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考研导演系 | 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合集】

文摘   2024-08-17 11:00   北京  

北京电影学院考研 导演基础知识点:

新力量导演

(新力量导演大部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人,成长于90年代。他们接受了大量好莱坞类型电影和商业大片的影响,大多在美国电影的熏陶中长大成人,并在中国电影市场化加速的新世纪进入电影行业。)

【代表人物及作品】

宁浩(1977-)

宁浩的成长经历很复杂,他曾做过自行车装配工、舞台美术设计、广告设计、平面摄影师、摄像师,人生的轨迹充满传奇。他既是小镇青年,又是北漂一族,但正是这种从小城镇到大都市的阅历可以让他充分了解中国社会的各种面相,特别是普通人生存境遇中的焦虑困惑与喜怒哀愁。宁浩以商业的名义在观众面前讲述自己对文学艺术和当下社会的理解。

创作经历:2001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宁浩凭其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两部独立电影作品《香火》和《绿草地》在各类电影节上接连获奖;2006年,《疯狂的石头》一鸣惊人

接下来创作了《疯狂的赛车》(2009)、《黄金大劫案》(2012)、《无人区》(2013)、《心花路放》(2014)、《疯狂外星人》(2019)、《红毯先生》(2023)。

2012年,宁浩在其工作室的基础上,发起成立了坏猴子影业,并且在2016年对外公布推出青年电影人未来计划——“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这一计划从设立之初就旨在寻找有才华、有创新、有态度、有个性的青年电影人,给这些未来的中国电影新力量提供一个发展平台。

导演风格:喜剧的多样性与现实性,通过讽刺、幽默、荒诞的艺术加工,社会文化与电影艺术实现了重构;

网生代的观影体验与电影语言的丰富,他所有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喜剧风格的多样尝试,这种尝试既是对市场充分考量的结果,也是宁浩个人扎实基本功的展示;

黑色幽默与拼贴的荒诞,除了喜剧性,荒诞感也是宁浩电影的又一个明显的特点,从而构筑其黑色幽默的风格。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充斥着不合常规的性情,情节设计也往往出人意料。

陆川(1971-)

陆川并非典型的新力量导演,更显然的是,他肯定不能归属于第六代导演。毋宁说,陆川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中最具潜力、才气、思想,也是最早开始电影创作的资深导演之一。

创作经历:2002年其处女作《寻枪》颇为惊艳了,该片在世纪之交一片沉寂的中国电影市场显得颇为亮眼:小成本投资,悬疑侦破类型,快节奏的剧情和鲜活灵动的电影语言,接地气的现实感,主题意蕴的多元,余韵悠悠

接下来创作了《可可西里》(2004)、《南京!南京!》(2009)、《王的盛宴》(2012)、《九层妖塔》(2015)。

导演风格:陆川的每部电影,视角的选取都是他别出心裁的作者性的重要体现。例如《寻枪》、《南京!南京!》、《王的盛宴》三部电影,影片开头的第一个镜头都是俯拍镜头,拍摄对象都是躺着的,即将发出主观视点的主人公——马山、角川、刘邦;

在陆川的创作中,超越民族、个体,直达一种普世的人性,是他一贯的追求。

徐峥(1972-)

1998年,徐峥凭借《股票的颜色》获得第10届白玉兰戏剧奖最佳男主角奖,又通过《春光灿烂猪八戒》中可爱、呆萌的猪八戒形象为大众所熟知,后又主演电影《爱情呼叫转移》、《人在囧途》、《心花路放》、《夜店》、《无人区》,参演《疯狂的石头》;2012年,徐峥自导自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以3.1亿元的周票房成绩刷新了华语片首周票房历史纪录;三年后,《港囧》斩获16.13亿票房;徐峥凭借两部票房成绩优异的电影完成了从演员到导演的华丽转型,成为华语影坛发展势头凶猛的新力量导演。

