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某先生提出了“裆走下弧”以及“荡裆”等有关问题,希望引起大家讨论。这是很好的现象。我认为在网上开展有关武学问题的讨论,可以活跃学术气氛,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以便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这是值得提倡的可喜可贺的活动。欢迎各位同仁勇跃参加。
下面针对某位先生的具体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意见,权当抛砖引玉。
一.首先要弄清楚“裆走下弧”和“荡裆”是怎么一回事。这两个词语都是陈氏太极拳用语。在长拳类的某些拳种也提及此词语。但是与太极拳用语的涵义有所不同。
下面专谈谈这两个词语在太极拳中的意义。
“裆走下弧”是正确的运动过程,指的是在演练拳架的过程中,变换虚实,倒换重心时,裆要压住,要沿着微向下的弧线形运动路线移动。也就是说,在太极拳这动中在变换虚实时,裆的中心点移动的轨迹是一个度数微小的下弧形。
有位前辈给我讲拳时,没有用“裆走下弧”这个词,而是说“裆贴砥行”。“砥”者,磨刀石也。磨刀石用的时间长了,自然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曲面形。贴着磨刀石的面走,自然就是弧线运动了,这是形象的说法,与“裆走下弧”有异曲同工之妙。
“荡裆”是一种错误的形态,是指练拳过程中,马步的大腿低于膝,弓步时前腿的大腿低于膝,这时裆必然在膝之下,突了出来,在两腿变换虚实时,裆就会象挂钟的摆,左右摆荡,这就叫作“荡裆”。不利于重心的稳定。
大家知道,太极拳每个姿势的形成都要通过手法、步法、身法、眼神四个方面结合起来配合恰当,才能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般的说法叫做上、中、下三盘相合。武术理论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节,也叫三盘,上盘包括头、颈;中盘包括躯干,即由肩到胯;下盘是由胯以下,包括双腿、双脚。三盘也叫根、中、梢三节,腿为根节,躯干为中节、头颈为梢节。三节(三盘)配合得当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自然流畅。
太极拳动作协调一致,轻灵圆活,其重要的基础在于身法的正确。这就是松肩、坠肘,涵胸、拨背、裹裆、松腰、收臀、抽胯、顶头悬。这九个部位,九点要术,是太极拳的九项规则。这九点互有关系互相影响;九点统一做好了,才能使身体稳定又轻灵。以上说是上盘和中盘,而下盘的作用更大,是行拳时所有姿势的保证,每个姿势动作都是需要腿和脚这两个部位来支持的,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之于腿”,还有“裆开于胯,纵之于膝,蹬之于足”,“消息全凭后脚来”,“功夫在脚下”等等说法。这些都说明腿是支撑身体的根基,又是劲力发动的要源。而腿的作用是通过胯、漆、脚这三个重要部位来完成。
写到这里,某某先生提出的“架子低了会不会出现‘荡裆’之类的毛病?”便可以明确地解答了。拳架姿势有没有毛病,关键不在架子高低,而在于腿的姿势正确。胯、漆、足三部位配合得当,就不会出现荡裆之类的毛病。这里有一个必须掌握的原则:“膝不过足尖”。“大腿与小腿的夹角大于90度”。马步的要求,两膝尖稍向外撇,膝尖与脚尖方向一致,两大腿内侧均向外晾,这叫“敞膝”,“吊裆”;大腿与小腿的夹角大于90度,脚腕,膝窝和大腿根部松成三个弧形,达到气沉丹田,上体骨节能全部松开。因为脚腕、膝窝和大腿根三处都是大于90度的弧形,所以我把这种定势叫作三弧桩。弓步前腿为实,小腹肚皮松开贴着大腿根,全身重量落在前腿上,后腿为虚,须伸直,膝部不可打弯,后脚虚着地能抬而不抬,要求鼻尖与实腿(前腿)的膝尖,脚大趾尖上下垂直,名之日“三尖相照”。由此可知,拳架可高可低,只要掌握“大小腿夹角不小于90度”和“三尖相照”的原则,就不会出现“荡裆”错误。
二.“裆专下弧”在太极推手和技击中有重要的作用。裆的位置在两大腿中间,是人体中节的末端,它是人体姿势是否中正的标志性的部位。所以在太极身法里有“裹裆”“收臀”,的要求,这样可以促使尾骶骨中正,从而使腰脊端直。脊柱正直了,重心也微微下移,使身体达到平衡稳定。另外,从太极内功、气功的角度看,裹裆是为了收缩肛门内的托约肌,不要让中气从肛门跑掉。敞膝裹裆,裆开一线之后,两腿间好象变成圆形,“裆要圆,圆则稳”,裆圆之后,下盘能稳固,中上盘也轻灵了。再则,由于裆所处的位置特别,它中心区的器官有肛门、会阴、男子的两肾囊也在其中,是人体最薄弱环节之一,太极拳运动中要采取裹裆,吊裆等锻炼方法,用来改变人体这一薄弱环节、增强其抵御击打的能力。
“裆走下孤”或者说“裆贴砥行”,是太极拳技击特点所决定的。太极拳技击的特点是抛击,是发打。化、引、拿、发,是在保住自己重心稳定的前提下,破坏对主的重心造成自己得机得势,对方不得机不得势,而后趁机击打之。正象拳经所云:“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裆走下弧”正是这种先下后上,而产生将对方拔了根再抛击而打出去之劲力。
对于这一点,陈氏太极拳先贤陈鑫在《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讲到身法时说:“其周身规短,顶劲上领,裆劲下去,(要撑圆,要含住)……”“裆劲下去”之意就是要气沉下去,裆要压住,稳住重心,走下弧形路线前移,目的在于掀起对方之根。象铲车一样把对方撮起来,而后扔出去。
对于“裆专下弧”所产生的内劲,我深有体会。记得在2002年太极拳宗师杨禹廷诞辰115周年纪念大会上,我和师兄李宗蒲表演定步四正推手,高壮飞师兄和他的学生跟我们同台同时表演。在什刹海体校表演大厅里,主席台坐西向东、南北拉开,足有十多米宽。高师兄他们对着主席台南端,我和李宗蒲对着主席台北端,两对推手的人至少相距八、九米远。我和李宗蒲兄推了几个回合,先是他发我几次。我寻机而动,他挤我按转腰圈朋时,发动挑打,以右手向斜上方挑其右臂,变左坐步为右弓步,左手向他右肋间推出,这一掌打得好脆,只见他嗖地向后飞出,咚地一声落地,再咚咚向后退,朝着高师兄脚下倒去。高师兄反映极快,当即将李宗蒲抱住,如果没有高师兄抱住,恐怕他还得向后出去一两米。他有一处脚疾,也在落地时震裂了血管出了血,说来也巧了,歪打正着,这脚疾因这一震,彻底地好了。与会的吴式门同仁及各地参会的武术家们见证,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推手表演。我在当时真没有想到一掌能把人发出八、九米远。事后,我们两人总结这次推手之所以成功,其一是我一直控制住重心比他低,其二是在我右手上挑时有一旋转劲带动,他身子走偏,他失中,我得横,造成我顺人背之势,其三是我变化重心时,左坐步变右弓步而发起攻击运用裆走下弧(裆贴砥行)先拔其根而后击之,骤然见效。可见裆专下弧在推手中有重要的作用。
当然,上面所言这仅仅是中盘功夫,推手中下盘功夫更为重要,若腿脚不正,根基不稳,中上盘就不能发挥威力了。
北京昌平太极拳培训基地
推荐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