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的选择上,面对当前的困境与艰难,我更青睐“北大仓”的柔和与亲切;在人生的态度上,面对更多的躺平与摆烂,我更怀念“北大荒”的精神与价值。
最近,冰城哈尔滨彻底火了。
各地文旅不甘被冷落,纷纷跟进和效仿,祭出各类的策划主题宣传和推介自己。来自山东的“小葱花”,更是以棉帽子、军大衣的吸睛装扮,开启了“北大荒”研学之旅,也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
无论是清末民初的“闯关东”,还是解放后知青支援北大荒,山东人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据统计,自清迄民国,“闯关东”的人口总数约3000万左右,其中山东人占到80%,约2500万。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祖籍山东的比例最多,达到60-70%,甚至80%,吉林50%到60%,辽宁最少,但也有40%到50%。
正是由于包括山东人在内的成千上万的拓荒者,数十年来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千古荒原上战天斗地,百折不挠,无私奉献,最终建成了中国目前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让北大荒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如今,一提到“北大仓”,自然让人想起这段横跨半个世纪的曲折历史,想起几代拓荒人在这里锤炼出并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去诠释与践行的北大荒精神,并为之深深感叹。
当然,我们熟知的"北大仓"还有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有着“北方茅台”之称的北大仓酒。这家于1914年成立的酒坊,最早的名称叫“聚源永烧锅”,创始人来自贵州,用的是茅酒的酿造工艺,酒坊历经公私合营、改名等多种变化,最终在1951年成立了地方国营齐齐哈尔制酒厂。
时任铁道兵司令和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在品尝过这里的酒后,对其赞不绝口,并提议更名为"北大仓",以此纪念“北大荒”变身为“北大仓”的历史。
我第一次接触北大仓酒,是在十几年前东营市的一家烧烤店里。当时自驾回老家,路过东营的时候,感觉到又累又饿,有点开不动了,便驱车下了高速,进到东营市区,将车停在了一家经常光顾过的烧烤店门前。
刚进到店里,便闻到浓浓的菜香,因为天气很冷,突然就很想喝口白酒,暖暖身子解解乏。我问服务员有什么酒,服务员推荐了一瓶四两装的北大仓,酒体黄黄的,看着很来感觉,按照我的习惯,凡遇到没见过的酒,总是要仔细了解或品尝一下,增长酒的知识和自己的见识。
也许是饿了,困了,累了,刚入口的那一瞬间,感觉到酒体真香啊,柔和绵甜,余韵悠长。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喜欢上了酱香风格,以后再遇到新酒,都要先分辨是什么香型,对其他香型的酒,兴趣就减少了许多。
第二次见到北大仓酒,是过年外甥来家里串亲戚,给我带来了几瓶北大仓的部优,说不仅酒好喝,性价比也高,我尝过之后确实有这感觉。后来,我也从网上定过几次。
这几年经济环境不是很好,白酒的销售面临一定瓶颈,但幸运的是,却涌现出了不少性价比较高的新酒、好酒,而北大仓无疑是长久以来比较稳定、比较实惠的一款选择。
另外,这几年各地的饮酒口味逐渐偏向酱香风格,尤其山东省,近几年从偏爱浓香突然转向酱香,酒局上,没有一款入口舒适、品相俱佳的酱香白酒待客,是一件撑不起面子的事情。
但需要说明的是,三少爷并非在此给北大仓做广告,而是这几天哈尔滨文旅的爆火,以及由此带出的人们对那段奋斗历程的回顾,着实引起了三少爷的共鸣与神触……
在酒的选择上,面对当前的困境与艰难,我更青睐“北大仓”的柔和与亲切;在人生的态度上,面对更多的躺平与摆烂,我更怀念“北大荒”的精神与价值,无论从政的还是经商的,无论尽职的还是自力的,都应该从历史的提醒中汲取一份力量,奠定一种态度。
趣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