创作经历:2010年主演电影《人在囧途》;2012年自导自演《人在囧途之泰囧》;之后相继自导自演了《港囧》、《囧妈》;2019年到2021年,自编自导并出演祖国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夺冠)单元、 《我和我的家乡》(最后一课)单元、《我和我的父辈》(鸭先知)单元;以监制、主演的身份参与了电影《催眠大师》、《幕后玩家》、《超时空同居》、我不是药神》、《爱情神话》等。2024年8月,徐峥自导自演的电影《逆行人生》上映。

导演风格:其执导的电影是商业化、娱乐化、世俗化的,异域奇观的空间叙事,严整的戏剧结构,标准化的类型生产,程式化设置笑点,剧作结构工整,融合不同的电影类型元素,颇有好莱坞喜剧的质感。

“囧途”系列的喜剧精神内核与文化辨析,“囧途”三部曲探讨了一个共同的社会命题——中年危机,主要涉及婚姻、事业发展与亲子关系,这些问题无不隐喻着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对伦理道德的冲击与重塑

陈思诚(1978-)

2003年,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6年因《士兵突击》中的出色表演为观众所熟知,经历近十年的职业演员生涯后,他选择向导演进阶。从2012年执导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起,其影视作品严格意义上说只有两个选题,即“北爱”和“唐探”。

创作经历:2012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2014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北京爱情故事》;2015年至2021年相继导演了《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1-3);2022年自编自导了《外太空的莫扎特》,期间以监制、制片人的身份,参与制作了《唐人街探案》系列网剧;《误杀1-2》、《消失的她》、《三大队》等电影;2024年8月陈思诚自编自导的电影《解密》上映。

导演风格:重视原创性的剧本工作,其作品全是自编自导,坚持自己写剧本,坚持拍自己的作品。《北京爱情故事》如此,《唐人街探案》系列亦如此。

“内容为王”的商业策略,扎实的剧本、优质的文学内容保证了电影故事的快感营造和游戏体验,也使其IP迅速形成良好的受众口碑和基因传承。

对异域场地的选择和风格化的形式追求也是基于导演特定的营销策略。

乌尔善(1972-)

作为新力量导演中的学院派代表,他继承了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严谨的技术训练习性,将北京电影学院的系统课程教学与其个人艺术体验相结合,形成了新力量导演对镜头、叙事的娴熟驾驭能力,在商业化过程中擅于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选题,从而在类型叙事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作为学院派一分子的乌尔善还总是试图保持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于是他在商业平衡中不断探索个性化策略与最小化妥协。。

创作经历:乌尔善的电影作品并不多:2004年的独立电影《肥皂剧》、2011年的先锋武侠喜剧电影《刀见笑》、2012年的魔幻爱情电影《画皮2》、2015年的悬疑探险电影《寻龙诀》、2023年古装战争奇幻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2024年7月动作奇幻电影《异人之下》上映。

导演风格:空间呈现,现实世界的超越与奇幻世界的建构,从一个真实空间中表达超越现实的价值诉求;从乌尔善选择的现实世界、武侠世界、奇幻世界来看,在他的主题表达中,越是曾经习以为常的世界,越是隐藏着复杂与晦涩的主题,而越是我们未曾体验过的世界,越是呈现着生活中普遍的情感共通性;在电影成为产业的今天,乌尔善能够迅速把握艺术与市场的结合点。

郭帆((1980-)

电影导演、编剧及监制。本科毕业于海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主要导演作品有电影《流浪地球》1、2、《金刚川》、《同桌的你》、《李献计历险记》等;郭帆作为导演的成长路径颇为曲折,非导演科班出身的他不是高产导演,入行多年仅完5部电影,但每一部都清晰地打上导演不同创作阶段的成长印记,从中能看到他对产业运营规范的自觉探索和对电影工业美学的逐步建构

创作经历:2011年,编剧导演电影作品《李献计历险记》;2014年,导演电影作品《同桌的你》;2019年,编剧导演电影作品《流浪地球》;2020年,与管虎、路阳联合执导电影《金刚川》;2023年,编剧导演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2》上映

