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都北京到军垦石城,从北大未名湖到石大微波湖,来自北京大学的教育部“银龄教师”王世洲,跨越几千公里来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进行援疆,这一来就是三年。
“银龄教师”是在受援地区重新回归教育岗位,开展教育支援工作的退休教育工作者。由此,王世洲老师便与石河子大学结缘,任“教育部直属高校银龄教师”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法学院。作为一名来自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王世洲老师利用自己在刑法学上的研究造诣,分别从教学和科研等多方面助力石河子大学法学院的学科发展。
在教学之余,王世洲老师还通过实地探访,考察新疆部分地区的地理环境,并对当地涌现的一些棘手问题从法治层面进行深度分析,写出了多篇具有实务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这是将论文写在新疆大地上的最好诠释。
在石河子大学法学院支教的三年,王世洲老师不断告诉学生,要明晰自己的兴趣、明白自己的责任以及明确自己的信念。兴趣、责任和信念是学习法律的基础,这给了我们研究生很大的启发、启迪与启示。
王世洲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强调,学术是在理想指导下由知识、体系、批判、重构组成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前人知识有体系的继承与批判,提出自己有见地、有价值的系统性主张。他还告诉学生,法学工作的基本性质就是精神角斗士。法律工作经常是围绕着具体的事实和法律,以对抗性的方式争辩来实现对事实的正确认定和对法律的正确适用。法学学生务必要有心胸开阔和心思缜密的心志特点,要有诸如《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的“左右互搏术”,正面反面的道理都必须知道,有利不利的后果都应当知悉。这种教学之道,让学生在法律学习和论文写作中都获益匪浅。
王世洲老师表示,“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如此广阔如此复杂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加工的。我们必须借助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成果。”他还支持学生去探寻知识的来源、获取真的知识。让被动式学习习惯的学生们感受到主动探寻知识的乐趣。“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教育我们在追寻真理的路上,要百折不挠、不遗余力。
不仅如此,王世洲老师具有十分开放的心态,能够接受学生发表的不同声音。当人们在同一种思维体系里面沟通时候、当听到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内容时候,作为个体会倾向于接受和自己内容一致的观点。当听到新的内容的时候,其实不应该轻易去否定这些声音、因为这时候或许才开启了真正的学习。坦言之,在王世洲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终身学习、开放包容的特质。另外,王世洲老师还经常与同学们在课堂中产生交互,让学生接受到知识,根据学生现行状态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和教学进度。
在生活中,王世洲老师也是平易近人。他充分利用各种时间、高效完成教学工作,而且常常趁着就餐时间也要与学生们呆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与课题指导。
我想说,一些碎片的记忆不足以概括王世洲老师丰富的内心,他是在用实际行动将兵团精神与个人价值相融合。有了您,西部法学教育大地上便多了一束光。这份援疆情谊,将会被镌刻在新疆的土地和我们的心中,老师的品质也会引领学生在法治道路上勇毅前行。
得知王世洲老师即将结束在石大的支教,纵然有万般不舍,也难以道尽感谢。祝王世洲老师身体倍棒,开心快乐,常回石大看看!
图文:严金花(石河子大学法学院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审核:王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