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2082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全部2篇评论文章
01 【光明论坛】凝聚合力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勇于探索。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这一重要指示为湖北乃至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该地区城市群密集,发展优势可以形成良好互补。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建设统一大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将自身发展与区域重大战略紧密结合,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诸多实践说明,找准自身定位,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共同编织紧密相连的经济社会发展网络,地区发展就能取得更大突破。 交通运输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环节和重要依托。今年,湖北交通运输系统开展“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加快创建武汉港武湖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工程,荆州依托“双十字”通道服务结构优化调整铁水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专业性货运枢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等。 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首要的是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近年来,我国清理了大量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通过加强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外地企业得以与本地企业平等竞争,市场环境更加公平。这也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加强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 完善要素市场制度规则是构建公平、有活力市场环境的基础。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打破城乡土地市场的二元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完善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基础制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和数据已成为新生产要素,培育全国一体化的技术和数据市场是当前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 各种所有制经济是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增强了核心功能和竞争力。未来,要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实现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在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要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当前,我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发展迅速,多款火箭成功发射,成为航天力量的有力补充,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应积极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并向民营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此外,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应完善融资支持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比如,浙江制定并实施《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和营商环境,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是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关键动力。深圳从小渔村崛起为国际大都市,就得益于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各地应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同时,深化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强化贸易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的衔接协同。仍以浙江为例,该地通过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环节,为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营造便利的制度环境,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中走在了前列。 面对新机遇和挑战,各地应结合区位特点,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比如,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全球集散分拨中心,支持企业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设施,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成为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内陆省份应抓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积极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如陕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统筹推进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和民生项目援建,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也提升了开放枢纽功能,为内陆省份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勇于探索,凝聚合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作者:陈 佳,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助理教授)02 【光明时评】开拓数字文化消费更广阔天地
在近日举办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体验专区成为最火爆的展区,不少观众排起长队,手拿明信片等待打卡盖章。作为一款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自上线以来,不仅在国内掀起热潮,更在海外市场引发“悟空热”,也让人们从中窥见“数字+文化”打开的广阔天地。 近年来,数字技术驱动优质文旅产品与服务供给,文化和科技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催生出一系列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型文旅消费业态与产品。线上,云音乐、云展览等数字文化产品琳琅满目;线下,数字文化空间精彩纷呈。比如,沉浸式互动体验剧《印象·妈祖》融入XR技术与平行舞台新概念,观众佩戴AR眼镜可实现实时交互观演;“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利用最新科技赋能,游客们可以看到远在千年之前的丹青长卷数字新生…… 数字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消费内容、方式的逐新趣异,消费场景数字化表达的日新月异,顺应了人们文化消费新趋势,满足了人们文化消费新需求,并引领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其供需两旺的发展态势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66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9%。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16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1个百分点。更不容忽视的是,数字文化消费借助数字技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赋予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机活力,助力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统筹文化消费市场,加快培育并扩大数字文化消费需求。消费行为的线上迁移拓宽了消费者表达需求的渠道,各种平台产生海量消费者偏好数据,这为我们更好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好这些数据进行精准的消费者数据画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洞察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贴合其消费需求推出个性化、高品质数字文化消费产品奠定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数字文化发展活力强劲,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依旧存在。进一步释放数字文化消费潜能,要求我们着眼这一现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积极培养数字文化消费尾部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数字文化素养和消费观念,大力培育并释放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数字文化消费的新需求。此外,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大,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并成为中国网文、网剧、网游等数字文化消费的新群体。这也提醒我们,在促进数字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应关注海外消费者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以优质数字文化消费产品激发他们的消费意愿,同时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加强创新,丰富数字文化消费供给。有效对接需求的供给才可能转化为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消费,就要不断优化供给,进一步丰富优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各群体数字文化消费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对于数字文化企业来说,作为经营主体,要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强内容建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文化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同时,提高数字技术的文化叙事能力,创新文化表达形式,锻造应用场景“上新”能力。比如,借助AIGC、AR、VR、数字扫描、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做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内容采集,建设文化资源数据库、文艺创作题材库,选择适配的多元数字化表现方式,实现智慧连接、数实融合、沉浸体验与价值再造,打造出虚实交融、视角转换、角色互动、时空穿越的精细化文化消费场景,吸引和感染消费者。 此外,数字文化企业还可大胆“跨界”,尝试推进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智慧农业等深度融合,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在线新经济结合,不断拓展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同时,不断细分市场,锐意创新,加快塑造在细分领域的比较优势,打造精品数字文化IP。文化企业间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增强产业链的韧性与活力,带动更多文化企业协同发展。 不断优化数字文化消费环境。从国家层面来说,强化数字文化消费支撑,有赖于全面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水平。一方面,提升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标准化建设,夯实技术底座,畅通数字大动脉;另一方面,加强对文化资源数据合作采集的引导、规范和协调,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推动数字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数字文化内容的审查和审核机制等手段,加强对数字文化消费过程的监管与治理,优化数字文化消费环境,更好保护数字文化消费者合法权益。数字文化企业也需强化服务意识,依法保护消费者安全和隐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以实际行动支持数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助力营造清朗的数字文化消费环境。 (作者:冯留建 孙 晶,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