导演风格:标准化、流程化、产业化的项目管理,《流浪地球》筹备了4年之久,从一开始的2个人到最后的7000人,郭帆和他的团队边学边做,不断纠错、复盘、反思;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虚拟制作,在《流浪地球》复盘时,郭帆意识到技术层面的更新是中国科幻电影最终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前提,是下一步创作要努力的方向和重点;受众化、类型化、商业化的市场面向,谈及未来的拍摄计划,郭帆坦言将继续探索科幻类型,但也会作为监制促成好莱坞的成熟类型落地中国,比如谍战题材、赛车题材等

从青春类型到科幻类型,我们能看到郭帆作品的“80后”标签也悄然转向“地球人”属性,他的电影从回答“我是谁”的个体问题逐渐延展到回答“我们是谁”的更为宏观的宇宙观、价值观问题,导演也在类型升级、工业升级、叙事升级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文化自信

曹保平(1962-)

导演、编剧、制片人。华语犯罪类型电影领军人物,198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剧作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承担电影编剧课程的讲授工作,同时,还是资深的编剧、导演,偶尔客串制作人。因执导多部影片的主要演员均斩获国内外电影节重量级奖项,媒体封号“影帝制造机”。曹保平作为当代艺术成就最高的学院派导演之一,他的电影在商业与艺术中保持着某种难得而稳定的平衡。

创作经历:2001年执导电影《绝对情感》,正式开启了电影导演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摄《绝对情感》后期,由于制片人过多干预创作,曹保平退出了该片的制作,因此该片也成为他日后不愿提及的电影作品,甚至公开拒绝将此片纳入自己的创作序列,此事也体现了曹保平对自己作品话语权与作品风格绝对控制权的内心需求;2006年,在完全意义上的处女作《光荣的愤怒》中,他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底层乡村的政治现实和国民劣根性

2008年,编剧导演《李米的猜想》;2013年,导演《狗十三》;2015年,编剧导演《烈日灼心》;2016年《追凶者也》;2023年《涉过愤怒的海》

导演风格:编剧背景使得他后期导演的作品具有很好的戏剧性、故事感强,而且故事的讲述脱离了简单的剧情演绎,偏爱风格杂糅、多线并进的复杂叙事

作为典型的学院派导演,曹保平充分认知到电影的商品属性及其与市场的亲缘关系,并自觉以“体制内作者”的身份进行创作、拥抱与尊重市场。此外,他又保留学者身份的思辨性,与政治和资本保持相对的距离,以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探究复杂的人性深度

曹保平喜欢在电影中将人物置于某种极致的环境中加以表现,以诠释人性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等表面对立却又永远杂生于真实生命个体内部的现实人性。即便在类型片里,他也拒绝高度类型化的人物形象,而是执着于表现个性复杂的普通生命个体,表现其人性中闪光与阴暗同在的纠缠与拧巴

刁亦男(1968-)

出生于西安,198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父亲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文学编辑,算是“西影厂”熏陶出来的文艺青年,毕业后从事电视剧、电影的编剧工作,曾与孟京辉、张杨、蔡尚君、施润玖等同学玩过先锋派戏剧,后来还主演过余力为的电影《明日天涯》,2000年后开始转型导演。刁亦男转型导演的动机是为了自己能更多地主导作品的话语权,作为典型的作者型导演,他有强烈的个体表达欲望,这一点即便是后来他转型商业类型也没有放弃。

创作经历:2003年编导的《制服》获第22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龙虎奖;《夜车》2007年成功入围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2014年,编剧并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作品《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男主演廖凡同时摘得柏林影帝;2019年,编剧并导演的第四部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入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导演风格:尊重生活的质感,又夹杂表现主义的细节描写,他的影调在现实主义的底色上混搭了黑色电影的气质,叙事细致绵密又饱含艺术的张力;以异常清醒、沉稳甚至略显疏离的风格书写当下中国的历史现实,在这个新主流话语喧嚣的时代保持了一种艺术应有的独立精神

