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欧莱雅看中的医美新生意,我们先从哪里起步?

创业   2024-12-31 19:53   浙江  

化妆品企业要讲出“医美故事”。

来源 | 聚美丽
作者 | Age
欧莱雅在今年收购高德美部分股份的时候,在收购公告中用了这么两个词汇:“专业皮肤科学的领导者”“全球最大的注射美容公司之一”。

短短两个词汇,明晰了高德美的业务板块,也让行业明确了欧莱雅收购它的目的——加码皮肤科学,同时还有对医美的野心。

这种美妆企业布局医美的现象,在现在绝非特例,而是医美和功效护肤品不断破圈,从独立走向协同的一个缩影。

放眼整个护肤市场,有实力的公司都在陆续布局医美,其中不乏国际巨头和国货上市公司;从市场数据端来看,这一协同市场也是充满潜力。

仅以医美术后修护场景来看,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2年-2026年医美术后修护类产品复合增长率高达30%,市场规模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253.8亿元。

但在协同的趋势中,由于两者的协同应用还处于相对起步阶段,如协同的具体场景可以落到哪里,技术创新方向到哪里找,挑战性在哪里等系列方向和实操问题,其实行业中并没有非常明晰的答案。

对此,在上海召开的以“创新与转化”为主题,由尚海医生集团、APAMA亚太医美协会主办,ASLMS美国激光医学与外科学会协办的2024医学美容创新与转化大会上,从高校教授、医生到产业方、资本方等多方群体都发表了各自观点,给到了行业一些可供参考的认知和洞察。

    走向“整全护肤”,光电项目场景是重点方向

相比功效护肤品以日常为使用场景,效果更加缓慢,医美是公认的更高效和即时反馈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前提下,两者存在很高的协同基础。

但与此同时,由于协同时间尚短,功效护肤品与医美的协同还存在配合解决方案单一等局限。

华东医药医学总监刘琉就曾提到,目前医美术前术后可用的产品/品牌基本集中在保湿及相关的皮肤屏障修复上,未被满足的需求还有很多,比如如何通过术前护理提升治疗效果,通过术后协同,增强或延长治疗效果。

对此,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皮肤与化妆品研究室常务副主任谈益妹也是持同样观点,并提出:功效护肤品协同医美是可以往“整全护肤”方向走的。

如何理解?将经过临床研究的功效护肤品和医美项目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从“医美项目前的日常居家护理”“医美项目后的立刻及时性护理”到“医美项目后的居家护理”全过程的整套皮肤提升方案。

在此套整全方案中,功效护肤品和医美的协同不仅贯穿医美全流程,还能实现舒缓皮肤刺激、改善皮肤屏障、增强医美效果、延长医美效果等多重作用。

并且,据临床试验来看,这种协同功效是已被验证的,而不仅存在于理论阶段。如在“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术后护肤促进医美术后的皮肤修复”的随访试验中,以色素沉着、色斑、整体皮肤外观、皮肤质地和肤色均匀度为评价参数来看,使用护肤品的对照组是更早恢复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功效护肤品和医美的协同中,光电类医美项目是被多位产业人士重点提及的。

逸仙化妆品集团医研平台负责人乐云辰就表示,“我们是希望实现医美和化妆品结合的,特别是光电术后,比如在它的继发性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减轻、协同增效方面,起到辅助或者新作用。”

磐缔创投创始合伙人屈红林在谈及功效护肤未来前景的时候,也对光电设备领域持看好态度,他直言“因为这领域相对是比较安全,且经过验证是有重大理论突破的。”

这观点也被临床医生们验证。如,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医生骆丹表示,“光电治疗后多方位的护理和修复,就是功效护肤品能够辅助皮肤科医生使用的(场景)。”

谈益妹甚至直接给到了光电类医美项目全流程的功效护肤品协同方案:术前温和清洁,防止破坏皮肤屏障,术后做好预防色素沉着、修护皮肤屏障等,保湿、抗氧化、防晒需要贯穿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整个周期等。

对此,她还特别强调,由于几乎所有光电类医美都会对皮肤屏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诱发氧化应激和炎症等病理和生理过程,同时,会有色素丢失、炎症后色素沉着,黄褐斑恶化,原发性皮肤病恶化和疤痕形成等常见副作用,医美术后的皮肤屏障修复、抗氧化和抗炎保护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功效方向。

当然除却可发力的协同方向,在医美+护肤品的解决方案具体实现过程中,也需要有一些规避。比如,在黄褐斑医美项目的全周期中,需避免使用含有OMC防晒剂的防晒产品,因为它的渗透性非常强,在皮肤降解以后可能会影响到黄褐斑医美项目的后期处理效果。

又如,在射频美容仪搭配化妆品的整合方案中,由于效果被放大了很多倍,需要注意防腐剂和乳化剂作用的放大,会造成延迟修护周期、皮肤敏感度提升。

    协同背景下,用什么撬动未来新空间?

