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房室阻滞?高度房室阻滞?
学术
健康
2024-10-25 06:20
山东
P波规律出现,在I、II、III、aVF及胸导联直立向上,avR倒置,PP间距在1s-1.3s,所以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R1、R3、R5是文氏周期起点,PP间距稳定、PR间期逐渐延长,R2、R4、R10后有P漏传(蓝色标记),考虑是文氏周期结束点,所以考虑二度I型房室阻滞。R3、R4、R7联律间期分别为1.9s、1.94s,畸形,PR间期<R1的PR间期,为房室阻滞诱发的高位室性逸搏。蓝色标记为漏传窦P,虽然连续4或2个P波未下传心室,但是R3、R4、R7畸形且PR间期太短,这种过短的PR间期并不能排除P5、P7、P11具备下传的能力,不能说明蓝色标记的P波都因阻滞而下传失败,所以不能否认二度房室阻滞的可能,也不能确诊高度房室阻滞,而只能提示有高度阻滞存在的可能性。R1-R3房室表现为2:1下传,考虑2:1房室阻滞。蓝色标记为漏传窦P。房室表现为2:1下传,考虑2:1房室阻滞。蓝色标记为漏传窦P。![]()
图5的R2、R3,图6的R3、R4,图7的R3、R4、R8、R9、R11为窦性下传。其余QRS为房室阻滞诱发的高位室性逸搏及心律。R3、R5联律间期分别为2.8s、3.2s,畸形,前有2-3窦P未下传,为高度房室阻滞诱发的室性逸搏。
部分室上性激动因阻滞而发生QRS波群群漏搏者,称为二度房室阻滞。在一次记录的心电图上,漏搏的QRS数目不超过室上性心搏的一半,属于不完全性房室阻滞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根据QRS漏搏之前有无PR间期递增现象,又分为I、II型。一般来说, II型比I型重。在不同的房室传导比例中,QRS漏搏次数越多,阻滞程度越重。 (2)房室传导的文氏现象及周期: PR间期进行性延长(但PR间期的增量逐渐减少),直至出现一次心室漏搏,其后PR间期又恢复为最短,再逐渐延长,直至再次出现心室漏搏。此现象周而复始形成文氏周期。 (4)心室漏搏所致的最长RR间期,短于任何两个最短的RR间期之和。 2:1房室阻滞是指每两次室上性激动下传心室一次,受阻于房室交界区一次。心室率恰好是心房率的一半。2:1房室传导有干扰与阻滞之分。 心房率小于150bpm的窦性心律、房性心律、加速的房性心律等发生的2:1传导是阻滞引起的。应称为"2:1房室阻滞”。 心房率在150bpm以上的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发的2:1房室传导,应视为2:1房室干扰,是生理现象。因为,心率超过150bpm以上时,心动周期短于房室传导系统有效不应期,将出现2:1房室干扰。 2:1房室阻滞并不少见,要区分属于二度1型还是二度II型房室阻滞有一定困难。活动可以改变房室传导比例, Holter监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如有连续两个以上的P波下传心室, PR间期逐渐延长者为1型。 PR间期固定不变,或者发展成为高度以上房室阻滞,为II型。希氏束电图显示2:1房室阻滞的阻滞水平可以在房室结、希氏束及束支水平。 2:1房室阻滞下传的PR间期可以正常或延长。下传的QRS波群可以正常,也可伴左束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提示阻滞水平较低,多为双束支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