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三辉,在引进图书方面,近几年来各大出版机构的“跳票率”逐年上升。而当我们几乎已经放弃期待某本书时,它却毫无预兆地顺利上市。比如性别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性别打结》,连续两年出现在某品牌出版计划中,却随着品牌的消失而再无下落。10月份,我们发现这本书由见识城邦顺利出版,虽然不见了副标题“拆除父权违建”。我们相信,那些三辉来不及出版的引进图书,一定会在出版机构的彼此接力,读者的念念不忘中有所回响。
上个月惊喜问世的,还有瑞典作家斯蒂格·达格曼的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游戏》,这位被多位文学大师盛赞的天才作家,在去世70年后才被首次引进国内,像一颗倏然而至的彗星。每本书自有其命运,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相遇。
近日,#阿富汗塔利班禁止女性在公共场合#成了微博热搜话题,阿富汗女性群体日益严峻的生存状况令人揪心。一本20年前的游记《陌生的阿富汗》也迎来了再版,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班卓的脚步,近距离感受一位异国女性在这里遭遇的紧张空气,也提醒我们女性视角的游记为何不可或缺。
最近出版的新书中,还有香港作家西西的遗作《石头与桃花》,鼓励上千位澳大利亚女性站出来勇敢面对侵害的《蛋壳头骨》,揭示女频网文20年变迁背后女性心理的《脂粉帝国》……当你不知道双十一期间应该选购精神食粮时,不妨从这份好书榜中找找答案。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24-10
《石头与桃花》是西西遗作。全书分两卷,卷一收入二〇一五年至二〇二一年间的六个中短篇小说,是西西生前最后作品的集结,也是一卷八十岁前后、人生暮色中的女性书写。其中有对《桃花源记》的改写,有元宇宙之思的星际智能小说,有西西从少女生活至八十余岁的土瓜湾故事……面对生命将尽的 时刻,竟可以如此古灵精怪、丰富多元。“人类的前途应该光辉灿烂,无可限量”是西西对人类未来美好的祝愿与信念。
卷二是沧海遗珠,收入西西未结集面世的八篇旧作,曾遗失于世,经由有心人辗转找来,终与西西相认。八个篇目均于二〇一六年全新修订,有的几乎是重写。
书名的“石头”取自其中的《石头述异》,“桃花”则取自《桃花坞》。是“石头也会开花”的意思,植物可以勇敢地从困难的石隙里茁长。
维吉尔之死
作者: [奥] 赫尔曼·布洛赫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Der Tod des Vergil
译者: 梁锡江 / 钟皓楠
出版年: 2024-11-1
临终之际,诗人维吉尔随奥古斯都的舰队跨越亚得里亚海,返回意大利。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中,从黑夜到白昼,他在皇宫的病榻之上回顾了自己的人生,思考着生存世界的险恶与痛苦、艺术与文学之于苦难现实的价值、人面对命运和死亡的回归与救赎,决定毁掉自己辛苦写成的《埃涅阿斯纪》。但直接面对好友和皇帝时,在聆听与自我辩解之间,他又该如何选择?他的灵魂能否实现至高的飞升与重生?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译者: 陈瑛
出版年: 2024-10
我能随意进入任何人、任何物体的意念中。
有时候我是牛头怪弥诺陶洛斯;有时候我是进入太空的小狗莱卡;战争时期我抛下了一个女人;我看见了自己九个月大的父亲;本世纪初,三岁的我被遗弃在一个磨坊里;一个世纪后,我被当作一头公牛,在一场斗牛表演中被杀死;我成长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保加利亚;我是一名作家,在特异功能消失之前,把家族和周围世界的悲伤,把那些必死、速朽、易碎的东西,都记录在了这个时间胶囊里。
格奥尔基·戈斯波丁诺夫(Georgi Gospodinov,1968— ),保加利亚作家,处女作《自然小说》已有10个版本,被译为21种语言,是1989年后被译介最广的保加利亚书籍;第二部长篇小说《悲伤的物理学》一经出版,就进入保加利亚最畅销小说之列,并入围欧洲各主流文学奖;最新作品《时间庇护所》,已被译为20余种语言,并获2023年布克国际奖。此外还创作有短篇小说、剧作等。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Eggshell Skull
译者: 黄瑶
出版年: 2024-10
“蛋壳头骨”是这样一条法律原则:如果受害者的头骨脆弱如蛋壳,被告原本只想打一拳,却击中受害者头部致其死亡,那么被告应为自己造成的伤害负责。你必须接受受害者本来的样子。
但是,如果受害者本来的样子是:强大,坚定,对法律制度熟稔于心,在正义得到伸张之前决不退缩——那又会怎么样?
