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枚点心三品官

文化   文化   2024-07-12 11:50   浙江  
清代的“候补待缺”,词典是这么解释的:“未曾补授实缺官员,在吏部取得候选资格后,吏部汇列呈请分发官员名单,根据职位、资格、班次,每月抽签一次,分发到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

这种被安排到岗位上,等待上任的官员,就叫候补官员,是没有工资和福利发的。想要把候补去掉,也是千难万难的事。因为官太多了,官职不够。而且候补的官职越小,也越难熬。

晚清丁克柔《柳弧》说,有个叫刘英淇的直隶人,从京吏熬成个湖北省候补巡检,这是个九品的微官。他候补了几年也没得一个差使,最后穷得让十一岁的小女儿出去讨饭,刘英淇最后贫饿而死,死时身下垫的是草,头枕的是砖,穿的是一件破褂。又有个同样是候补湖北巡检的宋超凡,是四川人,也穷得要命,冬穿夏衣,他和妻子及四子一女,在冬天饿了三天,一家七口只吃了七文钱的红薯。

这是丁克柔亲见亲历的事,可见王朝末造,连小官也不好过,更不要说下民了。那么时间往上推,大清“康乾盛世”之时,这种候补官员的生存情况似乎要好一点。虽然好的也有限,非得有大奇遇,不能挣脱既定的命运。

乾隆年间,江苏镇江有一位候补通判。清朝的通判是个正六品的官,主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但一加上“候补”二字,如果没有上司委任的差使,那就啥也不是,无权无薪水。

这一年,正值乾隆皇帝奉着母亲崇庆皇太后南巡。皇帝一生六次南巡,前四次是奉着他母亲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在他的官方发言里,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同时也让治下的草民们好好观瞻一下天家孝德,领悟“本朝以孝治天下”的精神。

这天家的母慈子孝就表现在南巡途中,皇帝早晚要向皇太后请安,有言必遵。老太后若心情舒畅,那一切好说,老太后若是心情不好,那接驾的官员便要如坐针毡了,等着吃瓜落儿吧。

皇帝、皇太后南巡,一路所经之地,当地官员都要修治道路、准备行宫、奉进御膳、安排地方士农工商热烈欢迎、表演节目等等,一众官员都要忙得鸡飞狗跳。正职的官不够用了,就用得着这些候补的官了。

这位候补通判也得了个巡江差事。坐着小船往来江面巡视。这工作当然没办法按时吃饭,他又穷,吃不起好的,便备了些镇江一种名小吃京江䭣(ci)在船里当饭吃。

京江䭣现在称之为金刚麒或金刚脐。据晚清陈六舟《谈异》说,又叫京江棋子——因为长江流经镇江一段叫京江,镇江古称为京口就是因此。京江棋的做法是将发酵的面团在烤炉里烤炙而成:菊花形状的是甜口,六角形状的是咸口,其中又以咸辣口的最好吃。

也是事有凑巧,皇太后龙舟过江,经过江心时,忽然波浪翻涌,老太后只觉心惊肉跳,凤体不安,想吃点饼铒之类的压压惊。但一路随驾的御膳房在另一条船上,这时不在边上。任太监们站在船头大声传呼,又哪里唤得过来。

正好这位侯补通判乘船巡江过来,听到太监的叫喊,一看自己船中,还剩下六枚京江棋,于是连忙进献上去。皇太后吃了后,顿时觉得心定了下来。

一不会儿,船靠岸,皇帝听说此事后,赶来问安。皇太后便把事情说了,连连夸那小官有心。到了行宫,皇帝便召见两江总督,说了此事,最后吩咐:“给那谁一个好官职。”

这是芝麻大点的事,皇帝没往心上去,奉着皇太后游江天禅寺(即金山寺)去了。一通随喜后,皇帝闲来无聊,和方丈在江边散步,只见江中船楫往来,帆樯林立,一时兴起,问道:“和尚你知道这江上有多少船否?”

方丈伸出来个手指头,答道:“两艘。”

皇帝大奇道:“这江上的船往来如织,和尚你见个什么,就说只有两艘?”