一直致力于以黑色类型讲述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故事,从《制服》《夜车》和《白日焰火》中清一色的清寂、阴沉的北方故事,到《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热闹,虽然空间有所延伸,但故事仍沿袭并丰富了这一主题,并以更加风格化的影像语言呈现了被主流话语有意无意忽视的都市底层人民真实的“异托邦”,聚焦社会转型期中被时代洪流遗忘或抛弃的边缘人的真实生存状况

忻钰坤(1984-)

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2014年他拍摄的导演处女作《心迷宫》以现实题材为背景,收获好口碑,并得到第51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2项提名

创作经历:2010年,他拍摄的第一部剧情短片《七夜》;2014年的长片处女作《心迷宫》;2015年联合执导《再见,在也不见》;2017年,编剧导演《暴裂无声》;2023年,导演《热搜》。

导演风格:醉心于形式复杂的“谜题”叙事,他讲述的故事逻辑缜密、悬念环生,又留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在悬念的设置上,忻钰坤大量借鉴经典悬疑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有关“谜题”叙事、非线性的时间倒错,以及运用人物内视角营造“旁观者清,当事者迷”的叙事效果

忻钰坤是类型电影的忠实拥护者与实践者,然而他远远没有满足于只讲述一个悬疑丛生的故事,而是以现实主义手法直击中国的社会现实以及阶层分化,令影片充满现实的隐喻意义,又饱含时代症候;其类型探索始终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聚焦当下的社会问题,看似冷静的背后却不乏深情的底层关怀。

路阳(1979-)

出生于北京,工科专业毕业,在凤凰卫视工作一年后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200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一年有余,最终还是辞职踏上了电影创作之路。作为中央戏剧学院教师的孩子,路阳在家庭和父辈电影大师的影响下自然培养起了对电影的热爱,最终形成两度辞职、投身电影创作一线的人生轨迹。

创作经历:2010年,路阳导演的处女座《盲人电影院》在第1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首次亮相并获得最受观众欢迎奖,以及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2014年小成本制作公路喜剧片《房车奇遇》上映;2014年,执导的个人第三部电影《绣春刀》上映,并因此获得第16届华鼎奖最佳新锐导演;2017年,《绣春刀》前传《绣春刀:修罗战场》上映;2020年与管虎、郭帆联合执导了《金刚川》;2021年,编剧导演的《刺杀小说家》上映

导演风格:导演路阳既是新力量导演群体的一员,亦是新武侠电影发展轨迹上承前启后的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讲,路阳始终游走于写实的追求和想象力消费两个创作领域,他的作品类型较为多元化,涵盖喜剧、公路、武侠、奇幻等多种题材;

作为类型片导演的路阳所立足的创作视角,具有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性。内部的创作视角是着眼于武侠电影自身的类型特征做出反思、突破和解构;外部的创作视角则具备更加开阔的艺术视野,以其他电影类型的他山之玉来重新定义武侠电影,由此诞生类型杂糅的新武侠。新武侠的标新立异,一方面为武侠电影的发展发掘了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模糊、挑战了武侠电影的类型边界

徐浩峰(1973-)

生于北京,从小跟随作为形意拳传人的二姥爷李仲轩学习武术,结识各门派传人,深入武林;后根据李仲轩、王建中的经历,分别整理出版了武侠口述史《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成长经历使徐浩峰早早成为一名武林中人,深厚的武术文化背景给予他不同于传统武侠片导演的视角,他自然而然地踏上新武侠创作的道路。尽管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徐浩峰的创作却是从武侠小说开始的。他先后出版武侠小说和小说集《道士下山》《国术馆》、《大日坛城》、《刀背藏身》、《武士会》、《武人琴音》等。

创作经历:2008年,编剧导演《有她的地方》;2011年,编剧导演《倭寇的踪迹》;2012年,编剧导演《箭士柳白猿》;2013年,联合编剧《一代宗师》;2015年,编剧导演《师父》;2017年,编剧导演《刀背藏身》;接着编剧、执导了《诗眼倦天涯》、《门前宝地》、《入型入格》等电影

