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而那神奇瑰丽的丹霞地貌、清秀旖旎的田园风光、源远流长的千年文脉,更让其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美称。
时间长河奔涌向前,齐云山经历了隐居飘渺、洞天福地的隐居时期,朝圣者众、人流熙攘的鼎沸时期,如今,在各路“神仙打架”各显神通的文旅时代,齐云山破茧重生、一路“狂飙”,频频出圈,解锁流量密码,“卷”出新赛道,走入了安逸松弛、独树一帜的逍遥时期。
往事越千年,生活日新月异,名山流过时光,齐云山也有了积淀与传承、创新与火热的潮流新气象。
由中新社安徽分社、休宁县委宣传部指导,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安徽分公司策划的“新齐云山传”系列,将从还原历史现场、解读地域文化、聚焦动态变化等多个方面阐述齐云山的魅力。
在文旅火热的当下,有一个人被称为“游圣”,他的旅行志趣总是被诸多游客提及。
他就是明代旅行家、科学家、文学家徐霞客。
在徐霞客奔走华夏的岁月里,他曾三年内两次登临齐云山,第一次是明万历丙辰(1616年),从正月二十六日一直到二月初一,前后七天,并撰有《游白岳山日记》一文。
足迹遍天下的徐霞客一生中重游的山只有四座,齐云便占据其中一席,可见他对齐云山的钟爱。
据《齐云山志》记载,明朝鼎盛时期,山中仿湖北武当山建有宫、观、殿、院、馆、楼、阁、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筑108处,各路云游道长纷至沓来,择洞而居。
跨越时光,志在烟霞、客游天下的徐霞客也被网友誉为“中国最早的旅行博主”“中国第一代驴友”“明朝最浪漫的人”……走读大好河山,在快意人生的徐霞客记载里,为我们留下了历史上齐云山的美景。
徐霞客水墨图
从书本中游 往日风雪画中白岳
公元1607年的春天,徐霞客告别家乡,拉开万里遐征的序幕。此后30余年里,他踏遍21个省、100多座城市,翻过1200余座名山,探访过500多个岩洞……壮阔的旅程不断延展。
第一次到齐云山的时候是明万历丙辰年。时年31岁的徐霞客,正月二十六日至二月初二,对齐云山作了一次七日游,而且是雪中的浪漫游。
彼时,徐霞客游罢雁荡,来到白岳(今齐云山)、黄山。其时正值冬季,他和友伴到达安徽休宁的白岳山山麓时,朔风怒号,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无奈,只得在黑暗中冒雪蹑冰上山,宿于榔梅庵。
第二天,起床后,发现满山冰花玉树,甚为壮观,徐霞客决定以住宿地为中心,早出晚归,对周边的景点和地质情况开展考察,但是大雪也给他带来意外的收获,天赐的冰、雪、雾、霰(雾凇,又名树挂)等多种难得凑集在一起的气象景观,使徐霞客大开眼界。
第三天,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四日,雪后放晴,晴天一色。早餐后忽又下起大雪,雪积了一尺多厚,不能出游,只得在山房听道士讲景;五日,雪更大,咫尺难辨,干脆到小壶天喝酒。
赴山观景,漫天的大雪成为游玩的主旋律,但徐霞客满是豁达,小雪记录雪景,大雪则听景,或围炉煮酒,别有一番风味,充满着情满于山的天真情致。
无论是乘兴登高的户外还是意兴阑珊的室内,徐霞客总会记录旅程的感悟,总有不同的趣味。
当我们翻动书页,那些“诗和远方”与今时今日,仿若时空折叠,映出一句话——我,徐霞客,到此一游,为我们打开不一样的齐云往事。
从现场中游 攀山而行无双景致
徐霞客第二次是戊午(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这次游历体现在《游黄山日记》后记中。
这一次,徐霞客从哪条路登山,我们不得而知,只知他再次从榔梅庵出发,经过桃缘桥,沿着陡峭的山路前行,
三年两次登临齐云山的“游圣”,在《游白岳山日记》中写出了他被齐云山奇绝的自然景观所征服的过程。
今日,当我们重走徐霞客登山的路,要从登封桥开启。穿过一条古朴的巷弄,古道在树林深处往山顶攀爬。层叠向上的石阶,是一排排格线,在绿稿纸上酝酿灵动的诗句,洋洋洒洒出“九里十三亭”的“传世名篇”。
若是和徐霞客一样的冬季,伴着风雪,齐云山便变成了“白岳”。整个山林被白雪覆盖,银装素裹,宛如仙境。雪后的齐云山,红墙白雪相映成趣,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屋檐晶莹温暖,为肃穆的冬山增添了一丝温暖。
