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 鉴片工场 © 电影剧照
作者 | 非相君
《走走停停》是一部反主旋律电影,而主旋律电影就像冯柳柳的上司说的那样,是那种积极向上的片子。
《走走停停》剧照
一个逃离大城市的落魄小编剧有什么好拍的?可《走走停停》偏偏要拍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吴迪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想法被偷,稿费被欠,不敢挽回前女友……鲁迅先生要是还在世,看到他也会来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电影的结尾,吴妈提起了一个没有子女、没有获得世俗成功、当了一辈子好人的张叔,这个人似乎就是另一个时空的吴迪,虽然没有成功,但大家都会怀念这个人的好。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平行时空的影视人物——横道世之介,旁人这样评价他:“光是认识他,就觉得这辈子赚到了。”
《横道世之介》剧照
类似的,《走走停停》也想塑造一个能够影响周围人的大男孩。虽然按社会时钟来划分,吴迪属于中年人,但从个性来看,他还是一个纯真的大男孩,完全不接受小城市人情世故的那一套,和父亲去人家送礼,出来时又把酒提出来了。
这样一个不谙世事,坚持自我的大男孩,被父亲比喻成一坨屎,但周围的人却是暗地里羡慕他做自己的勇气的。他自信的气场一下子就吸引了几个人围着他转,主持人冯柳柳、摄影师曹哥、老演员李远、吴迪妈妈都想通过他写的剧本来实现他们的艺术追求,一个“草台班子”就这么搭建起来了。
影片中最大一组冲突,是吴迪和父亲两代男性的冲突,影片开头通过一场吃饭戏的设计来呈现。吴迪和父亲坐在饭桌两端,呈一个对峙的局面,母亲和妹妹两位女性在中间斡旋。父亲扔出去的酒杯,是父辈释放出的攻击性,最后却戏剧性地反弹回来砸到自己头上。
然后,“一家之主”想通过掀桌子来宣泄自己的怒气,树立自己的威严,却被力量渐长的新女性吴双给压制住了,这个桥段很有象征意味,预示着年长男性当家做主的时代即将逝去,年轻女性力量正在崛起。
《走走停停》:我决定回来发展了
《走走停停》对掌权又迂腐的年长男性进行很多戏谑式的调侃。除了吴父,老演员李远和冯柳柳的上司也代表着年长男性。李远接到吴迪入组邀请电话时,正在上厕所,那个画面的前景很有意思,有一个在滴水的水龙头,跟尿尿的李远遥相呼应。吴爸也有一场“尿戏”,他尿尿的声音影响到剧组拍摄,等大家以为他尿完的时候,吴迪做出了一个再等等的动作,果然,他爸又尿了一小段,这个细节我是二刷时才发现的,我想这里是想表现吴迪很熟悉他爸的“尿性”。
李远的罪还体现在他的自大,经常不服从导演安排,给自己加戏,抢占本该属于女演员的戏份,而他加戏也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烟头把被子给烧了。现实中有多少这样狂妄的年长者干涉年轻作者的创作呢?
《走走停停》:失败也看不见的是屎
冯柳柳的上司的罪在于他通过恶意剪辑加评判式的旁白,将吴迪塑造成一个失败者、废物,最恶毒的是把母亲的死归罪于吴迪,而他自己呢,侵占了冯柳柳的作品,拿了属于别人的荣誉。现实中有多少这样无耻的人侵占年轻作者的劳动成果呢?
《走走停停》影射出中国年轻创作者的困境——创作自由被老头们干涉,创作成果被老头占有。然后老头们还反咬一口说“现在年轻人真是废物啊”!