经手过堆积如山的性侵案卷宗后,法官助理布里·李决定脱下法袍,作为曾被猥亵的女孩站在法庭的另一边,对整个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不仅是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无数不得不保持沉默的女孩。
最终,侵害人被判"虐待儿童罪"和"猥亵儿童罪"两项罪名有罪。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行思
原作名: Woman Without Shame: Poems
译者: 海桑
出版年: 2024-9
本书由50多首相对较短的抒情诗组成,分为四辑:“没有羞耻的女人”“没有帽子的天空”“唱歌和哭声”和“未经审查的希斯内罗斯”。许多诗里出现了具有诗意和韵律的西班牙语单词,蕴含对墨西哥和美国文化的深刻认识,涉及各种主题,包括宗教、政治、暴力、自然、爱情、欲望、衰老和死亡。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关于女性身份的,展露了作者对自己作为女性和艺术家的自信。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惊奇
译者: 虞军
出版年: 2024-10-1
斯蒂格·达格曼是谁?他是瑞典文学史上一颗炙热而激烈燃烧的彗星,曾短暂地照亮了瑞典文学的天空。他是一位一直在与孤独抗争的伟大作家,也是一个不会被迷惑的反浪漫主义的反政府主义者。
他拥有把一种孩童般的天真柔情与哲学般的睿智犀利融合在一起的奇特能量,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渺小生命中难以言表的绝望,捕捉到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的小悲剧,捕捉到‘无情’者的傲慢,或者仅仅是那些从未站在失败者一边的人的冷漠”。
本书是达格曼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故事多涉及紧张复杂的家庭关系、童年伤痛、日常悲剧。他的创作手法和视角都是独特的,比如《杀死一个孩子》以电影感十足的平行叙事法和先知先觉的上帝视角讲述了一场车祸导致一个孩子的死亡;《夜晚的游戏》以一个个游戏展示了一个孩子在恐惧与孤独中夜夜无法安睡的困境;《开门,理查德》则心理剖析式地讲述了一个被丈夫和兄弟的大男子主义及不理解逼向崩溃边缘的女性……达格曼的作品集中表现孤独、恐惧、负罪感、救赎和爱,常常以令人惊异的真实、荒诞和反讽表达出一种存在主义的痛苦。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出版年: 2024-9
一年四季,花开花落。对为了生活奔忙的人们而言,很多爱好都太过奢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看花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的、最小单位的、零成本的生活乐趣。
《俱是看花人》是李叶飞的新作,从家门口到南半球,十余年的寻花之旅,十余个国家,80余幅植物摄影,记录与植物相伴的美好生活。
看花是李叶飞的生活,每到一处,他必做的事情就是探访当地的植物园,再去逛一逛当地的菜场。从牙买加风味独特的“阿基果”、新加坡著名的斑兰、日本庭园里的紫珠、印度的菩提树,到寻常生活中的金橘、草坪上不起眼的各种小草,走遍植物星球的李叶飞时而把视线投向遥远的彼方,时而又拉近到我们的脚下。
无论距离远近,他呈现的给我们都是一个美丽新奇、生机勃勃的世界。他通过多年的行走和考证,讲述植物的故事,帮助读者认识植物如何作用于人类千百年的生活以及我们的内心世界。
好的生活、充满热爱的生活,是与植物相伴的生活。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4-10
散文集《人间盐粒》以湘西土家村寨为背景,分为四辑,从个体到他者,乃至整个现代湘西,多方位展示了湘西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与个体命运,呈现湘西人的文化风俗以及精神风貌,反映了湘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
湘西土家族,一个爱书的民族。困顿的现实生活,逼仄的生存环境,永远缠绵不去的大山,使这个民族变得异常倔强而浪漫。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人人几乎都有读书习惯。在此出生成长的作者王爱受到感召,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大学毕业后,她做过电脑出货调单员、动漫编辑、网络营销,还在乡村小学教过书。但还是回到了湘西。这里的人们跟山川风物平和相处,顺从内心的原始意愿,遵循着古老的自然法则。
这种内部生发的伦理宗法,以及强大的本土文化体系,随着现代文明的介入逐渐瓦解并不断重建。触发无数个体命运的现场,作者身处其中,并记录下来。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KEY·可以文化
原作名: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译者: 张琳琳
出版年: 2024-10
小说创作是否遵循一套法则?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预先设定的吗?那些让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元素,究竟是技巧还是情感?
面对创作,我们应当通过勤奋学习来掌握其中的法则与技巧,还是应当更多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仅靠模仿知名作家的风格,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而今,人们又该如何重新解读经典小说?