但若是春天,森林茂密,满眼都是清幽绿意,阳光侧着身子,用力在树叶间挤进来。石头上爬满了江南星蕨,深厚的绿色往人眼里扑。
山鸟的啼叫不绝于耳,十分动听。古道沿途迟开的杜鹃花,红的、蓝的和紫的,开得不慌不忙,忘了季节,独享慢好岁月。
循着徐霞客的足迹,九里十三亭,长亭连短亭,抵近山顶。宏大的古徽派城楼,凸出的飞檐翘角犹如竖立的剑戟,直指天空,扼守两山之间的关隘,陡然增添了齐云山神秘气息。
有人说,每次来齐云山登山,徜徉云海,透过历史的烟云,似乎都依稀可见这位先哲的身影。正如今天再登齐云山,回味徐霞客的记述,颇有“明月也曾照古人”之感。
齐云山云海。
从文化中游 逍遥自在正是齐云
在应举成风的时代,旅行成了徐霞客的人生关键词,山川艰险难以阻隔。以行万里路名垂青史,后人称赞,徐霞客同样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另一种解法。
出身书香门第的徐霞客年少时也有很大的压力。到明朝中期,徐家已是江阴的名门望族,其父徐有勉不屑于世俗功业,终日纵情于山水间。但在当时家族与世人的眼光中,科举才是正途。
15岁时,心在山水的徐霞客在长辈们的催促下,不得不参加了一轮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
落榜给了徐霞客反思的机会。他很快从迷茫中走出,抛开世俗观念,生出了历九川、踏五岳的心愿,发出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感慨,也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人有了不一样的可能。
迈上曾经诸多隐士的齐云山,徐霞客停留七天,复登两次,充满着无尽的向往。于此,我们不禁想问,对于一生“出走”的徐霞客而言,是怎么样的自由吸引了他?
或许是,齐云山的众多宝藏景点。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天街、太虚宫、香炉峰……待你一一打卡,领略仙山道场的独特魅力。
或许是,行走洞天福地内,处处有收获的文化体验。探寻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栖霞真人的修行之所;瞰真仙洞府,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洞中有洞,洞洞神奇。
又或是,隐逸之士的安居生活,让人流连忘返。写不了徐霞客一样的游记,但我们可以逛一逛山上的街市,云雾缥缈间,神秘的月华天街恰似一轮弯月半悬在峭壁之上,在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和道馆前拍拍照,感受随风飘荡的道意与无忧。
但更重要是对景色的探索与向往,在曲径中探幽的勇敢和坚定。不仅是在齐云山,纵使旅途多次涉险,徐霞客的意志也从未动摇。有人劝他“不如归去”,他回答:“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正是如此的探索,《徐霞客游记》最终成书,成为中国古代地理游记的经典之作,徐霞客以游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题,描绘了许多令人向往的山川河流,也为我们展现了齐云山的逍遥模样。
今天,当游客游览齐云山时,我们亦可以推出一条“徐霞客足迹”线路,在《游白岳山日记》中挑选观光打卡点,把人文故事和自然风光串联起来,想必能为休宁游,齐云游增添更多底蕴。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中国旅美地理学家谢觉民曾说:“读徐霞客的游记,最好是旅行时随身携带。”
齐云山雪中美景我们还可以继续品赏,然而徐霞客这样伟大的旅行家再难寻觅。徐霞客将他的七日雪中游写成《游白岳山日记》并被后人收入《徐霞客游记》,让我们窥见“高质量旅游博主”的模样。
1636年,51岁的徐霞客面对“时间焦虑”,准备跨越大半个中国远游云南,开启了人生最后一次旅行。今天,我们也可以随时出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若途径齐云山,将有更多来自于眼前的愉悦与丰盛,还有内心的感受与满足。
出品人:张晨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