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考研导演系 | 中国第一代至第五代电影导演【下】

文摘   2024-08-13 11:00   北京  

北京电影学院考研 导演基础知识点:

04.第四代导演

(指“文革”前夕毕业、“文革“后开始获得独立拍片机会的中年导演群。第五代导演出现后,第四代的创作仍很活跃,并在创作观念、创作意念和创作风格上呈现出第四代导演二期创作的多元化品格多样性风貌。)

【代表人物及作品】

吴贻弓(1938-2019)

中国第四代导演、编剧,电影事业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与第二代导演吴永刚联合执导《巴山夜雨》,后开始独立导演生涯。

创作经历: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姐姐》、《少爷的磨难》、《巴山夜雨》、《城南旧事》、《阙里人家》、《海之魂》等。

吴贻弓的代表作《城南旧事》,伊明根据林海音原著改编,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影片突破了中国电影常规,摆脱了历史叙事、政治隐喻,道德演绎及其戏剧性结构的老套,为中国的散文化电影提供了一个出色的范本。通过主人公小英子的视点及情绪,把疯女人、小偷和宋妈3个小故事贯穿起来,讲述了几段老北京城南的旧事。充满诗情画意,追求含蓄淡雅的风格。影片的成功,正在于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种情绪基调与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相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秀贞在小英子面前回忆自己与丈夫曾经度过的美好时光,影片没有利用“闪回”段落重现“历史”,而是随着秀贞的画外音,让镜头在四合院圆洞门、小屋外墙和小屋窗户之间来回摇移;小英子每一次听到大人们议论时事,都要采取小英子与大人们隔着一道门帘或窗帘的构图方式。在中国电影史上,历史第一次显露出前所未有的诗意特征

导演风格:继承先辈对诗的电影语言的探索成果,大量运用空镜头,使人物融入环境,环境渗透人物性格,营造气韵深远的意境;吴贻弓的电影实现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电影文本中体现了广泛的经典审美经验,采用一种写意原则,多有一种古典诗词意境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和戏曲艺术的借鉴运用;在整体上表现了民族精神底蕴与民族风格,即中国知识分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中庸之道”哲学愈识和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傍依和追究;吸收借鉴外来艺术,对纪实美学的合理运用、影像美学的有限采用以及对类型电影的多方努力, 使电影建立起了一种现代感,具有某种程度的先锋倾向。

谢飞(1942-)

第四代导演中最有成就和最有国际影响的导演之一。

创作经历:代表作品有《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和《黑骏马》等。1986年,谢飞、乌兰导演《湘女萧萧》。该片根据沈从文的原著小说《萧萧》改编。《本命年》(1990年)讲述了北京青年李慧泉在本命年爱情受挫、犯罪、死亡的故事。《本命年》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是1990年中国三部关于迷惘青年的电影之一。

1992年谢飞执导《香魂女》讲述香二嫂从小做童养媳,最后为了傻儿子却成为伤害另一个少女终生幸福的刽子手的故事。影片显示了谢飞对女性的独特命运常有的敏锐的观察和深切的剖析

《本命年》通过普通个体李慧泉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存在于年轻一代的焦虑、挣扎、没有归宿的矛盾心理状态,并以此表达了对重建理想和富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强烈愿望;《本命年》充分展示了写实主义风格:长镜头跟拍、粗陋的场景、反唯美的光效、现场分镜头的场面调度手法,摒弃电影音乐的音效处理以及绝望的主题和男主人公死在胡同附近、戈达尔式的结尾;影片写实的手法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于平实的生活场景中,揭示出都市生活背面的阴影地带。影片中李慧泉的命运悲剧并非是靠好心人和时代的变革所能拯救,因而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宿命色彩,强化了影片的悲剧力量,使影片对于命运和人性的刻画具有着穿透时代的意义。

