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李商隐已经进入晚年,他来到江东游历。
此时的唐朝已经进入晚期,朝廷昏庸腐败,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徭役压得喘不过气。
时局动荡不安,更重要的是出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牛李党争不断,当时无论朝廷还是民间内忧外患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唐朝衰败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而此时的李商隐仕途坎坷,多年以来一直陷入牛李党的漩涡中,在官场备受排挤,再加上妻子去世,他的内心尤其的压抑痛苦。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里李商隐不由自主的想起曾经隋朝的隋炀帝杨广。
当年的情景和现在几乎如出一辙,所以他写下这首《隋宫》。
他通过当年杨广荒淫无度,误国亡国的事件来讽刺当朝的皇帝,以及统治者,希望能通过杨广来警醒统治者。
隋宫
唐·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
诗词译文
隋炀帝为了南游江都不顾安全戒备,在那九重宫中还有谁理睬那些劝谏的书函。
在春游之时全国人民都在制作绫罗绸缎,一部分成为御马的脚下的泥一半用来做船的风帆。
诗词赏析
李商隐这首诗主要是批判隋炀帝的荒淫无度和昏庸统治,“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这两句直接揭露了隋炀帝的骄纵。
他南游江都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游乐兴致,而且丝毫不加以戒备,对于臣子的劝谏更是置之不理。
“谁省谏书函”这句反应出隋炀帝的刚愎自用,他听不进任何劝告,这种无视国家安危和臣子忠言的行为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最后两句“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则是深刻的展现出隋炀帝的奢侈。
“举国裁宫锦”,整个国家的力量都被用于剪裁宫锦,由此可见耗费的人力和财力。
而那些锦罗绸缎价格都非常昂贵,而这些都是需要从百姓的身上剥削。
然而这些珍贵的宫锦却一半用来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旁以挡泥土,一半用来做船帆,如此铺张浪费,凸显了隋炀帝游乐的奢华程度。
当时的人民百姓穿的是粗布麻衣,吃不饱,穿不暖,而统治者却只为自己的奢侈来折磨百姓。
而唐朝晚期,当时朝廷的统治者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
李商隐写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批判隋炀帝,更有借隋朝晚期统治讽当时晚唐统治的意图。
通过描绘隋朝灭亡的前车之鉴,来警示当朝统治者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当年隋朝是非常辉煌的,隋炀帝起初也是一位好皇帝,为国为民做出许多贡献。
然而好景不长,他便倦怠了,开始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他在大肆的建造宫殿,尤其是洛阳宫,工程尤其的宏达,需要的劳动力更是让人咂舌,当时很多男丁都被抓来当劳工。
据说当时每个月需要的男丁就要两百多万,而且这些人日夜不停,经常有累死的。
洛阳宫里面的建造尤其的富丽堂皇,里面有很多宫殿,无数园林景观。
洛阳宫的西苑更加的奢华,根据历史记载里面有海,还有蓬莱,方丈,瀛洲等。
隋炀帝多次巡游江都,也就是现今的扬州,当时他所乘坐的船规模庞大。
据说他所乘坐的龙舟长二百尺,高四十五尺,一共有四层。
每次巡游随行的不仅有后宫,还有公主,王孙,诸王,道士等。
他们在船上享福享乐,然而船下却是无数的纤夫拼命的拉纤。
他们走到哪里,当地官员都要精心准备,他们不仅要把最好的呈现给隋炀帝。
他们还要借此机会大贪特贪,这样一来加重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
正因为隋炀帝的极度奢靡,导致百姓怨念冲天,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当时以宇文化及为首发起叛乱,他们打进隋宫,将隋炀帝杀死,而隋朝皇室也被屠杀殆尽,惨不忍睹。
晚唐时期的统治几乎和隋朝晚期如出一辙,其实自古以来朝廷灭亡都是如此。
开国皇帝建功立业,创建朝廷,为后代奠定基础。
比如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都是勤劳能干,为国为民的皇帝。
然而从他们之后,每一代皇帝基本上都养尊处优,不了解民间疾苦。
所以他们更专注自己的享受,正因为过着奢侈的生活,导致官宦专权等问题,之后就是朝廷的昏庸腐败。
而民间官僚一阶层一阶层的压迫,使百姓无路可走,最终经济衰退,民不聊生,自然出现动乱和起义,国家灭亡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