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余生杂谈第292篇原创日更文章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焦虑如同隐匿的幽灵,悄然缠上许多人的生活。
在长期的咨询过程当中,我发现有四类人更容易焦虑。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一、过度担忧型思维:未来被阴霾笼罩
这类人群的大脑仿佛一台永不停歇的 “灾难预想机”。
在工作里,哪怕项目刚启动,便开始设想各种失败结局:
汇报时,会不会忘词结巴;
数据出一点差错是否会被客户当场问责丢单;
方案能不能契合领导心意。
工作稍有差池就联想到失业后的窘迫,房租无以为继、生活一落千丈。
就像一位新媒体小编,每次推文前都焦虑万分,反复检查语法、配图。总觉得错别字一旦出现,阅读量就会暴跌,粉丝全要取关,职业道路瞬间崩塌,尽管多数时候这些担忧只是杞人忧天。
生活琐事亦成焦虑源。
送孩子上学晚了几分钟,脑海里就是孩子被老师批评、跟不上课程进度的画面;
家人晚归一会儿,车祸、意外等可怕念头挥之不去。
他们时刻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对未发生之事的负面预设无穷无尽,把未来在想象中拆解得支离破碎,沉浸在自编自导的 “悲剧脚本” 里难以自拔。
二、完美主义执念者:极致追求下的困局
完美主义思维作祟,让他们凡事求全责备。
职场白骨精写份策划案,格式、措辞、创意反复打磨。一个标点都要斟酌半天,交稿期限近在咫尺,还陷在局部细节调整,只因内心坚信 “不完美便无价值”。
艺术创作者为作品一笔一划纠结到废寝忘食,哪怕旁人已觉精妙绝伦,自己眼中仍满是瑕疵,不断推翻重来。在自我苛求中精疲力竭,产出效率极低,焦虑却随创作进程节节攀升。
学习上,试卷错题反复钻研,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执着于那丢失的几分不该丢的分,一门心思钻进牛角尖,试图让成绩毫无破绽,忽略整体知识巩固与拓展。
社交中,担心言行举止不够得体,一句话斟酌许久,聚会后反复回味自己表现。稍有 “失态” 便懊恼许久,社交逐渐成负担,却无法停止用完美标尺衡量自身一切行为。
三、拖延逃避式行为:焦虑雪球越滚越大
面对难题,第一反应不是着手解决,而是习惯性拖延。
职场人即使工作任务堆积如山,还是先刷手机、泡咖啡、闲聊来 “酝酿情绪”,直到截止日期火烧眉毛,焦虑值爆表才开始慌乱应对。
质量自然难保证,进而陷入焦虑 - 拖延 - 更焦虑恶性循环。
大学生面对毕业论文,开题几个月毫无进展,临近答辩才疯狂熬夜拼凑,身体与精神双重透支,焦虑如影随形。
生活里,健康亮起红灯,如频繁胃痛、失眠,却拖着不愿去医院检查,害怕真查出大病,鸵鸟心态作祟。症状加重时焦虑蔓延全身。
情感关系出问题,冷战、回避沟通,幻想问题能自行消失。结果误会加深,关系濒临破裂。焦虑情绪把生活搅得一团糟,却始终缺乏直面勇气,任由问题雪球在逃避中越滚越大。
四、过度忙碌成瘾者:用忙碌掩盖不安
一刻不停穿梭于各类事务,日程表从早到晚满满当当,参加各种培训、兼职、社交应酬。
看似充实高效,实则是借忙碌驱赶内心焦虑。害怕一旦闲下来,空虚、迷茫与自我质疑便汹涌袭来。
职场人下班后马不停蹄赶场饭局拓展人脉,周末连轴转上进修课程,没时间思考职业方向、个人成长瓶颈。
用身体疲惫麻痹心灵焦虑,效率低下却不敢停,仿佛忙碌是对抗焦虑 “救命稻草”,实则身心俱疲,焦虑根基未除反深植心底。
如果你发现你有以上的思维模式,觉察是改变的开始。从当下开始觉察并尝试改变,可以让你远离过度焦虑。
如果你还是苦于不知如何改变,可以在下方找到我,预约我的一对一咨询,我会帮助你走出焦虑。
(全文完)
(微信@hemuxinli1)
我是刘洪均,一名10年养成的心理咨询师,在这里会分享个人成长、心理咨询、睡眠相关的感悟与知识,这里不制造焦虑,若能有那么一刻能缓解你的焦虑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关注公众号 加微信
往期推荐:
不要指望吃药能治好你的焦虑抑郁
这世间所有的苦恼,都有药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