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少年成名,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名篇,再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才知琵琶声色忧”的叙事长诗……
3000首的传世之作,名篇众多,白居易在唐诗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可谓惊艳。
作为唐代最高产的诗人,白居易逝世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下吊唁之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皇帝亲作挽诗,不仅彰显了惋惜爱才之心,更将他的文学成就推崇到了极高的地位。
纵观白居易颠沛浮沉的一生,他的勤奋与才华,让他在唐代诗坛崭露头角,成就“诗魔”与“诗王”。不过,这份荣誉背后,是他无数日夜的刻苦攻读,更是年少时的孜孜不倦。
在宿州寓居22年,当地的山水风物、人情过往对他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白居易
少年成名青年成事 符离集上有故居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全国仅录取17名进士,这其中就有白居易。多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白居易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在慈恩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回望白居易的一生,曲折跌宕,声名赫奕,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记。
但在他的成长履历上,无论如何不能漏掉宿州,这个被他称之为“故居”、“故园”的地方。
碧水穿城宿州新汴河景区
在今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集镇东菜园庄,这个唐代叫毓村的地方,有处东林草堂,白居易正是从此地走向长安,一举成名,从而誉满天下。
白居易祖籍河南,唐建中三年(782年),为了躲避战火,父亲把11岁的白居易和母亲送到了相对安宁的宿州符离。
生于官宦之家的白居易,自幼便承受家族的厚望。彼时,白居易在宿州符离度过了“昼课赋,夜课书,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苦读生涯,为他的文学才气与学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白居易3岁识字、5岁学写诗,10多岁时已是文采斐然。传闻,16岁时,父亲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见世面。在拜访名士顾况时,顾况闻得他名为“居易”,便打趣他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当看到白居易的诗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顾况不禁大为赞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自此之后,顾况逢人就夸白居易的诗才了得,一时间,白居易名动京城。
年少成名,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所描述的场景白居易的宿州故园。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送别友人依依不舍之上更是对于生命的颂歌。
越过时光的洪流,在古符离东二里处的濉水南畔,有一处高台宅基地被当地百姓称作为“白堆”,这就是白居易的故居——东林草堂的遗址。
如今,“东林草堂”已按照原貌重建完成,为来往游客提供一方瞻仰和凭吊大诗人的空间。
眼下,秋风渐长,漫步在符离集的东林草堂前,不由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那首《别元九后咏所怀》: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居住在宿州,在白居易看来,秋天风景是宜人的,生活节奏是松弛的。
宿州风光
一生至爱初恋往事 汴泗水流念湘灵
成名之后,时隔3年,白居易怀着些许思念离开长安,回到寓居之地宿州符离。于他而言,故园还有一位“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的农家女孩让他牵挂。
这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叫湘灵,白居易刚到宿州符离时,与其初相识。而后,两人就成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玩伴,一个写曲一个唱和,一个写诗一个诵读。
白居易曾在《采莲曲》中描述了自己与湘灵在符离濉河约会时羞涩而甜蜜的一幕:菱叶萦波荷毡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然而,美好的故事总是充满曲折与阻隔。白居易的母亲认为二人门不当户不对,坚决反对。此后,白居易与父母就婚事问题互不妥协。
唐贞元十年(794年),白居易父亲卒于襄阳任所官舍。白居易赴襄阳为父亲治丧结束后返回,在符离毓村东林草堂为父守孝四年。
在这段时光里,他时常与符离五子(刘翕习、张仲素、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探讨学问,空隙之间与湘灵互诉衷肠。
6年后,慈恩塔前及第的白居易,于当年9月回到符离家中。他在自己高中皇榜、母亲高兴之余,正式向母亲提出娶湘灵为妻的要求。不想母亲再次拒绝,此后更是已在蹉跎。
离别的前一夜,湘灵连夜为白居易赶制了一双“锦表绣为里”的绣花鞋。白居易在万分痛苦中写下了《潜别离》:“河水虽浊自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公元804年,白居易33岁,再次回到宿州家乡符离,此时湘灵29岁。临来宿州时,白居易再次哀求母亲答应他和湘灵的婚事。母亲仍然拒绝了。
这次,白居易为湘灵写下了《生离别》: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白发。”
忧愁寸断,从11岁到33岁,白居易在故园与宿州女孩爱的热烈坚贞。
虽终未能成为眷属,但也为宿州符离的土地上留下了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年少初恋,一生至爱。
故土难忘浪漫诗事 宿州风物养才气
人生际遇的复杂决定了白居易诗歌创作题材的丰富多样,按他自己的划分,有讽喻、闲适、感伤、杂律等类。
东林草堂的苦读积累学问,宿州大地的风物养成学识,与湘灵的思念深情更滋生了感伤诗句,一生环顾,符离集的出发与积淀都为“诗魔”白居易的诞生写下了基础的一笔。
诗意纵横,不仅是白居易的热忱与浪漫,也是成长之地的幽静与雅处。
地广人稀的宿州大地,“地僻门深”的失意处境,一起构成令常人难以舒展的晚秋之凄凉, 但白居易依然“披衣闲坐养幽情”。30岁时,居住在符离的白居易写下《晚秋闲居》,凸显了其在宿州形成的这种追求与趣味,延展了其一生。
在宿州寓居,白居易与当地的百姓邻里交友成谊,写下“张贾兄弟同里巷,乘闲数数来相访。雨天连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桥上。”雨天同宿、月夜同游足见情感的真挚。
于春天的落樱下饮酒赏花,是季节美好的馈赠。在宿州符离,年仅三十的新科进士白居易饮酒作乐,诗性大发。“酒盏酌来须满满, 花枝看即落纷纷。莫言三十是年少, 百岁三分已一分。”《花下自劝酒》跃然纸上,何等的意境和畅快。
踏上宿州古汴隋堤,白居易通过隋堤柳的描绘,反映了隋朝大运河的繁荣景象以及隋朝末年的社会动荡。“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在《长相思·汴水流》的诗句中,白居易抒发了浓浓的思念之情。运河长长,流到宿州,故园有着心爱的女子。词末的“月明人倚楼”以一幅动人的画面收束全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月光下倚楼眺望远方,便是思念的注脚。
40岁时,白居易再次为湘灵写了一首情诗《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此时,对于故园的湘灵,乡远去不得,爱难思更甚。
公元824年,白居易53岁,他卸任杭州刺史沿汴河乘船回京途中,特意在宿州埇桥码头下船,绕道去符离探望湘灵。
可是,彼时湘灵已经离开了符离,白居易再也见不到三十多年来让其魂牵梦绕的人了。也许,白居易也如《长恨歌》所写,“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宿州新汴河
宿州,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人文荟萃,古韵流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与宿州的“不解之缘”。
对于白居易而言,在故园宿州的时光,快乐成长,安稳充实,有学业,有朋友,更有爱人,但离开故园却是宦游一生,几经流离。
对于宿州来说,难得的是,青年白居易关于宿州的诗歌,几乎有全方位的宿州地域的乡野风景记录,还原了洪水之前的乡土,更让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更添唐诗的全能文脉,浪漫意境。
今天的宿州,不仅有白居易的东林草堂、远近闻名的“乐天醉”美酒,还有宿州古城墙边可以观景小憩的“乐天园”,以及其依石而坐凝视远方的雕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在符离集古镇的土地上,有着“春风吹又生”的往事。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白居易的思念还在东林草堂绵延,不如随着秋风一同感受前去当地如此滋润才气的山水风物。
出品人:张晨翼
监 制:成展鹏 武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