导演风格:追求作品的社会意义,问题表达与主流意识趋同,影片创作大都可在当时的文化思潮中找到精神印记;反对技术至上,视听结构多以传统方式为主,影片较少提供新的语言范式;电影受商业化倾向影响较少,娱乐因素很少,保持着一贯的严肃风格;推崇艺术的感召功能,人物塑造体现伦理判断,情节构成包含价值取向,影片创作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谢飞电影的常见题材,是在大自然的慰藉下人性的复苏,人的心灵创伤和苦难的消解,生命意识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振奋。谢飞电影中浓郁的民族意味和东方气质,正是他引起欧美电影界注目的原因之一。

吴天明(1939-2014)

我国“西部片”导演领军人物;1939年生于陕西三原,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后做场记、副导演、导演、厂长。

创作经历:1979年与滕文骥联合执导《生活的颤音》崛起影坛,以独立执导《没有航标的河流》而受人注目。《人生》、《老井》真实再现了中国北方贫瘠山村的生活风貌。

《首席执行官》让人感受到他对改革开放浪潮中的祖国的热切关注,对发展、前进的渴望和企盼;《变脸》、《非常爱情》则是对在商业狂潮中依然涌动的人间真情的倾情颂歌。

《人生》通过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缓解了现代文明施加于传统道德的猛烈撞击和强烈吸引,展示出编导者心目中试图在两者之间谋求和解甚至以传统道德包容现代文明的诗意历史。“送加林进城”一段便是这种温柔敦厚影像表达的绝好例证。

导演风格:吴天明以深沉、饱含忧患意识的目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手法去发现、弘扬美好的东西,在长期的电影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学造诣、对电影艺术经验的深厚积累、浓重的民族情感、强烈的艺术责任感,成就了吴天明电影质朴而凝重的独特风格。

张暖忻(1940-1995)

中国第四代导演,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

创作经历:1974年,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给桑弧、谢晋、凌子风当助手。后独立拍摄:《沙鸥》、《青春祭》、《北京,你早》、《云南故事》;理论上,1979年与李陀合作编写的文章《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这是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阐述第四代导演的电影观念。理论锋芒针对只讲政治、不讲艺术泛意识形态化电影,呼唤电影的艺术性。介绍六十年代以来世界电影语言的发展,借鉴西方现代电影语言。影象本体,与戏剧化电影告别。

导演风格:张暖忻的真实观念是对生活细节的考察与体悟中所蕴含的戏剧性,而戏剧性与时代的结合即是她最突出的美学特色;采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力图直接而深刻地触及生活,并且尽量采用实景拍摄或者必要的现场加工、自然光效、音响等能够客观还原现实、纪录现实的形式是张暖导演一直追求的纪实表达

丁荫楠(1938-)

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之一,有“伟人传记电影导演”的美誉。

创作经历:1979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春雨潇潇》,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其他作品:《逆光》、《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鲁迅》、《启功》、《左利军》等。

《逆光》、《孙中山》具有史诗性风格;以人物的心理线索结构全片;善于造型;虚实结合。不拘泥于讲述故事,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深入刻画伟人的内心波澜,始终不忘在艺术追求中坚持真善美的表达。

导演风格:丁荫楠的传记影片对人物的表现,依存于对人物深刻的感受与理解,对人物文化意义、符号意义、存在意义的发现,依存于离开习惯性思维定势,离开认识人物、研究人物中的“知识障”。

滕文骥(1944-)

中国第四代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

创作经历:1979年,与吴天明合作导演电影处女作《生活的颤音》,体现浓重生活气息和时代氛围,并以情节和音乐交织,抒情色彩强烈。是新时期初期重要作品,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此后,相继导演了《苏醒》、《棋王》、《都市里的村庄》、《海滩》、《黄河谣》等一批有影响的影片,其中《海滩》获加拿大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后导演了《曼荼罗》、《在那遥远的地方》、《香香闹油坊》、《春天的狂想》等影片,并拍摄了电视剧《北京深秋故事》等

导演风格:滕文骥是“第四代导演”中不断变换自己创作视点、变换创作风格的一位导演,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进取的导演,滕文骥以其丰富的作品为新时期的影坛添加了亮丽的色彩。滕文骥在创作中关注人性话题,关注现实生活,同时也大胆地在电影语言上进行突破性的尝试。

