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 ▎昆山市江浦圩:让城市“绿色资产”成为市民“生态福利”

文摘   2024-11-25 19:58   北京  

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点击订阅


编者按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与财政部联合公布了2023年度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全国60座城市分获A、B、C三级评价。为此,住房城乡建筑部建筑杂志社精心策划专栏,深入探访海绵城市建设之路,细致剖析各个城市背后的奋斗历程与成就亮点,旨在通过生动案例,为更多城市提供宝贵经验与启示,携手共促海绵城市建设跃上新高度。


江浦圩位于昆山市西部新城区,是昆山落实圩区循环和全过程径流控制等海绵城市理念的代表性圩区,也是“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洪涝智慧联排联调示范片区。通过统筹谋划,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和庙泾河生态廊道作为公共海绵空间的多重功能,不仅系统构建了圩区尺度雨洪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圩区防洪排涝安全等级,还有机整合了沿线文化和景观资源,全面提升周边区域宜居环境品质。

图1 项目区位图

一、项目概况

昆山市位于太湖流域东侧,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结合自身圩区排水特征,昆山市提出了以圩区循环和全过程径流控制为核心,统筹四水功能的水系统综合策略。圩区循环策略是以圩区为单元,在源头削减和过程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动力将圩内水体进行提升循环,利用公共海绵设施对河道水体进行净化,实现圩区水质整体改善的目标策略。

江浦圩位于昆山西部城区,总面积约837公顷,是昆山海绵城市建设圩区循环策略的代表性圩区。庙泾河是江浦圩北侧边界线,也是市域“七横四纵”市域生态空间格局中由三条水系组成的独特生态廊道,曾为昆山的饮用水源通道,总长约8公里,总面积(含水域)约100公顷。森林公园是昆山市城市尺度的公共绿地空间和生态节点,是江浦圩落实圩区循环策略的核心项目,面积约200公顷。

图2 庙泾河和森林公园在市域生态空间格局中的作用

二、项目措施

1. 坚持整体打造,系统构建圩区尺度雨洪管理体系

江浦圩水面率约9.5%,其中森林公园对圩区水面率的贡献指标约7个百分点。为系统提升区域防洪排涝安全水平,通过增强公园水体与圩内河道的连通性,发挥森林公园雨洪调蓄功能,针对不同降雨工况,设计三种运行模式。

模式一:圩内河道不预降,在河道水位增高至1.3米(黄海高程,后同),接近排涝泵站规划开启水位1.367米时,开启公园闸门,圩内雨水由园内湖泊滞纳,当园内水位升至公园滞洪高水位1.3米时关闭闸门,可为圩区增加滞洪空间约6万立方米。

模式二:当圩内河道开始预排,森林公园打开闸门使园内水系跟随圩内河道水位预降40厘米,随后关闭闸门,当圩内河道水位上升至1.3米时开启公园闸门,园内水位达到1.3米时关闭闸门,可为圩区增加滞洪空间约12万立方米。

模式三:圩内河道开始预排,森林公园打开闸门,随圩内河道水位预降40厘米后关闭闸门,圩内河道水位上升至1.7米接近圩区最高危险水位1.767米时,开启公园闸门,公园内湖泊参与圩区滞蓄,园内水位由0.9米升至1.3米时关闭闸门,可为圩区增加滞洪空间约12万立方米。

图3 公园雨洪调蓄运行模式示意图

同时,在片区原水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水系沟通与闸站建设,将庙泾河与圩内水系有机联通,打造成连接“三湖两园”区域蓝绿网络体系的综合生态脊柱,自西向东依次串联阳澄湖、傀儡湖、大渔湖周边景观和森林公园、亭林园等多个公共开放空间,不仅增加圩区的水面面积,还将庙泾河纳入圩区内部的滞蓄空间,可为圩区提供超过1万立方米的调蓄容积,极大提升整个圩区的防洪排涝安全等级,更减轻了张家港等外河的行洪压力,意义重大。

