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新药亮相进博,专家共话偏头痛临床新利器
偏头痛是位列第二的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影响着全球超10亿人,疾病负担沉重。然而,我国既往数据显示偏头痛的诊疗现状不容乐观,仍然存在着诊断率低、预防性治疗不足等问题[1-2]。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之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前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高庆春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李艺教授,广州和睦家医院药剂科主任李晋齐聚一堂,共话我国偏头痛疾病诊疗现状与未来,分享瑞玛奈珠单抗在中国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以及在粤港澳大湾区应用的经验。本文现梳理相关亮点精粹以飨读者!
图 三位专家共话中国偏头痛治疗进展与未来
高庆春教授介绍,偏头痛典型表现为单侧搏动性头痛,但也有双侧或全头部疼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急性发作前存在先兆症状,其中视觉先兆是最常见的先兆类型[1]。对于女性而言,在发病高峰年龄段,偏头痛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并且存在月经性偏头痛这一特殊类型,在月经前后、疲劳、饱餐或饥饿等影响因素下容易诱发。目前偏头痛是15~49岁女性首要致残原因,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2]。
图 高庆春教授发言
就诊疗现状而言,我国仍然存在着患者就诊率低、医师正确诊断率低的问题。从治疗角度,我国主要存在既往药物疗效不佳、缺乏合适的治疗方式等问题。究其原因,高庆春教授认为“对偏头痛病理生理的认识不足、缺乏规范的诊疗流程及有效的治疗手段等都是导致偏头痛诊断率低的原因。”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有直接靶向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药物。李艺教授表示,“创新药物研发给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武器,瑞玛奈珠单抗给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但许多患者存在‘偏头痛不需要药物治疗’的认知误区,因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提高患者对偏头痛的正确认知。”
图 李艺教授发言
高庆春教授进一步强调,预防性治疗旨在降低偏头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改善偏头痛相关性失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频繁或慢性头痛引发的相关心理疾患,同时提高对急性期治疗的应答率并减少对急性期治疗的依赖,避免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的发生[1],因此要根据患者头痛发作天数和失能程度及时识别预防性药物治疗指征,及时启动预防性治疗。在根据病人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的同时要兼顾循证医学证据、药物的疗效与耐受性、药物使用的便利性等情况,从而做到有效管理。目前临床应用的偏头痛预防性治疗药物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有一定局限,患者依从性有待提高,因此亟需更加有效、耐受性更好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成为偏头痛领域的研究热点。
据介绍,CGRP是由37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多肽性血管活性物质,具有舒张血管,调节免疫和神经源性炎症,以及调控伤害性信息传入的功能,可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介导三叉神经血管系统(TGVS)信号转导,导致硬脑膜内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神经源性炎症,促使血管舒张,激活硬脑膜和颅内血管的三叉神经痛感神经元,从而引发偏头痛[3]。
李晋教授从药理学或药代动力学角度分析了靶向CGRP的单克隆抗体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优势。CGRP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选择性阻断CGRP或其受体而抑制该通路的生物学活性以发挥治疗作用,具有半衰期长的优势,可以减少用药频率。其中瑞玛奈珠单抗是目前唯一同时拥有季度剂量(675mg)和月度剂量(225mg)灵活给药方案的CGRP单克隆抗体,为患者提供了差异化治疗选择,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不仅如此,瑞玛奈珠单抗作为一种创新药,可阻断两种CGRP亚型(α-CGRP和β-CGRP)与受体结合,在药物结构上具有两大独特优势:在Fab重链的可变区域存在突变(A99L和R100A),可增加与CGRP配体结合时的亲和力;同时在恒定区域则引入两个位点突变(A330S和P331S),减少了与IgG的Fc段受体的结合,可在长半衰期和降低免疫原性中发挥作用,在增强药物疗效的同时也减少了药物安全性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药物依从性[4-5]。
图 瑞玛奈珠单抗的结构特点[4-5]
就疗效和安全性而言,高庆春教授分享道,瑞玛奈珠单抗不管是对发作性偏头痛还是慢性偏头痛都有显著疗效。其在中国的III期临床研究显示,在12周治疗期内,与安慰剂相比,瑞玛奈珠单抗治疗组的每月偏头痛天数(MMD)减少约3.5天(30%),且在治疗开始后4周内偏头痛天数减少50%的患者比例较安慰剂组高出约6倍;并且中国人群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特征与全球研究一致,未出现新的安全问题[6]。
此外,鉴于偏头痛常与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存在共病关系,并且还可增加罹患认知功能障碍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对于共病患者而言,药物相互作用的考量尤为重要。对此,李晋教授表示,瑞玛奈珠单抗不被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因此不太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酶的底物、诱导剂或抑制剂药物产生相互作用,这为换药或联合治疗的患者提供便利性。
目前瑞玛奈珠单抗已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大湾区,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期待瑞玛奈珠单抗在真实世界研究中积累的循证证据,为创新药物准入提供更多依据;呼吁政府、医院、医生和产业各界通力合作,提升创新药物可及性,为全国广大偏头痛患者带来福音。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前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
兼任广州市卒中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广州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神经内科委员会第二届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肌肉和电生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抗衰老及脑变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第一届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针对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关键环节,集中临床科研研究,发现了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调控的关键环节,和脑血管僵硬度(脑动脉硬化)独特的测定技术。并以此为基础,研制了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和脑血管僵硬度测定专业设备,用于临床病人诊治(分别获国家发明专利),针对性的改善诊治效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文章130多篇,编写专著5部,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全科住培基地主任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吞咽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与脊髓损害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急危重症学组成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医师分会脑血管病急危重症专业组成员
主编专业论著一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 30 余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 级基金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科技创新 2030 计划“脑 科学与类脑研究”重点专项分课题一项
擅长脑血管病急危重症的诊治,肿瘤相关神经损伤的诊治
李晋
药理学博士 副主任药师
广州和睦家医院药剂科主任 专科临床药师20余年,曾获全国“最佳临床药师带教”,2024年获广东省“最美药师” 参与“港澳药械通”法规制定,主导医院12种新药落地,造福超1300例次患者 获美国药学协会(AphA)药物治疗管理(MTM)认证,并获中文带教资格 擅长心脑血管、抗菌及母婴用药,出药学门诊,2022和睦家互联网医院最受欢迎医生奖(药学) 发布科普文章、参与科普视频多篇,浏览超50万人次 参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1.0-2.0+)研发推广,已在近400余家三级医院应用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SCI 6篇;专著主编1部,副主编2部,参编16部;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 主持广州市重大科技计划子课题1项,省级科研基金2项,负责省级横向课题5项(1200余万),参与国家、省级项目12项,发表软件著作权6项,作为机构PI参加“药械通”真研1项,另参与4项。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非公医疗机构学组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第二届药物治疗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理学会第二届药品再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理学会第三届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和第四届药物警戒专家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药学会第九届药学会老年药学专委会常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