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刘安琪说商经
这个问题,我认真思考了两天,写下这个帖子:
关于所就读的学校,在某个阶段,我确实在意过。比如,高中阶段,实验中学好于山师附中,好于济南一中,我在一中就读,中考结束后,羡慕能去实验和附中的同学。
我本科阶段在物资学院就读,位于北京,全世界唯一以物资命名的,全国最早开设期货证券专业的一所学校。在名校林立的京城,出去参加活动或者找实习工作中,介绍所在的学校,别人表示没听说过,自己会觉得尴尬。我记得,大二时,我代表我们学校辩论队,去看北交大的辩论赛决赛。比赛开始前,主持人介绍到场的各学校代表,我心里很紧张,担心她忘了物资学院的代表。
学校出身带来的压力,我切实体会过,但没有过自卑感。首先,必须得认:到某个学校,无论排名高低,都是自己考的。即便山河四省高考难度大,但也得承认,我在省内的相对排名不足以让我去人民大学。即便是一本分数掉到二本,是运气不好,但也得认。
认了以后,就要少花精力考虑学校这件事了,花更多精力发展自己。高一,当我在一中的成绩好起来,很快就释然了前面还有附中和实验这件事。我在大学四年,参加了辩论队,学校成绩还不错,打工能赚部分生活费,考研也很顺利,总体上很充实。在大四毕业时,我认真想过这个问题:综合性的排名靠前的学校肯定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个人在其中也不容易突出。而在一个小学校,个人稍一努力,容易突出,更容易获得机会。我很感激物资学院,让我有机会参加校际辩论赛,这里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信任。它确实没有保研资格,但不走保研,我自己考,也能考的很好。反过来想,如果我在有保研资格的好学校,也未必能轮得上我。
关于本科学校,最后一次给我带来压力,是12年年底。我们部门组织出去滑雪,老板开车,我坐副驾驶,大家聊天。老板问:你高考得考的多烂,上这么差的学校。当时董事长就单独把你的简历挑出来,想给你踢出去。后来看你干活还行,才和他们(同期入职的三位应届生同事)一块留下的。
在单位我工作状态不错,单位常常提起物资学院,每次我都说,它是全世界唯一以物资命名的大学,全国最早的期货证券专业,是中国期货届的黄埔一期~
2015年,有个师弟来这个单位面试,一位面试官说物资学院?有位领导说,嗯,安琪就是那个学校的。
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已经有快13年的时间了,关于毕业的学校,目前我的看法是:
应届生找工作时,大家没有其他的评价维度,学校、专业的权重就很高。但随着年龄增长,工作经验丰富起来,对个人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能否胜任某项任务,学校就越来越不重要了。我今年38岁,身边的同事、朋友,没有谁关注谁来自什么学校。相反,见过一两位,过了三十岁的人,还天天说,我是哪里毕业的;我们省高考多难~就觉得莫名其妙。就像,一个大学生,大概不会经常后悔没上重点初中,一个大学生也不应当以上过重点小学为荣。大学的排名,985、211等,客观讲,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高中阶段的学习成果,它不是,也不应当是未来阶段的判断标准。客观讲,高中阶段,你我都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否则就不会有你给我的私信,和我的啰里啰嗦。但它不能决定我们是最优秀的本科生,最优秀的员工,最优秀的某个职业。
当然,这里面常常有个因果关系的错误:好学校的学生容易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更容易有成就。但这里其实是多因一果:找到好工作,里面有学校好的因素,但更有这位同学在大学四年里变得更加优秀的因素。非好学校的同学不容易找到好工作,有学校的因素,也有大学四年里没有好好发展自己的因素。
工作中,许多同事、朋友并非名校出身,在他们身上我确信一点:一个的优秀、坚韧不会因为学校出身不好而改变。Ta可以在后面的阶段不断去调整,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争取机会。包括出身名校的同学,他们的成就源于他们自己的优秀和拼搏,最核心的不是源于某所学校。
相反,在后续发展的困境中,在漫长的挫败中,往前反思和追溯,很容易把它归因于某所不令人满意的学校。
有段时间,我很喜欢看哈利波特:他额头的伤疤,在麻瓜世界里是丑陋的疤痕,而在魔法世界里却是光明世界的转折点和骄傲。
某个时期,我挺在意有人说:你不是博士,他们都是博士;前两年我有点在意:你在一家小律所,不在红圈所。现在自己想来,这些大概和我曾经对二本院校感到的压力是类似的:执则迷,迷则不悟,所以叫执迷不悟。我还好,你也还好,我们都是我们自己,反而是说我不是博士,说你是二本毕业的人,太过在意。
法宝新AI系列产品
责任编辑 | 吴晓婧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