导演风格:徐浩峰以武侠人的内部创作视角呈现出了作者化的新武侠。徐浩峰新武侠电影的作者化鲜明地体现在电影文本和小说文本的互文性、视听语言的个人风格化以及价值表达的一贯性等方面;

电影《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以及参与创作的电影《一代宗师》,都不同程度地摆脱了民族主义的主题,由此呈现出祛魅化的侠客形象、职业化的武林空间、理性化的动作设计和以传承为中心的价值表达

李芳芳(1976-)

生于北京,自中学起开始在《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作文竞赛大奖,显现出过人的文学才能。读高三时(1994年),她便出版了散文集《十七岁不哭》,同年创作散文集《我把青春献给你》。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就读本科期间,她担任由其作品改编的同名校园青春电视剧《十七岁不哭》的编剧,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剧集播出后在当时引起了较大反响。随后她留学美国,选择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导演系继续深造。

创作经历:2009年,编剧导演处女作《80’后》;2018年,编剧导演《无问西东》

导演风格:偏好在相对大的时间跨度下,书写青春故事。这一策略使她的作品在具备某种史诗式气质的可能性基础上,获得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共通性和共情性;以青春故事抒写宏大历史,见证时代流变,或者说在历史情境的还原中,实现青春价值的现代转换

李芳芳导演的两部作品采用的叙事构架较为相似,在总体结构上,根据主旨表达的需求,将与其对应的故事分解为片段或者段落,然后按照一定的时序进行组合;在整体结构上显示出散文化的特点,而在情节的设置安排上则显现出戏剧性的倾向;受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李芳芳自小酷爱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史子集,培养了她敏锐细腻的感受力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虽然出国留学受西方文化熏陶,但其表达、诠释传统文化的实力却日益彰显。借助影像文本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可谓李芳芳导演创作的一个特征或趋势

薛晓路(1970-))

著名编剧、导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副教授。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在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任编导,其间撰稿、导演多部电影、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短剧。著有电视连续剧剧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你在微笑我却哭了》等

创作经历:早在21世纪初,薛晓路就以编剧的身份创作了包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2001年)、《和你在一起》(2002年)、《秋雨》(2005年)等10多部引发广泛关注的影视剧剧本,并屡屡斩获华表奖、夏衍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

2010年,编剧导演《海洋天堂》;2013年,编剧导演《北京遇上西雅图》;2016年,编剧导演《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2019年导演《我和我的祖国》回归单元;2019年编剧导演《吹哨人》;2021年,编剧导演《穿过寒冬拥抱你》。

导演风格:薛晓路将现实主义作为影视创作的根本,让电影如“社会之镜”投射现实,捕捉生活本真面目,并在充分考虑市场和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加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创意元素,以期在确保作品质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电影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在实现电影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的强力召唤下,她一次次成功地找到各个电影类型与现实主义传统的契合点,在积极适应商业逻辑的同时,实现了现实主义元素和娱乐奇观的融合共生,完成了自我风格和商业类型的完美对接;

她遵循电影工业美学原则,在创作中从女性立场出发,努力践行类型化、产业化标准,使电影生产趋向精细化、规范化,并在受众喜好和市场环境的规约下,尽力呈现导演的作者化表达

徐静蕾(1974-)

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从小学习书法,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中国女演员、导演,因内地首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一炮而红。

创作经历:2003年的《我和爸爸》在首度试水导演职业的同时,影片在精神内核里也非常敏感地捕捉到21世纪以来父子(女)关系的时代内涵,明显从上几代电影的“审父”主题悄然转换为“寻父”主题;2004年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这部电影除了在探讨两性关系问题上的女性视点外,还对名著改编,特别是西方名著改编的本土移植问题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2006年的《梦想照进现实》具有较强的电影文本的实验性;