黄蜀芹(1939-2022)

中国第四代女导演,1939年出生,广东番禺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创作经历:代表作有《现代人》、《人•鬼•情》、《画魂》、《童年的朋友》、《青春万岁》、《嘿,弗兰克》、《我也有爸爸》等

《人•鬼•情》以虚实结合的形式描绘一位戏曲女演员坎坷的一生,其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相交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奠定了她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

导演风格:黄蜀芹是一个不多产却力求完美的艺术家,女性的身份注定她与生俱来的关怀取向:书写女性, 关怀女性。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黄蜀芹拍片讲究平民化,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表现凡人的喜怒哀乐才会引起大多数观众的心灵共鸣;她追求的是艺术上的鲜明个性,其次是得到观众的认同。黄蜀芹提倡“小题材抒发大感情”;她拍片选材的标准是:只要有价值就拍,即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艺术品位

黄健中(1941-)

中国第四代著名导演。

创作经历:1979年与张铮合导的《小花》,1982年拍摄成名作《如意》,1985年拍摄的《良家妇女》获第二十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西班牙第十八届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数项国际奖

其后拍摄了《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龙年警官》、《过年》、《贞女》等影片,接连两年同时获得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过年》于1992年获第四届 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奖。其后完成的作品有《米》等。

郑洞天(1944-)

中国电影导演、教授、电影理论家、评论家

创作经历:与谢飞等合作导演了《火娃》、《向导》等片。1981年导演的《邻居》开创“纪实美学”先锋, 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邻居》以平实冷静的纪实形态,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造拉开了大幕,印证了纪实美学电影的魅力。它的意义就在于使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得以恢复,影片一开始就和传统戏剧式电影的方式形成不同,着力发挥生活状态视像与音响的还原,如实记载生活的本有面目;《邻居》中的纪实化倾向、实景拍摄、自然光效、生活化表演、长镜头手段等,是对戏剧化电影的反拨。此后导演的主要作品有《鸳鸯楼》、《人之初》、《台湾往事》等及多部电视剧。

郑洞天任电影学院教师以来,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不少导演人才。同时,在电影理论的构建、引进和评论上成绩突出,发表著作及论文电影界有一定的影响。曾任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等职。

05.第五代导演

(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

【代表人物及作品】

陈凯歌(1952-)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福建长乐人,生于北京。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

创作经历:1984年在广西厂执导了处女座《黄土地》,获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其他作品:《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无极》、《赵氏孤儿》、《道士下山》、《妖猫传》等

导演风格:哲理性,他的电影充满思辨色彩,采用的方法是,在传统叙事层面上加了象征或隐喻,《黄土地》、《孩子王》都展示了 “特定的时期历史的延续性和变革性,对民族的生存方式的思索已经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使其作品对现实的审视跃入更高的层次”,他的电影是优美与崇高兼有的艺术品;文化性,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磋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电影性,陈凯歌对电影语言的开拓充满了期待与好奇,《黄土地》的空间造型感极强,最具典型的构图是把黄土作为主体,占据银幕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人被放在画框的边缘。

张艺谋(1950-)

中国第五代导演、摄影师、演员,陕西西安人,1968年初中毕业后在陕西农村插队,后当工人, 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后分配至广西电影制片厂当摄影师。

创作经历:1984年,张艺谋参与拍摄《一个和八个》,它被称为“第五代”电影人的第一部作品。同年独立担任影片《黄土地》摄影,获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其后担任影片《大阅兵》摄影并于1987年在影片《老井》中扮演男主角,获的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作品:《红高粱》(1987)、《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 、《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3)、《一个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亲母亲》(2002) ;2002年后拍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长城》、《影》等。

