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下乡后的独立生活

文摘   生活   2024-10-19 06:17   四川  





青春期独立与依赖是人生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所谓独立,字面意思就告诉我们,独自站起来。独立的目的是自由,就是自己说了算。


还是那些年月的事。17岁多点,被独立后,自由来得太突然了,有些飘飘然承受不了。


文革一来,停课闹革命,动荡了几年又复课,再加上我们读的是实验小学,5年制,到复课时,前后堆积了三年的小学毕业生。哪有那么多的初中装得下,于是就小学附设初中班。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在实验小学附设初中班里混过了三年。知识没学到,人倒是混大了。到1972年毕业,高中又接纳不下,政策的规定17岁以下上高中,17岁以上插队下乡,我属于后者,成功的被独立。


有了这种机会根本就没有犹豫,直接报名下乡,居委会委员感动于我不经动员,就主动报名下乡,推荐我们到他儿子插队的那个生产队去。说好处是离场口不远,人口不多土地宽,人均两亩多,而且每个劳动日还收入三毛多。于是我就顺利地办好了手续,来到了第二故乡。街坊哥儿们已下乡两年,准备冬季招兵报效祖国,我到队上时他早已回家做准备去了,直到他入伍前搬家时才见了一面。本以为可以有个依靠照应,结果还得独自一人去面对。


一排5间牛公馆,靠垭口上风头这间是我的。当年队里只有4头牛,个个都是住单间,后来下风头那间生了个宝宝,母女俩还是住一间。在我没去前这一间是蚕宝宝每年享用的公馆。鸠占鹊巢实在是有点过意不去。


插队之初在队长家搭伙。把粮钱一交除了做工劳累,不用自己操劳伙食,感觉还不错。可是好景不长,女大要嫁人。满20岁的姐姐择个吉日远嫁他乡,家里就只剩下父子两光棍儿。他们两个自己弄吃的都有点难度,我也就只好自立门户,更加的独立了。


泥水匠找个不能用的箩篼,在田里挖点泥,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儿就弄成了一个新灶。再用竹篾编个挡风的墙,牛圈的屋檐下就成了灶房。买好锅碗瓢盆等,真正的考验就开始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就接受母亲的训练,那锅碗瓢盆交响曲还是唱得比较顺溜的。只要有米有菜有柴禾。粮食不愁,政府配点,队上分点,管饱还有盈余;菜有些难度,场上买点,各家自留地里讨点,也还基本可以满足。恼火的是柴禾,巧媳妇难做无柴之炊。柴山早就分给各家各户去了,外来户没有。秸秆、豆秆、灰叶子(甘蔗老叶)可以多分点,但也只有那么多点啊。完全够不到一冬之需。还好楼上满满一楼为牛儿们准备过冬的谷草,虽然这谷草做柴禾不对付,只燃阴阳火,温度也是可以把饭菜搞好的。这里还得感谢全队社员们的宽容,允许我把牛的储备粮食用了,也还要向我的邻居们表示深深的歉意。


用谷草当柴火做饭的滋味没有亲身体验的人绝对体会不到。送进灶口少了,瞬间燃过。多了浓烟呛人又只能得到阴阳火,难度在于量的把握。在被烟呛得泪水长流的时候,心中会不时冒出这独立的滋味儿,怎么会这么难受啊?


时间出真知,渐渐地经验积累也可以找到平衡的量。熟练地把自己喂饱了。


伺候庄稼,自有规律。一天五晌完全不是城市生活的节奏,适应起来困难重重。特别是早晨那一晌,天亮出工要干到八到九点钟才回家。社员们倒是也习惯了,而且家里还有人做吃的。我的肚子可完全接受不了。还好队长心善,总是安排个计件的工让我赶快完工回去弄吃的。慢慢地,我也就适应了。



人总是要适应的,只要能吃苦,不怕困难,我们是都可以成长起来。但是在一天腰酸背痛的劳作之后,躺在床上深夜醒来,总是在暗暗的想,啊,这个独立,还不如当初在家里好啊。


(校对 陆先武)




王明月

1955年出生。1972年初中毕业插队下乡。1977年中考入内江卫校,1980年毕业,后从事精神卫生医疗工作到退休。

公众号其他文章链接:张大春||“超长假期”忧思录





顾问万晓玲  高伟  刘小革     
美编强军  湘君
主编唐明霞
副主编邹贵宝  向辉
编委成员:
李宗明  陆先武  张大春  周晓为  王芳
评论员:
龚革飞  陈岸国  陈芳

投稿邮箱:
623564515@qq.com






不惟读书
工作之隙,茶余饭后,可以读书、观影,去远方的繁华盛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