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黑框眼镜,身穿深色西装,头发花白……初见林玮,70后的他,充满儒雅气息。
从学术殿堂起步,潜心在科研之路上探索钻研,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在为民服务中续写动人篇章——走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林玮,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台湾同胞,多元角色在他身上相互交织,拼劲、使命、情怀在他身上相得益彰,谈及学术话题滔滔不绝,说起履职故事娓娓道来。
身系“学以致用”
追寻“求是”远方
2008年,林玮从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出站后,便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讲师一步步成为副教授,专注于声学超材料和数字图像、语音信号处理领域。近年来,聚焦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他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同时申请并获批多项发明专利,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学生眼里,林玮宛如学长与家兄,连续十年被本科生票选为“最难忘的老师”。在林玮眼里,师生关系是可以无拘束地交流,在探讨中碰撞思维的火花,传递“求是”的火种。他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曾因课题方向与他产生分歧,认为既定方向挖掘空间有限,想另辟蹊径,而林玮则担忧学生能否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获得科研成果、按时毕业。经过反复讨论甚至激烈争论,做方案、探讨可行性、调整细节……最终林玮采纳了学生的想法,“他去年成功毕业了,成果不错,文章也发了不少。”林玮聊起他的学生总是满满的自豪,“从某种意义上我很感谢他。我所多的是丰富的经验,而他们则对新事物具有更敏锐的感知。”
林玮的目光不仅落在专业领域的前方,更落向“学以致用”的远方。2024年3月,一辆房车改装的助浴车开进了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茅城村,等待区、更衣区、洗浴区,暖气、热水器、花洒、助浴椅……助浴车里“别有洞天”。这是由省人大代表、南京市江宁区善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高洁组织的助老志愿服务。他俩早在担任南京市人大代表时就相熟,2023年,一直从事该项事业的高洁将买了新车的事告诉了林玮,林玮提议由他及其专长计算机网络的妻子帮助浴车建立物联网系统,实现数据实时收集。铺设线缆、推荐网络、传感器适老化改造……林玮和妻子最终完成了助浴车物联网系统的建立,既保障老人用水安全,又降低工作人员法律风险,减少了后顾之忧,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参与其中,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实现知识与爱心的双向传递。
心系“智改数转”
探索发展新途
从市人大代表到省人大代表,林玮始终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扎根于“智改数转网联”领域,他总是逼自己看得更远一些。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正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着制造业的每一环节向数字化迈进。”早在近十年前,林玮就已前往盐城市成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积极推进生产线堆焊工艺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虽成效初显,但当时尚未打通上下游对口企业间的数据连通,“对方只能拿硬盘把数据拷贝给对口企业,才能完成信息交换与共享,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数据传输的安全隐患和时效性问题。”林玮一直对这次改造抱有遗憾。“如果能看得更远一点,建议他们加大物联网方面的投入,也许会事半功倍。”
凭借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南航的学术资源,林玮意识到推动江苏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去年年初,他在省人代会上提出“关于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升级的战略建议”,不久便被列为省人大常委会重点处理代表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樊金龙领头督办,分管副省长领办,省工信厅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组织办理。
时针拨到2024年6月,林玮在参加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重点处理代表建议督办调研时走进南钢。当看到南钢智慧运营中心里宽42米、高6米的特大管控大屏播放着生产场景的数字孪生动画,JIT+C2M智能工厂“像生产消费品一样‘智造’工业品”……他不由感慨:“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涉及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市场布局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变革,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累计为6万家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诊断,实现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的任务目标……”2024年6月,建议办结。“看到这个结果,我非常兴奋。”林玮表示,“我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制定更为具体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确保江苏的制造业在全国乃至全球保持竞争优势。”
情系两个“故乡”
集智砺以成锋
林玮既是“台三代”,也是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对这座养育自己的城市怀有深厚情感。“小时候我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父亲就带我骑车绕城墙一圈。我曾跟儿子许诺,等他上中学后,我也带他绕城墙骑一圈。”南京城墙,这张独特的名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林玮认为,在保护和开发中寻求平衡,是所有南京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妥善保护好开发好这绵延三十多公里的城墙,让我儿子以后能带着我的孙子继续骑行其间,是我深切的期盼。”
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传承,林玮认为当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群众的生活,如束之高阁的“摆设”被供着保护,失去了滋养它的土壤;另一方面,传承人的匮乏、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堪忧、保护管理缺失等导致传承陷入重重困境。为此,他重点围绕非遗档案,提出非遗特色数据库完善、非遗档案人才培养、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等建议,旨在推动非遗档案的全面开发和创新利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台胞”林玮对于远方的“故乡”亦有独特感触,“血脉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认祖归宗能开启彼此间的交流,中华文明让两岸同胞渐渐凝聚在一起。”这几年他更关注在苏的台湾青年,认为做青年人工作比做中年人、老年人工作更具挑战性,但也会更有收获。此外,他还心系台企的发展,2023年他提出“关于支持台胞台企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议”,助力台资农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主动融入江苏经济社会建设。
“代表工作就像多节点、多层次的神经网络,节点越多,层次越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越多。”林玮说,“我有三个身份,大学老师、人大代表、台胞,我的学生、同事、台胞、人大代表甚至学生的家长都是我的眼睛、我的脑子,如果能把这千千万万的耳目和智囊都用起来,必能砺以成锋,破解更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