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东南亚对华新视角:政权稳固需求下的战略与经济双赢之路

文摘   2024-09-18 19:02   新加坡  


LKYSPP

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知显著区别于西方国家,他们并未深陷对中国经济与地缘政治崛起的担忧或抵制之中,而是秉持务实态度,视之为战略与经济双赢的契机,且对巩固政权安全大有裨益。同时,鉴于经济安全是东南亚国家及地区整体安全的关键基石,各国正积极增进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在此背景下,政权稳固与合法性的内在需求,尤其是与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的部分,成为该地区对华政策的核心动力。因此,中国的崛起与东南亚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国内稳定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中国的崛起,不仅为东南亚国家开辟了经济合作的广阔空间,也提供了避免单一大国主导地区格局的战略机遇。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可推动东南亚国家追求经济和战略多元化,以防过度依赖美国或其他大国。此举亦巧妙地为美国在区域内的持续存在构建了战略正当性,有效减轻了东南亚国家被边缘化的顾虑。


战略多元化


尽管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展现出强硬外交姿态,东南亚地区却未表现出明显的制衡意图。军事开支的长期稳定或下降趋势,反映出多数东南亚国家并没有预期会卷入与中国的直接军事冲突,即使各国对中国可能采取的非军事胁迫手段保持警惕。


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军事支出政府支出百分比

▲资料来源: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


这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出于高昂代价的考量,多数东南亚国家不愿为提升军力以应对潜在的中国威胁而牺牲国内经济;二是基于对中国的审慎评估,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并不认为中国具有扩张主义倾向或直接的军事威胁。即使是菲律宾和越南等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国家,其与中国的关系也随各自政府领导层优先事项的调整而波动。


因此,东南亚国家并未采取全面威慑或军事对抗策略应对中国崛起,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太可能这样做,他们往往倾向于通过东盟框架下的多边对话与外交途径解决分歧。


然而,东南亚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并非全然无保留地接受,而是审慎地推进战略多元化,保持所有可能性的开放状态。即使是通常被视为中国附庸国的老挝,也在积极寻求多元外交路径,如深化与泰国的经济合作,争取越南的政治支持,并从日本获取发展援助。东南亚国家在选择大国伙伴时,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其决策核心始终围绕国家利益的精心考量。



维护政权稳固与合法性


传统观点认为,面对超级大国的竞争,尤其是在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影响力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的应对策略似乎捉襟见肘。然而历史证明,一个大国单纯依靠武力难以维持长久的权威,真正的领导力与影响力根植于其他国家的认同与接纳之中。 


探讨东南亚政府对中国(或美国)领导地位的认同,必须深入剖析区域内部政治生态如何微妙地影响这一认同过程。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决策是多维度、多因素交织的复杂产物。例如,探讨历史传承、文化纽带和与外部大国的差异如何影响东南亚的决策?政权合法性和国内政治中的政治分裂考虑如何塑造其外交政策?


为了深入探讨上述问题,耶鲁-国大学院 (Yale-NUS College) 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于2023年3月在新加坡召开了一次会议,汇聚东南亚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学者。学者们提交的论文于2024年4月在《当代东南亚》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特刊中发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东南亚国家在平衡中美关系时的复杂国内考量,还描绘了它们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战略多元化的细致策略。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研究深刻揭示了国内因素随时代变迁的动态性,为洞悉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演变脉络与持续动力提供了宝贵的洞见。其中,对多国的研究一致指出,政权稳固与合法性的需求是驱动东南亚国家外交抉择的核心动力。经济安全作为这些国家的共识性优先事项,进一步推动了其与中国经济合作的深化与拓展。


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方面领先美国

▲资料来源:东盟统计年鉴 (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然而,部分国家领导人在拓展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广度上受到了限制,特别是印尼、菲律宾和老挝,这些国家的政策选择深受民意的约束。此外,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国的政策导向亦受到政党政治博弈、族裔政治冲突及社会分裂等多重内部因素的深刻影响,这些因素在其对待中国与美国政策调整时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国家的历届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均致力于在应对国内复杂挑战的同时,维护政权的合法性与稳定性。


前景展望 


政权存续的迫切需求促使东南亚国家不仅推行战略多元化,还紧密依托东盟框架,倾向于构建一个以东盟为核心的区域秩序,这既是对小型新兴国家脆弱性的应对,也是政权安全的保障。然而,随着国内发展的推进,即便区域秩序继续以东盟为中心,这些国家从长远看或将更加倾向于与中国接近。展望未来,东南亚地区三大趋势尤为值得关注:


其一,中国成为东南亚官员、外交官及民众教育与培训的重要目的地,他们通过中国中央、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提供的奖学金项目,亲身体验了一个繁荣且充满韧性的中国。这一经历将如何塑造他们对中国的认知,特别是在与西方某些国家因种族中心主义与身份政治而陷入分裂与停滞的对比之下,尤为引人深思。


其二,东南亚社会的政治与文化多元化及内部分裂为中国实体提供了影响当地发展的契机。北京通过投资地方精英重视的项目,深化与他们的关系。尽管罕见,但中国大使甚至偶尔参与地方选举的助选活动。此外,中国实体在部分东南亚国家收购媒体平台,商业团体亦向政府施压以加强与中国的联系,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最后,文化亲缘关系拉近了该地区部分群体与中国的距离。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的调查揭示,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华人聚居地,民众对中国的负面情感相对较低。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机构在东南亚华人社群中的积极活动,体现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号召“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愿景。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中国的反感程度较低

▲资料来源:2022年春皮尤研究中心 全球民意对中国的观感调查报告


深入理解东南亚,关键在于洞悉其国内政治动态如何微妙地塑造其外交政策抉择。东南亚国家常被外界视为在施展国际影响力上有所局限,然而,其外交政策的风向标即便细微调整,虽不必然触发地缘政治格局的剧变,却足以成为北京(及华盛顿)在寻求扩大地区领导地位时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因此,对东南亚国家的内在动机、政策优先项及偏好给予更高度的关注,是把握该地区未来走向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Global-is-Asian,2024年7月9日,星期二

作者:Chin-Hao Huang | 何莉菁 (Selina Ho)

本文内容来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官方机构观点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