导演风格:新求变的艺术家;拍摄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城市、历史、人文、现实、爱情、武侠动作以及战争等题材,表现手法也不断更新他的影片在国内外屡屡获奖,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人瞩目;形式主义大师,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事物,让空间造型参与到影片的叙事中去,人物的生存空间直接对叙事起到促进作用,他的影片的主色调是北方色彩:红色、黄色、 蓝色,给人强烈的直观印象,他也较注重声音的表现力,巧妙地继承了浓艳的美学特征,他在强烈的色彩、大胆的构图背后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和叙事的抒情;象征气氛的营造,张艺谋早期比较善于动用物件、人物造型、场景去营造象征意境,在他的电影里,象征是个群体的复数的概念,电影充满寓言性;粗犷与微妙的结合,叙事上,用粗线条来勾勒事件和人物风貌;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同时也饱含对女性反抗精神的讴歌和赞颂。

张军钊(1952-2018)

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创作经历:1984年,独立执导电影《一个和八个》,,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第五代导演最早引起关注的作品。在张军钊导演,张艺谋、肖风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里,版画般的黑、白对比,大量的静止长镜头与大胆运用局部画面的不完整构图,一改中国内地战争片雄壮、高昂的乐观主义基週,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呈现为一段呼唤人性的深沉而又悲壮的历史

此后拍摄的影片和电视剧作品有《加油,中国队》、《孤独的谋杀者》、《弧光》等及《绿之歌》和《爱,在夏夜里燃烧》等。

田壮壮(1952-)

第五代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创作经历: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1984年独立执导电影《九月》,其后推出名作《猎场札撒》、《盗马贼》、《鼓书艺人》、《摇滚青年》、《李莲英》及《蓝风筝》、《小城之春》、《德拉姆》、《吴清源》等片;主演作品:《相亲相爱》、《后来的我们》、《我和我的祖国》等。

其中《猎场札撒》、《盗马贼》为第五代代表作,体现他为人豪爽而把柔情隐于心底的风格;影片多次于国外获奖,如《李莲英》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鼓励奖;《蓝风筝》获日本第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涉及“文革”等敏感题材,被罚十年禁止拍摄影片,期间参与监制《长大成人》等影片。

导演风格:创作中突出特点是影片对人的心灵和大自然的关注,哲理饱满,情感描写细腻流畅,将“人物” 推至重要位置

黄建新(1954-)

中国第五代导演、编剧、制片人。

创作经历:1985年导演的处女作《黑炮事件》通过对这桩莫须有事件的剖析,引起了如何对待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这部影片总体是现实主义风格,但借鉴了西方的“黑色幽默”而创造出一种风格化和略带冷峻的幽默感来表现的形式

代表作品:《错位》、《轮回》、《五魁》、《埋伏》、《说出你的秘密》、《谁说我不在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城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等。监制作品:《投名状》、《湄公河行动》等。

导演风格:他的作品关注现实,主题直面社会人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影片中的人物往往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影片基本上都是现实题材,艺术手法朴素、平实、自然、沉稳、注重生活化、纪实性,注重以小见大,平中见奇;他的目光几乎都关注于现实,注视于城市,对当代城市人群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状提供了深层次思考和批判的空间。

吴子牛(1952)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1989年拍摄的《大磨坊》,对暴力、血腥的迷恋,让他有“嗜血导演“之称。

创作经历:喋血黑谷吴子牛力图真实地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历史面貌,因而他果断地砍去一些有 “戏”而故弄玄虚的情节,着力在影片中表现当时人民群众处的苦难生活场景,赋予影片以深重的历史感;《晩钟》讲述了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八路军某排五名战士与濒临死亡的三十二名日本士兵对峙的故事。没有重复传统战争片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而是站在人类的高度,对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以人道主义的立场进行反思,对战争中人性的泯灭与复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他作品:《候补队员》、《最后一个冬日》、《汗血宝马》等。

导演风格:吴子牛创作的一个重大特色,便是对战争的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消洱战争,呼唤和平,是他创作的母题,其代表作基本都是属于战争题材的作品。

END
 往期推荐 

点击图标 关注我们


YOUNG LIFE



样生电影考研
3个北电研究生,1个出自样生!深耕北京电影学院BFA北电考研,始于16年。电影、生命、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