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和2011年的《亲密敌人》是典型的小妞电影,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2015年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徐静蕾试图在类型故事里融进艺术片的某种风格,此片锁定情人节档,在当时创下了8天取得2.7亿票房的奇迹,她本人也被冠以“国产电影票房女神”的称号。2017年,徐静蕾进军悬疑动作片类型,拍摄了《绑架者》

导演风格:在互文本的多层建构中以女性独到的视角讲述这个时代女人关于爱情、男人、事业、金钱的各种想象,从早期的“艺术三部曲”到后来拥抱市场的类型片转型,其电影虽不免有流俗之嫌,却真实地记录了父权文化大背景下当代女性的微观进步和对自我女性身份的性别认同

毕赣(1989-)

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创作经历:短片:2010《南方》;2011《老虎》;2012《金刚经》;2016《秘密金鱼》;2022《破碎太阳之心》;长片:2015年剧情长片《路边野餐》获得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当代电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名奖;2018年《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导演风格:作为中国新力量导演中的艺术电影创作者,毕赣将5000部以上经典电影的观影数量内化为艺术审美和判断力,介入到艺术电影的创作实践中,进而转化为个人影像风格输出,这种经历突显其迷影情结;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诗学”影响下,毕赣的电影创作形成了极具作者特质的诗化风格;

作为新力量艺术电影导演,毕赣的诗性叙事呈现出的后现代性,折射出异于第六代导演主体姿态的消解性特征。影片叙事展现出对意识形态层面的疏远,不把人物放在大时代背景下讲述,不去再现具体社会现实问题,而把重点放置在困窘生存本质和个体人生体悟的展示上,不失为新力量艺术导演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意识解放和叙事升级

杨超(1974-)

出生于河南信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创作专业,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

创作经历:杨超的创作生涯带有新时期新力量艺术片导演典型的电影节生存特征。1997年,其执导的短片《待避》获得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基石奖、台北电影节国际学生电影银狮奖;2002年,其执导的剧情电影《旅程》斩获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别奖(金摄影机特别奖);2006年,凭借之前获奖作品累积的国际声望,他携《信使四章》的四个采景短片和拼凑出来的两千字梗概在戛纳“工作室单元”获得了法国南方基金、台湾金马奖、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投资会HAF、鹿特丹电影节金老虎剧本等五个创投资金作为影片的启动基金。

《长江图》成片于2016年,获得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捧得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摄影),同时还荣获第53届台湾电影最佳音效和最佳摄影金马奖

导演风格:《长江图》,导演杨超在这部“可能是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里,用极具艺术电影风格的心理结构、诗词念白、长镜头等视听手段,串联起长江、轮船、渡口、庙宇、诗集、氤氲的江面、废弃的村庄等层次丰富的意象,这些元素在时空错位的叙事中指涉宗教、文化、历史、现实、心理等,表达了导演对传统与现代、看与被看、过去与未来、魔幻与现实等多重关系的深度思索,书写了超越中国电影长江叙事传统的心灵史诗,进而探索了中国文艺片的艺术突围之路

李睿珺(1983-)

当下新锐青年电影导演中,李睿珺可谓一个异数,声名在大众视野之外,常自称“九十线外的导演”,但在行业内尤其是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圈中成绩斐然,备受关注。自长篇处女作《夏至》(2007)起,他即与国际电影节结缘,从鹿特丹、釜山、东京到威尼斯、柏林、戛纳,他的作品在几十个大小国际电影节上映。第五部长片《路过未来》(2017)代表中国电影单枪匹马冲入当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他也因此成为中国首位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80后导演;李睿珺的创作饱含个人体验、敏锐观察、现实关怀和生命哲思,渗透其独到的美学追求,彰显出一种强烈的作者性,当属如今新力量导演群体中特质鲜明的“那一个”。

创作经历:2007年,编剧导演《夏至》;2010年,编剧导演《老驴头》;2012年,编剧导演《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2014年编剧导演《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2017年编剧导演《路过未来》;2022年,编剧导演《隐入尘烟》