《漫游在雨中池塘》是布克奖得主、《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乔治·桑德斯结合其在雪城大学教授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二十余年经验,精心编撰的一部充满智慧与幽默的评论集。
在本书中,桑德斯深入剖析了契诃夫的《在马车上》《宝贝》《醋栗》,屠格涅夫的《歌手》,托尔斯泰的《主与仆》《破罐子阿廖沙》,以及果戈理的《鼻子》这7个俄罗斯经典短篇,引导读者探索短篇小说的结构,辨析作品中的巧妙设计与不经意间的灵感闪现。
此外,书末还附有“删除练习”“升级练习”“翻译练习”这3个课后活动,鼓励读者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试着动手拿起笔来。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副标题: 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
本书通过对网络言情小说发展历程的研究,梳理网络言情是如何从传统琼瑶、亦舒模式中演变而来,又如何经过总裁文的虐恋情深、穿越文的穿越设定、宫斗文的搁置爱情、女尊文的社会实验,逐步探索过渡为甜宠文的自我滋养。作者认为,在这一文本类型、情感结构与话语模式的演进过程中,女性内部亦不断产生分裂与统合,而构建一个各阶层女性都能够认同的理想社会模型,提供既有利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远景目标的话语模式,则成为网络言情小说仍然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作者: [美] 艾伦·约翰逊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原作名: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译者: 杨晓琼
出版年: 2024-10
《性别打结》是一部出版于1997年的性别社会学著作,其影响却延续至今。
这本书论述的出发点是阐明了“父权制是什么”,它何以成为了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思维、习惯以及几乎全部的生活。不管男人、女人,所有人无往不在父权制的枷锁之中,却又都对此视而不见:“父权制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让世界上一半的人与另一半的人互斗。”
同时,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的异性恋男性身份。作为一位“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作者从男性视角解构父权制,剖析了“男性既享有特权,又对父权制感到无能为力”的矛盾现象,阐述了两性在建构父权制当中的共同参与,却并不为了非责怪这些受害者,而将矛头直指结构性的根源:解开性别之结,突破男女对立,从零开始打响父权制反击战!
作者详细论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削弱父权制,而倡导最直接受益于社会建制的男性更应勇于发声。他鼓励每个人在生活中消除性别对立的戾气,增进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性别和解,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种下改变世界的种子:
“我们必须找到办法,让男人和女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品方: 雅理
副标题: 印度村庄一年
原作名: Nine Paths: A Year in the Life of an Indian Village
译者: 舍其
出版年: 2024-9
印度东部一个偏远的乡野岛屿上,丛林密密层层,那里有一个穆斯林村庄,在不断变化的红树林和河流景观中,村庄的女人生活在冲突、贫穷和动荡里,生活在一个左邻右舍离得太近,甚至让人感到不适的空间里。
英国人类学家莱克茜•斯塔德伦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追寻其中九个女人的人生道路,融入她们各自的家庭生活,倾听她们的心声,深入她们的内心世界。
从一个雨季到下一个雨季,她们有婚礼要庆祝,也有死亡要悲悼,有举步维艰的婚姻,也有难以忘怀的伤痛。我们会看到日复一日的劳苦,看到意想不到的动荡,也会看到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她们让我们相信,我们跟那些永远都没有机会遇见的人有多么相似。
作者: 班卓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出版年: 2024-9
2003年夏天,班卓独自从新疆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巴基斯坦,然后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进入阿富汗的荒漠之中,从北至南、从南至西地将阿富汗转了一圈。对很多人来说,阿富汗只是新闻里那个与战争、贫困、饥荒、恐怖主义等字眼挂钩的遥远陌生之地。但在班卓笔下,一个个普通又鲜活的人出现在读者眼前:追求自由、热爱乌尔都语文学的巴基斯坦青年,自幼父母双亡的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制地图的日本青年,河谷里的村民与中巴上的少年,突然求婚的单身男子与坎大哈的八口之家……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悦、哀愁、梦想、困惑,如同你我一样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
班卓以她特有的细腻、谦逊、好奇,将目光诚恳地投向他者,因而有机会观察、接触形形色色的阿富汗人,近距离地与他们相处相知,建立了短暂却珍贵的缘分与联结。“我写下的并不是一份关于阿富汗的战后调查报告,而只是我看见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生活。事实上灾难远未结束,人们依然生活在贫困和饥荒之中。可是人们在生活着,并且如同你我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我所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关于生活的表白。”
所信即所见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明室Lucida
副标题: 破解摄影之谜
原作名: Believing Is Seeing: Observations on the Mysteries of Photog
译者: 周仰
出版年: 2024-9
在这个影像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性地对图片编辑和修饰,而摆拍、AI深度合成和配图文字,则动摇了我们的判断。有图就有真相吗,还是正相反?埃罗尔·莫里斯提出的方法是:回到对图像本质的观察。
