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文摘

2024-11-27 07:32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2080篇学习笔记

★摘抄自2024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01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仲 音

近期接连发生几起危害公共安全的极端案件,性质极其恶劣。对此,我们必须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觉,加强风险源头防控,加大打击治理防范力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没有什么比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更可宝贵。无辜群众惨遭伤害,鲜活生命突然陨落,令人十分震惊、十分痛心!社会公众对无辜群众和家属的遭遇感同身受,对极端报复社会的犯罪行为予以强烈谴责,依法严惩凶手以儆效尤成为共同呼声。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全力以赴救治伤员、挽救生命,尽最大可能把伤害降至最低,捍卫生命、制止犯罪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

  以极端行为报复社会伤害他人,这样恶劣的行径罪无可恕,这样泯灭人性和良知的犯罪分子令人不齿。不论出于什么样的个人原因,试图为其极端行为开释的任何理由都不具有任何合理性、正当性,都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同情,只会为千夫所指,让人鄙视。拿无辜群众的生命泄私愤,以极端方式试图引起关注,这是遗臭万年的行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暴露其内心的凶恶、卑劣,只会让自己钉在耻辱柱上。等待他的,是法律的严惩,还有公众的唾弃。

02   把牢反对浪费的思想关(人民论坛)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提出“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紧盯不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重在知行合一,前提是认识到位。思想认识越透彻,行动落实就越坚决。把牢反对浪费的思想关,就要从认识层面厘清一些关系。

  增产与节约的关系。“柴堆堆经不住两头抽,青石缸经不住水眼漏。”节约就是增产,节流就是增效;把增产做实必须厉行节约,开源的同时要做好节流。之所以强调从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减少浪费,是因为浪费是质量、效率和动力的大敌,也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国家节用裕民,企业降本增效,全社会促进粮食节约减损,正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义务与自由的关系。好好的食物浪费掉,不仅情感上、道义上说不过去,法律上也不允许。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在遵规守法问题上,容不得犯糊涂、装糊涂。反对浪费挥霍不仅是道德倡导,更是法律义务。无论是粮食安全保障法还是反食品浪费法,都有明文规定。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道德的力量在于践行。人人以法律为遵循、以美德为指引,才能获得高尚的生活和真正的自由。

  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的关系。无论有没有外界的督促和监管,我们都应当自觉养成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在食堂当着众人不浪费,在家里吃不完就扔掉;为图优惠多凑单多消费,超出实际需求只能浪费……摒弃“少我一个没关系”“浪费一点不要紧”的念头,提前谋划好实际需求,才能让节约上升为理念、外化为习惯、熔铸为自觉。

  个人选择与公共福祉的关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永不过时。个人浪费不仅消耗自身财物,更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同样,反对浪费,既是为了把小日子过得更好,也是为国家社会谋,为子孙后代计,其中不仅有经济账、家庭账,更有政治账、长远账。全社会提升粮食安全意识,形成节约粮食风尚,安全发展就更有保障,国家兴旺就更有根基。

03   横铺听雨

清晨5点,听到雨打在窗棂,我想起山中横铺那婉转的雨。

  横铺的春雨,最是充沛,把整个春天都浸泡在雨水里。她让青苔发光,让草木疯长。雨珠圆而透亮,大颗大颗从草叶间滴落下来。她让山中的溪涧滚滚奔流,如同骏马。

  这时的横铺,空气总是湿湿的,有一股菖蒲香。溪岸长满了野菖蒲,雨水愈浓,菖蒲愈香。这香克服一切阻碍,飘荡在山林,蜿蜒在村庄,奔跑在田野。

  这时,我常会躲在廊下听雨喝茶。春天的雨声,绵长又细腻,滴滴答答伴着丝丝清风。细听会觉得,像有人在和你说话,话里有柔情,有生机盎然。

  春雨常会让家中物什长霉。我的书桌、竹篮、杯垫总是长着薄薄一层青霉,今日擦去,明天又悄悄长出,真让人无可奈何。

  夏天时有急雨。阳光刚才还在山林间一层层洒落,突然就雷声轰鸣,乌云密布,骤雨从远山赶来。雨滴砸向地面,声音急促又响亮,打在树叶间,叶片歪斜了,钻进泥地里,泥土留下孔。山腰间梯田上的雨水一层层溢满,又往下流,下面一层梯田接不住时,便往下甩,直到甩到最下面的河圳里。

  急雨过后,山色更青,万物发光。草叶间还在悄悄滑落雨珠,躲雨的田鼠已在田野间乱窜,蟋蟀又到草叶上弹跳,夏蝉继续在大树上嘶鸣。

  横铺的秋雨,有些凄切,让我想到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但秋天的桂花,常常能把秋雨点亮。

  那时,桂花开满山林,香气久久萦绕。雨中的桂香,湿湿的,黏黏的,比晴日里更浓郁。撑着雨伞,走去山林间赏桂花。雨滴细细密密打在桂花上,桂花显得娇弱又沉静。桂花树下落满了一层又一层的湿花瓣,黏稠而黄澄澄如一块耀眼的毯子,也像一圈圈温软而生动的光晕,把山林瞬间点亮。