《走走停停》:其实他挺有想法的
《走走停停》里的“元电影”的构思也值得一说。吴迪拍《似是故人来》,冯柳柳拍纪录片,而龙飞导演拍《走走停停》,通过这样的三层关系,构建出一个复杂的电影结构。在影片中,镜头是有魔力的,一旦摄影机开机,本来想发怒的父亲瞬间大度了,本来在争论的吴迪和李远瞬间变得和谐相处,本来妙语连珠的母亲瞬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母亲说:到了我这个年纪,自然就会表演了。一旦意识到有观察者,每个人的表演意识就会被唤醒。
普通人对摄影机是有敬畏心理的。作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探讨了拍摄与权力的关系,她把照相机比作枪,说现代人可能学会了多用相机而少用枪支来发泄他们的侵略欲……摄影机的出现,起到了一个类似机关枪的威慑作用。如果你的行为会被记录下来,你可能会变得更加压抑自己,更多符合社会期待。
《走走停停》剧照
《似是故人来》是一个《廊桥遗梦》式的剧本,主题是女性的觉醒,这其中也寄托了吴迪对妈妈的期待——希望妈妈能唤醒自我意识,不再是作为家庭中的角色而是作为独立个体的江美玲。
吴迪妈妈只有在死了的时候,才能有自己名字,而这个名字还被人搞错成金字旁的铃,这一点让吴迪非常生气。
《廊桥遗梦》剧照
吴迪是到大城市见过世面的人,回到小城的他也带回来了很多先进的观念,启发了身边的女性——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的妈妈,做了一回女主角;开了十年出租车司机的妹妹,打算跟对象去深圳开健身馆;老同学冯柳柳也说要去北京闯闯,虽然最后她还是因为现实阻碍而选择再婚。
作家杨照曾这样评价“中国式聊天”:“人与人之间难以深入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生活的匮乏。在我们的社会中,与陌生人相遇,谈论书籍、音乐或美术展览,往往难以引起共鸣。于是,我们不得不设计各种方式,让不熟悉的人表面上聚在一起,但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心灵交流。”
《走走停停》剧照
我们没有什么生命交流,是因为中国人太注重实际,精神生活匮乏,聚在一起聊天只能聊家长里短。电影里父亲对看了很多电影的吴迪的批判,正像那些现实主义者对理想主义者的批判。
跟母亲相处的近四十年的父亲,始终在忽视母亲,他不帮母亲提东西,不给家里换纱门,这让我想到了《我的阿勒泰》里的托肯,她只是想要男人们给自己买一个搓衣板,好让自己洗衣服的时候轻松一点,但男人们自始至终都忽视她这么简单的一个需求。传统的规训,让妈妈们的需求总是被无视。
《我的阿泰勒》:我一直想要一个搓衣板
最后,父亲是通过观看儿子拍的电影片段,才理解了母亲的理想是什么,而就在父亲理解了母亲那一刻,爱才出现了,父亲才能放下身段,才能换位思考,穿起了女装,帮母亲完成夙愿。
最后的最后,吴迪也是通过冯柳柳拍的影片,才理解了父亲,知道父亲也是有艺术理想的,只是他们那代人没有选择,只能跟随着大部队的步伐走,在群体中被剥夺了自我。
影片通过一场堵车戏隐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就像车流中的一辆车,在路上走走停停,被后面的车催着往前走,你也不知道你选的车道是更快是更慢,稍微一犹豫,还会被别的车加塞,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是没有多少自主权的。
《走走停停》:老头督促吴迪跟着队伍走
影片喜欢用一种从局部到全景的拍摄风格,比如第一场戏,我们看到一个男人在海边的汽车上侃侃而谈,以为他是某个成功人士,结果最后拉到全景,我们才发现之前是管中窥豹,他不过是一个被警察抓了的嫌疑人;比如吴迪和冯柳柳第一次吃饭的戏,一开始是特写开场,我们以为是情侣约会的浪漫地方,结果拉到全景才发现是那种把碗放在凳子上的小面馆。
《走走停停》激发观众去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不是仅限于狭隘的主流价值观评判。告诉观众,除了习惯性地将人置于主流的价值评判体系之外,我们还有别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包容做出各种不同选择的人。
《走走停停》剧照
因为这是一个男主戏份很多的电影,所以我下意识以为这是一个男编剧写的剧本,最后跳出电影,看电影信息的时候,才意外发现编剧黄佳是一个女性。故事是导演和编剧共同构思的,但我们总是思维定式,把功劳都归给导演一人,忽略了编剧做出的贡献。
《走走停停》还隐藏着一种对女性价值的肯定,她们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影响着世界。就好像《似是故人来》拿奖了,我们只知道这是吴迪的成功,却不会考虑到是因为冯柳柳的慧眼识珠并加以帮助,才促成了电影的诞生。
《走走停停》:你自己晓得你是什么人就行了
二刷时发现,影片前面母亲去蹭按摩椅,吴迪觉得这种行为很丢脸,看见导购员过来赶紧离开,所以导购员是不知道他们的母子关系的,这让她那句:“样机现在打五折”更有杀伤力。到了影片后面,吴迪终于鼓起勇气,厚脸皮地要求体验一下按摩椅,就在按摩椅的震动中,吴迪似乎和母亲达成一种灵魂的共振,理解了母亲也是为了养家,才形成这种霸蛮的性格。那一刻他才成长了,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开始开出租车老实安分赚钱。
《步履不停》剧照
很多人说这部片像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那就用书里一句话收尾吧:“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