联运还缺乏国际通行的物权凭证和服务体系。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可以并且应该在国际标准化多式联运电子提单的开发、应用、推广、物权化、可流转、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强内外合作,争取率先形成和推广国际多式联运电子提单的“中国标准”。
下一步,自贸试验区要率先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多贡献,为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产品。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往期推荐
编辑 | 嘉言宣轶
审核 | 风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