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王艳蕊:编织夕阳红下的乐龄世界

文摘   2024-12-03 19:01   新加坡  


MPAM

校友故事


王艳蕊


王艳蕊是一名社工,也是“乐龄合作社“的创办人。在2006年,她创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乐龄合作社”已经服务老人近10万人。艳蕊被公认为中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领军人物,她同时也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2021届毕业生。


王艳蕊曾有一份事业编制的工作,在大众眼中相当于是有了“铁饭碗”,但她并未选择安逸的人生,而是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


在接触公益的初期,艳蕊积极参与社区培训。每天与居委会打交道的经历使她不断思考这个关键问题:“如何才能实际解决一些社区所面临的问题”?于是,艳蕊与居委会密切合作并展开问卷调查自走入家家户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境。


她说:“我发现社区里有很多退休群体,其中大部分都是低收入老人。我最开始只是做一些倡导性的工作,但多次与老人接触后,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


不同于组织志愿者探访养老院的短期关怀模式,艳蕊更希望能够成立一个深入社区,造福老人的“勇士”团队。


MPAM

何为“乐龄合作社”?


锁定了自己的服务对象,艳蕊开始琢磨如何为机构命名。最终,她搜到了“乐龄”一词,便满怀期待地分享说:“乐龄这个词汇源于新加坡,意指退休阶段的老人们能够拥有更加积极开心的生活方式,享受晚年生活。”


2006年的北京老社区仍有很多低收入退休工人,艳蕊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他们的经济困难。“这些低收入老人需要钱和米面粮油,我该怎么帮助他们呢?”艳蕊回忆道:“当时发现一个阿姨会手工编织,于是我主动出钱让退休老人一起学习这项技能,然后组织义卖,帮他们增加收入。”


虽然每天与社区老人打交道,艳蕊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索性搬进社区,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中。艳蕊说:“看病也是老人的一大需求。当时,我组织志愿者一起进入社区义诊,在长期的相处中获得了老人们的信任。”


老人们感受到艳蕊的真心,也开始积极成立兴趣小组,并把活动室命名为“夕阳红乐园”。甚至有几位老人成立了帮辅队,为大家提供理发和测量血压等服务。


2009年,艳蕊发现很多家庭针对聘请上门照护的临时工有着大量需求,于是开始培养专职人员进行“居家照护服务”。艳蕊认为:“这个模式的挑战在于难以持续,不少老人为了节省开支仅聘请一小时的照护。” 


然而, 艳蕊并没有轻易放弃,她相继参加了英国大使馆举办的社会企业培训班,又前往日本学习日间照料,下定决心在社区嵌入“小规模,多功能,可持续发展” 的公益理念。


艳蕊坦言:“我坚信社区养老服务能够让老人不离家,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中拥有更好的生活。大部分的老人都是普通工薪阶层,能够在退休金能够覆盖的范围内,让他们享受更专业的服务,那才是真正解决养老问题的‘普惠’模式。”



MPAM

新冠疫情的至暗时刻


在疫情期间,艳蕊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公益机构必须进行封闭式管理,导致老人生病时无法送院,家属也无法接送老人,这让艳蕊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有时,一天内好几位老人相继离开,让我陷入极大的精神内耗。”


艳蕊曾想过放弃,尤其是初期的亏损和公益领域的员工流动等。但她认为,只要是能度过的困难便不再是阻碍,而今后还会充斥着未知的挑战。如今,艳蕊也把服务对象集中在失能失智的老人群体,这个任务也更为艰巨。


“我越来越坚定,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MPAM

留在国大的美好回忆


王艳蕊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

高级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2021届毕业生


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艳蕊仅在新加坡深造了七个月。她把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课程比喻为一个加油站,其中的项目管理和经济学等课程也让她扩展了国际视野。


“比较遗憾的是当时因为疫情,很多交流参观的机会被迫取消。但此次经历让我停下匆忙的步伐,回归轻松惬意的校园生活,闲暇时重新思考,拓展自己的思维维度,并在回国后重新燃起力量。同时也深度思考运用社会企业的模式去解决中国老龄化面对的巨大社会问题。”


对于同样想从事公益领域工作的同学们,艳蕊建议说:“这是一项身心会受到巨大考验的工作,它没有捷径,是一个经历长年累月后才能建立信任的过程。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扎根到社区里,并且要能够长久坚持下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的不断演进,艳蕊相信越来越多的高知人士将会参与进社区养老的公益队伍当中。


我相信它的未来发展无限大,也将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


文字: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MPAM项目办

图片: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MPAM项目办

编辑: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MPAM项目办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