导演风格:李睿珺的影片多以甘肃老家的乡村为故事题材、叙事空间、拍摄地点,地域色彩浓郁,成为造就其个人独特风格的重要来源。导演对表达西北故土发生的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和世态人情,显现出一种深切热烈的自觉诉求;关注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聚焦工业文明冲击下传统农村的凋敝,追缅前现代乡土文明所代表的理想价值;除了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还在寓哲思于现实问题的探究,通过故事之上的意涵引发观者多向度的思考;

李睿珺的作品高度还原了中国乡村中的环境和人,勾勒出一幅原生态的乡土风情画,同时直观当下社会文化激变中的“脱轨”和“断裂”,具有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和风格;基本遵循线性叙事的结构,逻辑清晰,时空统一,总体而言,尊重生活原貌,自觉远离情节剧模式,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起承转合无明显界限。但在打造生活流的叙事意图下,亦可见到普通人平凡生活的戏剧性;多采用开放式结局,留白式拓展想象空间,显露出一种余音袅袅、挥之不去的诗意

韩寒(1982-)

2014年,韩寒作为新力量导演出席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2014中国电影新力量推介盛典”,推介了自己编导的首部影片《后会无期》并发表演讲,完成了其从作家转型为电影导演的正式首秀。同年7月,《后会无期》上映,最终以6.29亿元票房完美收官。2017年1月,韩寒编导的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登陆春节档,带着前期宣传引发的热议,收获10.49亿元票房。两年后,以赛车为题材的影片《飞驰人生》面世,累计票房收入超过17亿。五年之间,韩寒以其在电影行业稳扎稳打的不俗表现,坐实了“电影导演”的新身份,开辟了一条人生新航线。

创作经历:因挂科留级于2000年选择退学,走上靠稿费生活的道路。之后,他相继出版了《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长安乱》《就这么漂来漂去》《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等多部畅销作品;2014年,韩寒开拍首部电影作品《后会无期》,身兼编剧和导演;2017年,编剧导演《乘风破浪》;2019年,韩寒编剧导演了他的第三部电影《飞驰人生》;2022年,编剧导演《四海》;2024年,编剧导演《飞驰人生2》。

导演风格:电影暗含他的人生经历和体验,表述着他对时代、社会、生命的认知和思考,彰显出一种强烈的“我手写我心”的主体意识;对父子关系的讨论一直是题中之意,且有着由隐至显的表现;

韩寒电影里密集交织的语词更多体现在人物的台词上,片中的人物时常口吐莲花,随时随地爆发各种金句;韩寒更多的是使用反差或反转的方法实现喜剧效果,包括语词使用和情境的反差或不对等,语词和动作的反差或反转等。

饶晓志(1980-)

在戏剧界颇有建树的80后导演饶晓志,凭借《你好,疯子!》《无名之辈》两部影片成为新力量导演中的“有名之辈”。他的作品通过“疾病书写”和“疯癫影像”的双重叙事策略、现实化和荒诞化的喜剧风格,建立起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属性,同时在体制内收获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饶晓志导演以其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成为电影工业美学原则下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探路者。

创作经历:2016年,编剧导演《你好,疯子》;2018年编剧导演《无名之辈》;2021年,编剧导演《人潮汹涌》;2022年,导演《万里归途》

导演风格:戏剧导演出身的饶晓志在创作潜意识里较为注重意象的创造。而作为戏剧的姊妹艺术,电影也会因为意象世界的营造而更具诗意和趣味,更具有独特的美学精神;荒诞的现实化也好,现实的荒诞化也罢,他的影片都剑指鲜活的现实之态,抱有现实关怀,关注现实焦虑;

受舞台剧思维的影响,饶晓志的电影都不是写实的,但喜剧外壳下包裹着荒诞悲剧的严肃表达,有着某种“电影工业美学的诗性内核”。

END
 往期推荐 

点击图标 关注我们


YOUNG LIFE



样生电影考研
3个北电研究生,1个出自样生!深耕北京电影学院BFA北电考研,始于16年。电影、生命、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