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国竞争将成为我们一生中的常态和既定事实,那么竞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世界从接触走向制衡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某些关键事件?未来我们又将如何打破僵局?
作为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 “思想之节庆2024” (Festival of Ideas 2024) 的首场开幕讲座,“历史终结时的中国冲击 (The China Shock at the End of History) ” 于盛会首日上午,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校园的黃仲涵楼大厅 (Oei Tiong Ham Lobby) 举行。
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陈庆珠 (Chan Heng Chee) 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学术积累,解析了中美关系在当今全球秩序中的竞争态势。她指出,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 “中国冲击” ,分别是中国的经济崛起、中美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这三次冲击不仅重塑了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也加剧了中美两国在贸易、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对抗。虽然中国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但中国的经济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陈大使强调,大国博弈中,中小国家可以通过搭建对话平台,在国际舞台上找到自身定位,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何莉菁 (Selina Ho) 助理教授则从理论层面详细解释了 “历史的终结 (End of History) ” 这一概念的重要性。这一术语最早由弗朗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在1992年的著作《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提出。
何教授强调,理解这一背景对于认识“中国冲击”至关重要,因为中国的崛起与其坚持的政治模式,正重新塑造全球秩序,挑战福山所预言的“一体化”趋势。
中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国内政治的驱动。此外,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寻求与其体量相符的地位,虽然不追求全球霸权,但希望通过 “大国管理” 与美国共同主导世界事务,确保其政治制度得到国际认可。未来,中美竞争下的全球格局将更加动荡,这种“冲击”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崛起,更是全球权力结构的重新定位,直接影响着大国之间的权力平衡和国际治理方式。这对中小国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何教授呼吁通过多边机制确保供应链稳定,促进技术与数字经济合作。
通商中国主席李奕贤 (Lee Yi Shyan) 则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关键驱动力,强调了政府政策、市场活力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他长期致力于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并在多个领域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李先生表示,中国与东盟在产业转移和区域互补方面的深化合作,以及疫情后跨国企业推行“中国+1”战略以降低供应链风险等等举措,都为东盟国家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和机会。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持续深化,新加坡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可以通过资源调动和供应链管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新加坡及东盟国家应继续保持中立和开放的立场,利用与中国的合作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兼李嘉诚经济学教授柯成兴 (Danny Quah) 发表总结演讲,提及中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力量的增长,还代表了其在全球政治与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性。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想要发展、也应该发展来摆脱贫困,同样美国也不希望自己的国民感到不安全、也不应该感到不安全。每个大国都在尽力做到最好,每个人都是对的,因此,我们的问题不是在中美之间选择、站边,而是思考如何做才是明智之举。
“无意中的合 (inadvertent cooperation)”也许是一项可行的策略。柯教授认为,尽管各国在技术和产业政策上存在竞争,但通过推动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发展,世界各国可以在无意中达成共识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此外,小国在推动大国走出僵局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应继续在多边主义框架下推动贸易合作和对话,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柯教授提出了 “探路者型多边主义 (pathfinder multilateralism) ” 的概念。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全球无法实现全面的多边合作,但可以通过区域性的、多元化的合作框架,逐步推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东盟和新加坡等国家应继续保持灵活应对,推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
Festival of Ideas
本活动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在2024年9月16至20日举办的 “思想之节庆 (Festival of Ideas) ” 的一部分。 2024年度思想之节庆汇集了来自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思想领袖,讨论当今亚洲面临的挑战,同时在面对金融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为改善治理和持续经济增长制定新路线。本届节庆主题为“在危机中驾驭世界:通过思想实现治理转型”,为期五日围绕着“政治/国际关系”、“经济”、“环境和可持续性”、“统辖” 以及 “科技”以及 “健康,老龄化,人口和社会政策”这六大板块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