方丈答道:“山僧只见一艘船为名,一艘船为利,除此之外无有别船。”

皇帝大是称赞,说有此粲花妙舌,的确可以上堂说法。方丈便请皇上留个墨宝。这倒搔着了这位天子“古画盖章、名胜留字”的痒处,想要给金山寺写个字儿,便让手下的词臣拟个词来。词臣们想了半天,写下“江天一览”四字,恭呈御览。

谁知皇帝是个近视眼,一眼误看成“江天一觉”,当下挥毫而就。词臣们就只能彼此干瞪眼,谁也不敢说一句“皇上写错了”。因为皇帝对近视有点忌讳,圣明烛照,哪有可能近视呢?后来他八十岁时,给“翰詹大考”出试帖诗题“眼镜”。阮元写“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说黄帝四目,舜帝重瞳,俺们皇帝德与古圣皇比肩,用得着什么眼镜!乾隆皇帝大悦,定他为第一。

方丈也是阮元这般的妙人,顶礼赞叹道:“红尘之中,人人为名利之舟所牵系,只是不觉。如果能如皇上所书——鉴此江天,心头一觉,就是我佛所谓‘悟’之一旨。大佳!大佳!”

皇帝大悦,便令匠人刻了匾,赐给了金山寺。皇帝在镇江留下了这么桩韵事,继续南巡,不去说他。

却说两江总督得了皇帝一句话,那便是天大的事。虽然《礼记》上讲“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绰”,君王一句如丝般细的话,说出来就变成了纶绶那么大,本意是让君王注意言辞,不要乱说。但真实情况是王言如丝,臣下就得奉之如纶。皇上随口一句话,臣下就得当天大的事来办。

这事也好办,先把“候补”两字给去了,直接转正。过不多久,出个“为官勤勉”考核,转迁一级,再出个“治政有方”的评语,又转一级——不过几个月功夫,这候补通判便被保举到了苏州知府的位置上。江南富庶,苏杭天堂,这实打实是个富得流油的差使!

谁知这通判还有好运道。不久御驾还京,还从镇江过江,皇太后又想那六枚点心来,和皇帝闲聊,说:“那献京江棋的人现在当什么官啊?”

皇帝答道:“他现在做了苏州知府了。”

皇太后:“知府是几品?”

皇帝:“四品。”

皇太后不由感叹起来,对左右说:“这做官啊,果然不容易做到三品。”当时官制,三品和四品似乎只差一步,实则是天渊之隔,官做到三品,在地方是一方大员,为京官也有一定的权势,所以皇太后如此感叹。

亲娘都这么说了,皇帝只能再次敬答:“他马上就要升迁了。”

果然没过多久,曾经的穷鬼候补通判,现在新出炉的苏州知府就被提拔为正三品按察使。其升迁之快,真是异数中的异数。只怕他午夜梦回,也觉得不可思议,非得天天给京江棋上香才觉心安。

这是一则和美食有关的故事。陈六舟在《谈异》里说起此事,“虽以圣人大孝,非京江棋不至此也”,都是美食的功劳,要不好吃,皇太后能念念不忘吗?还说是这从他伯父那里听来的,他伯父是乾隆年间生人。

我猜京江棋故事是本地人编的,给本地特产扬名来着。倒是江天一觉“那一段,也有说是康熙皇帝南巡时的事,说是写的时候,一时想不出什么词好,高士奇在掌心写了“江天一览”四字,趁磨墨时偷偷给皇帝看。其实康熙皇帝也是近视眼,祖孙两都眼神不济,闹出的笑话不少。
京江算编的,也很意思,总比后来烂大街的“乾隆帝亲口品尝、大为赞叹”的美食故事合理多了。再想想,又不像编的。上位者一句话,某个中了奖的幸运儿火速升迁,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罕见。
点击一下,瞄一眼《我的异闻录》呗~

神叨记
志怪研究生,拂芥居二分之一主人,说怪者。《我的异闻录》连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