  在秋雨的催促下,山林日渐斑斓,银杏叶金黄一片,红枫随风飘去很远。这时,山中的野核桃也已经成熟了,孩童们拿着长而细的竹竿,踩着湿漉漉的枯叶,欢歌笑语地去打核桃吃。

  山中的冬雨,很冷酷。她和春雨相似,细雨绵长,悄然而来。而她们的不同,在于春雨微寒,却唤醒生灵,冬雨冷峭,而砸出更深的寒。这不动声色的冬雨,让草木树枝萧疏,青瓦上冒出阵阵寒气。

  但是,我们仍旧喜欢打破冬雨带给山林的凝固。周末,我们朋友几人,在屋檐下,听着冬雨的缠绵,烧起旺盛的炭火,烤糍粑、吃烧烤,温一壶小酒对饮。这刻,冬雨也仿佛变得热情起来。

04   井口那轮“月亮”

  今年中秋天气晴好,晚饭过后,我和家人去湘江边赏月。

  江边人流涌动,十分热闹。堤岸处整齐地摆着数百张塑料躺椅,市民只需买10元左右的茶点,便可在躺椅上休憩。
  我们找了处人少的地方坐下。躺椅离江水一尺左右,身体挨上椅子,白天的劳累立马少了许多,虽然此时月亮还躲在云层里,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兴致。微风簇拥着波浪“哗哗”扑向堤岸,整个身心如同被湘江托着、摇着、抱着,不久我便进入了梦乡。
  月亮出来了,儿子唤我。我这才发觉天际堆叠的云层已消失无影,天空一片深蓝,月亮变得更圆、更皎洁。望着月亮,看着举家团圆的一家人,我的思绪飘到了200公里以外我曾工作过的煤矿。我像青蛙一般蹲在地层深处的井底,透过30度左右的斜井,仰望着远处的那轮“月亮”。

在煤矿工作了12年,我最初分在掘进六队。每次下井,我们总早早来到掘进垱头,大家一口气干上几个小时,完成任务便返回井底候车室。那个时段没有人车运行,是主斜井提升煤矸的高峰期。尽管矿车上下发出的声音震得井硐也跟着晃动,但想到身体离地面近了些,心里便踏实许多。

  一天早班,我们返回井底候车室才凌晨3点多,距7点下班还有3个多小时。我随另一位工友去附近的水泵房休息。水泵房距候车室有100多米,要经过一条巷道。走在巷道里,我突然发现巷道壁一侧有一缕隐隐的亮光,便随着亮光寻去。原来巷道还连通着一条巷道,一路向上延伸,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白点,光线就是从那里射进来的,像极了“圆月”。身处地层深处,这一发现让我欣喜,“月亮”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脑海。

05   重新学习阅读(随笔)

友人问起:好久没见你晒书了。答曰:近来忙乱,无暇阅读。我知道他说的“晒书”是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读过的书或者读书心得。这样的“晒书”与天气无关,与心情有关。而在以前,恰好相反。
  我老家在浙江,儿时家中藏书虽不多,黄梅雨季里难得逢到大晴天,再忙也定要把书拿出来,在太阳下晒晒,免得受潮霉变。北方干燥,书极少发霉。但每次搬家,手忙脚乱之际,最大的受害者也是书。现在好了,我的书装在手机里,天荒地老,兹书永葆。哪怕手机摔得稀烂,书也是完好无损的。往大了说,从骨、石、竹、帛到纸张再到屏幕,读书更方便了,书的生命愈发长久。
  互联网改变的东西很多,阅读是其中之一。互联网时代不仅“晒书”有了新解释,买书、藏书、读书也都有了新变化。
  读书,对我而言,是生活的刚需,无法离弃。最近这些年,我每年读过的书是三位数,去书店的次数是两位数,从书店买的书则是个位数。往前数20年,我读的书绝大多数是从书店买了带回家,或者在书店里读完。往前数10年,大多是在书店里选定后从电商平台下单,由快递送上门,既便宜又省力。到了这几年,我从书店里选了书,打开手机,不忙下单,先看看各款阅读软件里有没有。如果有,就把书店里的书放回书架,把手机里的书“加入书架”,在回家的地铁上便迫不及待读起来。
因为习惯了在阅读软件里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条我奉行了多年的训诫被打破了。“标签”代替了折角,“复制”代替了摘抄。那个伴随我多年的摘录卡片箱子,已经许久没有增加新成员了,正如电子支付普及后,小猪零钱罐光荣退役,成了纯粹的摆件。然而问题来了,我至今未能熟练整理我阅读电子书时随手加上的标签、画下的道道、粘贴的片段。更让人汗颜的是,我从阅读软件“加入”或“收藏”的电子书越来越多,真正读过哪怕几页的却越来越少。
  曾几何时,手机阅读的无限“藏书量”让我欣喜不已,以为终于可以一劳永逸地摆脱家中书堆放不下的杂乱。我却慢慢发现,一本纸质的新书摆在书柜里,它的封面、封底、书脊、开本、腰封,哪怕只是书页堆积的厚度,都不停地召唤你去翻动。电子书收藏进软件,却常常听不到声响。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