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改革之举是彰显了包容的观念,我深刻认识到这一政策调整有其逻辑与合理性,因为它旨在打破教育资源的局限,让更多孩子能够享受到优才教育的滋养,体现了教育公平与包容性的提升。
我作为亲历者深知GEP曾带给自己的独特价值与珍贵记忆。它的关闭无疑让许多像我这样的前GEP学生感到一丝惋惜。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政策的关键应确保新体系能够真正惠及所有优才生,让每一所学校都具备支持他们成长的资源与能力。
那么,这一新体制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呢?
GEP的改制与教育系统其他领域的改革相呼应,他们共同致力于拓宽学生的成长路径,避免过早地将他们限定在预设好的轨道上。
过去的学生分流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却也不经意间造成了按学术能力“贴标签”的现象。一些被归入“普通班”的学生因此失去了自信。同样,GEP也面临着精英化倾向和未被选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等问题,不同分流间的学生互动机会有限。
小学在2008年取消了分流制度,转而实行“科目编班制”,即根据学生在特定科目上的兴趣和能力匹配课程,避免了分流制度的弊端。从2024年起,中学也全面实施了科目编班制。
与此同时,针对智力超常学生的教育也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方式。自2004年起,中学优才教育开始分散化,各校自主设计项目。如今,优才学生可以选择综合课程、国际文凭课程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艺术学院和体育学院等特色课程。
原本为GEP开发的教具,如项目式学习,已在更多学校得到广泛应用。这一趋势的自然延伸,便是将高才教育的范围拓展至目前实施GEP的九所小学之外。
与科目编班制类似,学生若在某学科领域展现出天赋,即可被纳入高才项目,而无需在所有学科中脱颖而出。新体制的更大流动性,将使那些较晚展现出能力的学生受益,因为他们在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期间将有多个切入点加入项目。此外,参与这些项目的学生无需离开现有学校和朋友圈。
GEP的改制,和国大学院 (NUS College) 取代耶鲁-国大学院 (Yale-NUS College) 的做法异曲同工,都旨在将自由艺术教育的好处惠及更多学生。与此前的耶鲁-国大学院一样,GEP的招生规模很小。因此,有必要扩大选拔范围,让更多学生受益于这一教育理念。
GEP选拔过程曾让一些学生承受了巨大的无论是来自家长期望还是自我施加的压力,这些压力让他们倍感焦虑,并且与教育部倡导的减轻考试压力、培养学习兴趣的目标背道而驰。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新体系将采用更加全面的评估方式来识别高才生,包括教师观察与反馈等,以减少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这不仅能降低家长和学生“拔苗助长”的动力,还能让教育回归本质,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未能入选GEP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失败。在我的同龄人中,许多未入选GEP的学生同样在学术和非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甚至超越了他们的GEP同学。因此,过分关注GEP资格或许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成长心态,而这一点对于人生的成功至关重要。
优才教育计划自诞生以来,已走过四十载春秋,其价值与意义不容忽视。在这一计划的大家庭中,不少同学与朋友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收获了理解与接纳。对于神经多样性儿童而言,GEP更是带来了教育与社会层面的双重福祉,让他们的天赋得以彰显,自信与志向得到提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该计划助力众多来自弱势背景的孩子挖掘自身潜能,树立远大抱负,在与同龄才俊的交流中不断成长。
早在2004年,当中学阶段的GEP面临审视之时,我曾组织过一次午餐会,邀请时任教育部长与昔日GEP学子共话往昔。这些来自不同年级的学子,纷纷分享了GEP计划对他们产生的积极影响。由此可见,GEP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至于GEP是否催生了精英主义,这或许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评判。就我个人而言,多数GEP学生心态平和,并未形成难以融入社会的精英主义心态。
然而,随着教育体系的调整,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去中心化的教育体制能否同样满足智力超常儿童的需求。当前,九所学校在培养这类儿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这些专长需要被复制到更多学校中去。否则,一些早熟儿童,尤其是神经多样性儿童及缺乏家长充分支持的孩子,将无法获得同等程度的益处。
为此,四十年来积累的精英教育经验必须传播给更广泛的教师队伍,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更好地满足智力超常儿童的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校际间专业资源的共享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根据规划,部分有进一步提升潜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在附近的指定学校参加课后模块,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探索个人兴趣,还能让他们与志趣相投、能力相当的同龄人交流切磋。
恰当的改革会使得GEP的益处辐射至更多学校,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成长路径,还能让更多孩子在不同领域实现潜能最大化。这对于依靠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加坡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
站在GEP诞生四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应全面审视其贡献与不足,充分利用过往经验,推动各校设计出更加优质、包容的教育项目,共同开创教育事业的崭新篇章。
文章来源:Global-is-Asian,2024年8月22日,星期四
作者:何伟伦 (Terence Ho)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于2024年8月22日首次发表在《海峡时报》
本文内容来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官方机构观点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