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族链球菌(GBS)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存在于人体多个部位,包括口咽部、皮肤和泌尿生殖道等。根据GBS表面高水平表达的特殊类型荚膜多糖(CPS)的组成,共鉴定出10种血清型,即Ⅰa、Ⅰb和Ⅱ、Ⅸ。全球孕妇GBS带菌率约为18%,我国孕妇为3.7%~14.52%。GBS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如胎膜早破、早产等。母体阴道GBS定植感染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及预防策略是产科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妊娠期B族链球菌阴道定植感染与母儿结局等进行阐述。
定植感染是指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宿主体内定居并可能引发感染的情况,常见于皮肤、口腔、鼻腔、肠道和泌尿道等。GBS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短暂或长期定植于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育龄女性阴道和直肠的阳性率在5%~40%。
GBS与正常菌群处于动态平衡,但平衡被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孕妇GBS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流产史、生殖道感染和糖尿病。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妊娠期发病率高,可增加GBS定植风险。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是GBS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之间存在协同关系,促进在阴道黏膜的共生。GBS菌株NEM316(血清型Ⅲ型)和515(血清型Ⅰa型)显示出与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的亲嗜性,增强了与阴道上皮细胞的结合水平。GBS黏附素(Bsp多肽)和白假丝酵母菌的菌丝特异性黏附素Als3基因是这种协同作用的重要分子决定簇。
GBS通过编码毒力因子促进阴道定植和上行感染,这些因子帮助细菌黏附、入侵、逃避免疫系统和适应环境。黏附和侵袭主要通过GBS的表面蛋白与宿主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实现,这些相互作用还可帮助GBS抵抗清除、逃避免疫系统和在细胞间移动。
GBS的黏附素包括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Fbs)、层黏连蛋白结合蛋白(Lmb)、B族链球菌C5a肽酶(ScpB)、链球菌纤连蛋白结合蛋白A(SfbA)、GBS免疫原性细菌黏附素(BibA)、宿主细胞表面糖胺聚糖结合蛋白(Alpha C蛋白)和菌毛。此外,透明质酸酶(HylB)、溶血素和荚膜也是关键的毒力因子,它们在免疫抑制、阴道上皮定植、破坏胎盘胎膜屏障、红细胞溶解和巨噬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导致GBS的定植、感染和胎儿损伤。
研究显示,孕妇GBS筛查阳性率因人群、取样和检测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培养法是常用的GBS筛查手段,血琼脂培养基上的显色培养是诊断“金标准”。为了追求精准筛查,GBS筛查正逐渐采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快速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这些方法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需要专业人员和设备。尽管如此,传统培养结合药敏测试仍是主要方法。学者们正在尝试不同的检测方法来提高GBS检出率,如双拭子PCR检测和国产LIM增菌肉汤与血平板结合的方法,以减少假阴性结果。GBS是引起无症状菌尿、膀胱炎、肾盂肾炎的常见致病菌,真菌可能促进GBS在膀胱上皮的黏附和定植,增加尿路感染风险。GBS还可能导致孕产妇围产期菌血症、脑膜炎和心内膜炎。长期生殖道内定植的GBS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通过磷酸酯酶A2水解细胞膜,引发胎膜早破和产褥感染。全球GBS定植感染估计导致大量死胎和早产。约50%的GBS定植孕妇会将细菌传给新生儿,增加新生儿GBS感染风险。阴道GBS定植是新生儿早发型GBS疾病(GBS-EOD)的关键危险因素,Ⅲ型和Ⅰa型是毒力最强的血清型。GBS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严重疾病,早发型和晚发型GBS疾病的病死率分别为2%~3%和1%~3%,早产儿的病死率更高。
为了预防新生儿GBS感染,多国采取了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措施。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于2010年发布围产期GBS预防指南,实施产时抗生素预防(IAP),2006~2015年GBS-EOD发病率显著下降。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于2019年更新指南,建议所有孕妇在孕36~37+6周进行GBS培养法筛查,并强调药敏试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于2021年首次颁布了《预防围产期B族链球菌病(中国)专家共识》,规范了GBS筛查和诊治。因地区差异,各国筛查策略不同,部分国家出于卫生经济效益考虑,推行针对风险人群进行筛查。总之,减少妊娠期GBS定植孕妇的新生儿感染需全过程管理,而非局限于晚孕期,建议如下。(1)对存在生殖道感染可能的孕妇进行微生态检测和及时治疗。(2)GBS为妊娠期需氧菌性阴道炎(AV)的常见致病菌,孕期需关注AV的筛查和治疗。(3)笔者团队研究发现,GBS菌株毒力基因基因可能有助于管理和预防GBS感染。(4)IAP不能预防GBS定植或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率,GBS疫苗研发可能是更有效的手段。(5)我国GBS定植率和GBS-EOD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细菌耐药问题严峻,需建立适合国情的孕产期GBS筛查策略。来源:黄振宇,张蕾,曾桢.妊娠期B族链球菌阴道定植感染与母儿结局[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3年12月 第39卷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