2. 坚持生态为本,全面提升周边区域宜居环境品质

随着西部城区的快速建设与发展,周边老百姓对高品质生态空间的需求也愈发强烈。森林公园和庙泾河生态廊道建设秉持可持续的、社区型的、延续文化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与生态和谐共存、与社区邻里互动成长、与文化相依弘扬的发展愿景。

图4 森林公园循环处理型湿地

一是综合园内景观设计及各湖泊水体现状水深布局湿地,结合湖体水量及水质要求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在森林公园内建设16处、总面积18.2公顷的兼具景观和处理功能的复合型湿地。根据湿地的布局与水系分布,合理确定园区内水系与湿地的循环流向及流量。通过沟通森林公园内外水体,增加水体流动性,利用植物、生物净化功能,在净化公园自身水体的同时,也净化整个圩区水体,充分发挥森林公园海绵体“绿肺”功能。

图5 森林公园园内湖泊

二是策略性的修复森林公园内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通过在特定区域放置倒木、停止人工维护、增加步行难度等措施,恢复生态多样性、修复生态系统,发挥森林公园作为重要生态节点在昆山城市级生态网络上的作用。

三是通过恢复林地、改造河岸、提升生物多样性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庙泾河水廊两岸的生态环境质量,把庙泾河区域从一个孤立隐蔽的自然宝藏,转变为打通周边生态区的城市慢生活廊道,重建水岸与人的联系,精心设立文明驿站、有声书屋、运动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打造露天森林剧场、生态林地探索绿道等场所,为廊道沿线约20万人提供集运动休闲、文化娱乐、互动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游憩公共空间,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城市发展更有活力。

图6 贯通生态公园绿道

图7 森林生态修复保育区域

3. 坚持因地制宜,有机融入源头海绵设施

结合森林公园和庙泾河的实际情况,采用具有“海绵”特性的铺装材料,打造了3.5公里慢行步道。同时结合场地地形特点,修建多处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用草皮、卵石铺设的生态边沟等,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建设“水域-水生植物-湿地植物-陆生植物”逐步过渡的生态岸线,最大限度保留堤岸生态属性,庙泾河生态岸线比例超过90%。

图8 生态湿塘

图9 下沉湿地花园

图10 植被缓冲带

三、建设成效

庙泾河生态廊道和森林公园建设,是落实圩区循环策略的代表性项目,将片区景观、绿色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水务管理统筹考虑,提供了在水体循环与水质改善、城市生态网络建设、排洪滞蓄三个层面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综合发挥了城市湿地保护与恢复、生态旅游与度假、生态科研与科普体验等特色功能。

项目在规划建设中也注重挖掘沿线文化和景观资源,整合区域性慢行与交通路网系统,构建了安全、优美、宜人的慢行公共空间,让生态廊道与周边郊野公园、古镇和特色田园交相辉映。在促进沿线各类景观一体化的同时,不仅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宜居幸福感,还带动和支持了城市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双赢。2021年森林公园全年入园游览人数超过250万人。

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结果,森林公园项目产生了降低洪涝损失,改善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和公共健康质量,提高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和商业增加收入等9大类经济效益,提供了基于自然的城市洪水综合管理优秀解决方案,对于整体区域的总经济效益与成本比(BCR)高达49.63。

依据《昆山市地块类海绵项目建设绩效评估标准(试行)》,对庙泾河开展了绩效评估,评估等级为一级。

图11森林公园鸟瞰实景图

图12庙泾河中央水廊实景图

四、经验总结

庙泾河生态廊道与森林公园组成了超过4000亩的海绵区域,周边水环境质量也长期保持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辐射周边超过20万居民。通过合理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实施植被恢复、河流治理、滨水绿地营造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让城市的“绿色资产”成为市民的“生态福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蓝绿统筹融合打造宜居海绵新城的昆山路径。


编 辑:程小红



建筑杂志社
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是住建系统重要舆论阵地。 ■《城乡建设》杂志(半月刊,1956年创刊,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建筑》杂志(半月刊, 1954年创刊,朱德元帅题写刊名) ■《未来城乡研判》(内刊,不定期出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