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篇补充基础知识的文章,会为接下来的一些宏观讨论铺平道路。当下全球的经济都在遭受痛苦,今天我们会来了解一下在这样的周期里面,国家会如何来调控经济。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
我们经常能看到新闻里说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到底什么意思?这两把利剑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影响供需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收入和支出。
1.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主要包括 “税、利、债、费” :
税——很好理解,就是各类税收,比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利——主要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
债——指的是公债,就是政府为了筹措财政资金而采取的借债。比如国债、地方债等;
费——指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时收取的费用。比如高速公路过路费、罚款等。
2.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主要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指的是政府用公用资金购买商品和服务,以提供公共服务或投资于公共设施建设。那么哪些项目属于购买性支出呢?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学校、医院、公园、公共交通设施等的建设和维护。
公共服务的提供:包括教育、卫生保健、警察、消防等服务的提供。
公共雇员的工资:政府需要支付的公务员、教师、警察、公立医院的医生的工资。
政府的运营的成本:政府机构运营的日常成本。
转移性支出——指政府将公共资金转移到个人、家庭、企业或者地方政府,但并不直接以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形式提供。转移性支出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收入再分配,减轻贫困和不平等,以及提供社会保障。那么哪些项目属于转移支付呢?
社会保障支付:包括退休金、失业救济金、医疗保险、残疾保险等。
福利支付:包括低收入补贴、家庭救济、食品券、租金补贴等。
企业补贴:政府可能会向特定的行业或企业提供补贴,以鼓励其发展某项技术,免受竞争的影响。
地方政府的支付转移:中央政府可能会向地方政府提供资金,以帮助其满足其公共服务的需求。
上面的各类收入和支出,都可以作为调节市场供需的工具,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实施相应的调控政策。
比如,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市场上钱太多了,就会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收入,让市场上的钱变少,比如提高税率、减少国债、减少政府购买和财政补贴等;当通货紧缩时,采用相反的政策即可。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说人话就是,央行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影响总需求,达到供需平衡。
央行现在会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 LPR 利率。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目前的市场利率由 LPR 利率指导,不同的业务再由该利率进行上浮或下调。我们暂时不展开 LPR 相关的内容,以后有时间再聊。
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有 “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是银行需要在中央银行或其自身保留的一部分存款,以满足客户的取款需求和应对金融风险的一种保障。比如你存入银行 100 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 10%,那么银行必须交给央行 10 万元作为准备金。那么在银行侧就少了 10w 元向市场再贷款。那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下调,就会因为向央行缴纳的准备金变少,自然能释放出更多的资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大,而反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将会减小。
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但还未到期的商业票据提供贴现服务时所收取的利率。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卖给中央银行,而中央银行将支付一个折扣(贴现)后的金额给商业银行。这个折扣就是由再贴现率来确定的。
举个例子,假设一张面额为100元,还有三个月才到期的商业票据,如果再贴现率为4%,那么商业银行可以立即从中央银行获得99元的现金(100元减去3个月的贴现金额,贴现金额=100 - (100 * 0.04 * 3 / 12)。
央行可以通过调节这个再贴现率直接影响资金的获取成本。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通过买卖债券(比如国债、地方债等),来影响市场的短期利率。例如,当中央银行增加了债券供应(即卖出债券)时,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会减少,短期利率可能会上升;反之,当中央银行减少了债券供应(即购买债券)时,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会增加,短期利率可能会下降。
我们暂时不讨论 MLF 等延伸的货币调节工具。
这三大法宝归根到底,是通过调节资金的成本,对市场利率进行调节和传导。通货膨胀、市场上钱太多时,可以调高存贷款利率,提升存款意愿、降低贷款意愿,达到收拢货币的目的;通货紧缩时反向操作即可。
怎样通过政策影响经济运行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并在 9 月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当年 11月、12月,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发生逆转,进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 9%、11.1%;经济增速快速回落,GDP 增速从 2008Q1 的 11.5% 下降至 2009Q1 的 6.4%,面临硬着陆风险。
为了应对这种风险,中央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的调整,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也就是俗称的 “四万亿计划”。
四万亿资金投向大体分为十类,政府通过加大基建、三农等各个领域的投资,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恢复。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 2008 年 9~11 月共计四次宣布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调整幅度超过市场预期,特别是 11 月存贷款基准利率 1.08 个百分点的调整力度,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历史上少有。
2008年11月26日宣布的利率调整表:
2009 年,受上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0.1%;工业生产逐季回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消费平稳恢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5.5%;CPI、PPI 年底出现上升,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
2010年Q1 GDP 增速恢复至 12.2%: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下图的这个 peak 是一条命运的分界线,分开的是车上的人和车下的人。
总结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目标都是调节供需平衡,但它们的实施主体和手段不同:
财政政策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政府),而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是央行。
财政政策主要靠调节财政收入(税利债费)和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来影响供需平衡;货币政策主要靠调整、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交易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达到供需平衡。
在不同的经济运行状况下,需要配合使用不同的政策,避免经济过热或持续低迷。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希望当我们看到国家出台/调整某一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时,我们能对经济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判断一二,从而辅助我们作出家庭财富管理的相关决策。
该文章是原创文章,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请帮忙「点赞」和「在看」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不想错过文章推送和分享请 「设为星标」,感谢!
Reference:
[中泰证券] 专题!利率政策思路已较清晰:基准利率如何变?
http://pdf.dfcfw.com/pdf/H3_AP201907011336947561_1.pdf
发展改革委就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答问
https://www.gov.cn/govweb/jrzg/2008-12/09/content_1173047.htm
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905/20090506218513.html
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https://www.gov.cn/gzdt/2008-11/26/content_1160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