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黄山拍黄马】“镜”界面面观
文摘
旅游
2024-11-06 16:13
中国
编者按:
山湖珠联,共语天下太平。
伴随池黄高铁的开通运营,立足“大黄山”地理中心,坐落在黄山风景区脚下的黄山区(古称“太平”)迎来焕新蝶变。《筑梦山湖 读懂太平》将带您走进这里,体验“一湖四门”的山水创意,感受精致小城的独特魅力,品读多样文化的碰撞交融,收获秀美乡村与现代时尚的无限惊喜。
一场马拉松,人生万花筒。令人难忘的,不仅仅有举办者、参与者、运动员、市民游客等,还有重要的“记录者”。他们或“文以载道”,抑或“镜”界面面观。“镜”收眼底,凝视满城山水的那一刻,昨日仿佛重现,激起万千思绪;“镜”显美好,将那些或心动、或感怀、或雀跃、或不舍的时刻定格,筑起“黄马”与世界沟通情感的通道;“镜”观其变,记录黄山的最美记忆、太平小城的蝶变逆袭,一份留存给自己,一份分享给世界,诠释“黄马”时光留存的意义。作为一种“信手拈来”的艺术,当我们凝视它时,能看到什么?不妨趁此机会,我们走进“黄马”的光影世界,聊一聊那些“最浪漫的事”。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摄影教程和技术手段,有人说“如今摄影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与其在技术面前乱了阵脚,不如追寻自己的内心。东北人赵天虹一直坚持遵从本心进行拍摄。他已在黄山区生活有一定年头,目前是一名自媒体视频创作者,网名为“小午未”,在当地拥有大量粉丝。“黄山马拉松沿途的风景很美,但是我相信有温度的人更具温情,我不需要用过多运镜,只要到达现场,如实记录,就足够感动。”赵天虹深度参与了2023年“黄马”志愿者系列短片的策划、拍摄和创作。摄影是个性化的创造,更是观察芸芸众生的角度。一个人的人生阅历、思维方式等不同,角度自然也不同。信手随拍是生活的艺术,精雕细琢是影像的艺术,并无定法。见过凌晨两点的太平,走过没有车流人流的马路,不知何时破晓,未觉秋夜已深……从“黑”到“黑”的志愿者短片拍摄、剪辑直至成稿,看似一气呵成,实则“情感翻涌”,这一切都成了赵天虹看见“黄马”、融入“黄马”的切入通道。“我离黄山马拉松那么远,是因为我的眼里被志愿者填满,而又那么近,因为黄山马拉松悄然已走进我的心里……”赵天虹对今年的“黄马”更加充满期待。正如他最终制作成稿的志愿者短片《看见光 成为光》(可点击观看)中描述的那样,“你看见的是我,是我们,在温暖的山城,微光汇聚、终成星河……一次从晨曦的开始,一场奔跑与护航的约定……”赵天虹从“黄马”摄影中看见了众生,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微光如炬……只要秉持“心中道”,去放大对美的感知、去描摹赤诚热烈的生命,用摄影记录人生、观照自我,便也无愧于“黄马”摄影本身的意义。今天的我们,打开朋友圈,满屏满眼的多彩生活、精彩时刻,说明人们热衷于用镜头留存美好与感动。烟雨平湖、奇峰秀水、云海怪石……在“黄马”中,这些“城市的文化名片”无一不浓缩成“镜头下的风景”。摄影以其直观而通俗的视觉语言,将城市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定格并传于千万里之外。崔前卫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来自铜陵,为了家庭来到黄山区融媒体中心工作,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他,近些年借助此前工作与专业优势,几乎走遍了全国大多数知名景点,“大好河山”烂熟于心。“虽然见的好山好水的样本已经足够多,但2023黄山马拉松的预热视频拍摄,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深感责任重大,毕竟这是黄山区在新时代文旅舞台上第一次亮相。”拍摄经验较少的崔前卫,与年轻的小伙伴们一直在黄山美景给世界的传统印象中寻求突破,努力采用年轻化的镜头语言将新黄山呈现给全国各地的跑者们。“黄山马拉松沿途的风景是可以带动灵感和创意的,后来成片里的有些内容其实本来不在脚本设计当中的。”崔前卫谈及于此,本就磁性的嗓音微微调高了调门,甚至有些破音,“记得那天,光线从路边的各色林子穿出来,洒在路上,太治愈了,可遇不可求,于是我们一拍即合,立即调整拍摄计划,记录下了这独有的美好。”
这几年,崔前卫一直通过自己的镜头不断挖掘“习以为常”下黄山区风景的“豁然开朗”,正如他所说,“我的家乡铜陵离黄山如此近,但我这么多年竟然都没有发现如此不一样的美,而且这种美还会常看常新……”因而,“黄马”得以被世界看见,吸引众多马拉松爱好者前来。但这种“被看见”的媒介便是摄影,它让“黄马”成为全国马拉松版图中的一个全新坐标。
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用镜头捕捉当下的瞬间,记录这些“限量版”的时刻,和镜头背后“限量版”的自己与相遇的人们,留待来日再乘“时光机”重温这份美好,让所有发着光的时刻跃然于照片、镌刻于心间。《拍照的人》一书中写道:“是那些瞬间扑向我们,不是我们去创造瞬间。”摄影大师布列松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相机如同一台小小的时光机,带领我们“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那么,如果有时间,不妨来“黄马”走走,穿过镜头,在现场读一读这封“黄马”写给时光的“情书”。
出 品 人:张晨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