因为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里的一句话,莫里斯开始了他对一系列世界著名照片的解谜之旅。他用侦探调查的方法向真相进发,复原现场、调取档案、遍访当事人,曝光了摄影“既在场又缺席”“既揭露又掩盖”的矛盾性。摄影是证据记录?艺术作品?宣传工具?抑或三者都是?本书将告诉你终极答案。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光尘
副标题: 在灭绝时代为生命而战
原作名: Beloved Beasts
译者: 刘炎林 / 林纾
出版年: 2024-10
我们已经进入第六次大灭绝。与地球过去经历的五次大灭绝不同,这次大灭绝主要由人类造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商业猎杀的加剧,鸟类、鱼类、哺乳动物纷纷遭到屠戮。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生物学家和有志之士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保护运动中,试图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
从物种的命名到《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等自然随笔的出版,从拯救美洲野牛到抵制鸟羽饰品,再到今天在更大范围内为保护生命而做出的努力,米歇尔·奈豪斯以充满激情和智慧的笔调追溯了物种保护运动的历史,揭示了包括奥尔多·利奥波德、蕾切尔·卡森在内的生态学家们在保护运动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记录了奥杜邦学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重要环保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学界和专业人士如何推动了保护运动和物种保护法案的立法进程。
人类与动植物彼此影响,共同塑造着大自然。如今,气候灾害不断升级,物种破坏仍在继续,全球保护主义者正在为所有物种的未来而战,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原作名: Psychologische Typen
译者: 庄仲黎
出版年: 2024-9
“荣格八维”的理论之作,对布里格斯母女影响甚深,直接催生了现在流行的16型人格测试。
《心理类型》初版于1921年,历经心理学家荣格本人8次修订,中文版由知名德语译者庄仲黎译由1950年第8版译出。
荣格认为,历史上围绕宗教、学术、文化和世界观而产生的种种争论,都受到各种不同心理类型的影响,因此本书从人类学、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美学的角度对人类生活进行了剖析,并从中归纳出了8种心理类型。
在荣格看来,每种心理类型都有自己的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阴暗面。承认每个人所属的心理类型的局限性,并愿意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才能让人们和平共处,实现每个人的潜能。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品方: 也人
副标题: 1850-1980
译者: 卢明华
出版年: 2024-10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译者: 吴辰天
出版年: 2024-9
本书在日本累计销售超1250万部,其改编动画电影2023年上映,日本票房超13亿。获2017年第20届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漫画部门大赏、2016年第62届小学馆漫画赏一般向部门赏、2016年漫画大奖第三名。
传奇开端!
听得见声音的漫画、每个细胞都沸腾的爵士传奇
热血高中生✖次中音萨克斯,毫不羞耻地说出心中所想:
我要做世界第一的萨克斯风手!!!
没有条件的亲情+陪伴在侧的友情=勇往直前的追梦人
热爱音乐的人 全体集合!!!
石冢真一,日本漫画家,1971年生人。高中毕业后进入南伊利诺大学新潟分校,尔后转入美国的本校就读,其间发展出攀岩的兴趣,28岁回日本后进入一般公司,一年后公司破产倒闭。于是立志成为漫画家,30岁时获得小学馆的新人漫画大赏而出道。2003年开始以山难救助为题材创作《岳》。作品《蓝色巨星》于2017年荣获第20届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漫画部门大赏,2016年获第62届小学馆漫画赏的一般向部门赏。
大奥 7-1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译者: 吕灵芝
出版年: 2024-8
德川幕府时代,一种名为“赤面疱疮”的怪病在日本各地蔓延,此病只感染年轻男性且致死率极高。很快,日本男性人数骤减,社会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数量稀少的男性被当作繁衍后代的珍贵资源,女性则承担了大部分的社会职能和体力劳动,成为家族继承人、政府官员和最高执政者。
德川家光病故后,私生女千惠以父之名登上政治舞台,日本由此迎来了女将军掌权的时代,而将军的后宫——大奥,也从“三千佳丽”变为“三千美男”。
《大奥(7—12)》以第七代将军家继至第十一代将军家齐这一时期为背景,展现女将军治下残酷的权力争夺,刻画兰学医者受到“牛痘”启发、为研制“赤面疱疮”疫苗而付出的努力与牺牲。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Reading Art:Art for Book Lovers
译者: 王晓丹
出版年: 2024-9
本书是一部以书籍和阅读场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集。它收录了来自全球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近300件艺术品,涵盖了从古典雕塑、壁画到当代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广泛领域。通过精心选择和编排,本书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作品间建立了富有意义的视觉联系,展现了书籍和艺术在历史上的交织与演变。此外,书中还包含一篇深入浅出的介绍性文章,探讨了书籍史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阅读史中的阅读者形象,如圣徒、抄书员、德高望重的学者、心不在焉的阅读者、焚书者、女性读者等,包括列夫·托尔斯泰、雨果·科勒、克劳德·莫奈等,从中我们可管窥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书籍在塑造文化、传播价值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