而在功效护肤品和医美产业边界不断模糊的背景中,受到时代不断发展,化妆品行业从精细化工时期走到了生物、医学、药学等多学科融合的多方影响下,很多变化和创新正给行业全新的发展空间。

比如,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爱军教授从科学体系的源头即基础研究,提出了三个技术创新方向参考。

其一是糖生物学。其实糖生物学的重要性已经在产业中被验证,如被广泛应用的透明质酸、玻色因都来自糖的衍生物,在玻色因等成分中最主要的机制就是促进糖胺聚糖的合成。

并且一个重要的趋势是,随着糖生物学的研究基础越来越扎实,其在前沿领域与功效护肤品和医美的协同相关联的研究进展正越来越多。这让功效护肤品和医美的协同方向有了更多可能性。

比如,原来糖生物学研究的是它对免疫的调控、抗炎作用或抗氧化应激作用,但现在,在脑科学中最新发现,很多糖类可以抑制抑郁症,在大健康领域发现,AKG拥有抗衰老、调节表观遗传等诸多机制,甚至它在抗体修饰领域已是重点研究方向。

所以基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综合考量,郝爱军表示,“能达成抗衰、保护皮肤屏障等全能功效的分子,还是得去糖生物学领域寻找。”

其二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在此领域的交叉。“首先是最主要作用,干细胞分泌的很多生长因子有修复作用,同时可通过干细胞本身的线粒体,转移到受损伤细胞,从而改变细胞功能。此外,还有熟知的外泌体研究,其能促进周围细胞的损伤修复。”她如此说道。

在此领域,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奖的micro RNA就是极佳的案例。据介绍,它存在于干细胞内,可以通过转录实现对基因的调控,在化妆品抗衰、修护、美白、防脱等方面均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其三是表观遗传学。“说起表观遗传学,大家可能觉得离功效护肤品挺远,但是色提因就不远了。因为实际上很多生命活性物质都能够通过表观遗传来调控 。”

目前这种潜力,已让表观遗传学被雅诗兰黛、拜尔斯道夫、海蓝之谜、资生堂等国际美妆集团陆续关注研究。如上述雅诗兰黛标志性的色提因逆龄科技,拜尔斯道夫旗下优色林的“皮肤年龄时钟”技术等,正是表观遗传学在护肤领域的科研转化成果,目前皆已应用到产品端。

而沿着医美与功效护肤品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来看,除却上述提及的糖生物学,神经调控下的情绪护肤、神经护肤,色素沉着问题,其实是郝爱军眼中更具突破性和挑战性的发力场景。

因为以色素沉着问题具体来看,这在如光电等医美项目中是个很普遍的事情,以后基于医美市场扩大,现象也会加剧,但目前在功效护肤品领域,黑色素的形成是缺乏从头到尾的系统性研究的。未来随着协同不断深入,色素沉着技术领域势必会有更前沿的科技、新的靶点出现。

屈红林也从资本方的视角,看到了一些影响因素。比如AI对消费产生的影响。

“因为之前历史上关于消费品的几次企业更迭,是由流量生态变化而来的,但未来消费模式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即更多依靠个人数据库处理。”

同时,他补充道,如今中国制造业产能的过剩和中国消费相对地不成比例,这背后其实是因为软实力建立不够,没有足够的故事,帮他卖货的人没话好说,品牌故事怎么去维护并把它升级地更高级,会是个课题。

此外还有细胞研究的影响。引申来看,这涉及到的是企业能力的切换,即“怎么把原来的运营能力、经销能力,更多地转向基于科技背书和品牌护城河的建设。”

    距离“中国版”修丽可的诞生,还差什么?

而在功效护肤品和医美的协同路径中,其需要跨越的远远不止技术。

就以国内外的协同对比来看,斐缦生物董事副总经理赵卿就曾表示,欧美功效护肤品的发展处于一个比较成熟发展的周期里,大部分品牌都是以医生、药剂师等专业人士为背景研发出来的。比如,修丽可、欧邦琪等都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作为核心方向,去延展产品线的品牌。

郝爱军也有类似的看法,她指出,“修丽可是医美和功效护肤品协同,做得最完美的品牌。”

但在国内,目前以医生、药剂师等专业人士为背景研发出来的品牌还很少,多数处于以大单品作为核心解决方案的阶段,距离欧美功效护肤品那般的相对成熟模式其实是较远的。

探究背后原因,有些行业人士将其归咎于“中国环境不行”,但屈红林认为,这不是主因,而是需要致富逻辑实现切换并达成共识,即要从搞资源、做房地产致富,变成搞科研致富。

不过,真正要在化妆品行业实现科研致富,光靠专业背景创始人也是做不成的。“因为学者有个特点,遇到科研之外的一些事情,频道就会关闭,他们是需要有专业机构接手去做商业部分的。”

去看在协同模式更为成熟的美国,目前围绕哈佛医学院的整个转化生态是非常健全和专业的,而且会把它拆得很细,比如有哪些人应该引入哪些企业,什么时候需要产业企业介入,应该去找哪些公司等。这也正是国内需要“补课”的部分。

不过,虽未建立起完整的转化体系,但目前国内化妆品行业也在逐渐形成另一种模式——产学研医。该模式中,虽然没有带动医生、药剂师等创立品牌,但是也成功地将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的科研成果带出了实验室,结合临床应用落地产品。

以逸仙电商来看,整合海内外医疗资源,开展品牌皮肤研究基金,资助一些非常前沿的皮肤学研究等方式,建立医研平台,已经是逸仙电商科技之路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也很明确,“一方面是资助研究,另一方面我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给产品开发带来新思路。”乐云辰表示。

而除却这种在原有功效护肤板块逻辑的协同,诸多企业也会选择直接跨界医美。这其实也是需要解决如消费者信任、资源链接、成果转化等多方面难题的。

作为横跨医美和功效护肤两个赛道的代表性企业,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素珍就提出了四个挑战——

一是法规端,行业法规趋严是趋势,这对跨界企业提出高了高要求。比如,之前冷敷贴、液体敷料等很容易拿到一类证,但监管趋严后,很多产品只能报二类才能完成注册。

二是产品端,医美产品、器械类的产品研发周期非常长,投入研发风险非常高,并且回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对化妆品企业是一件非常高门槛的事情。

以开发一款产品的周期和成本对比直观来看,化妆品行业是半年时间,几万块钱搞定一个产品,但在医美行业,以透明质酸注射、填充类产品为例,它属于三类医疗器械,从研发到注册、临床最少不少于5年,投入最少需要两千万。

三是从渠道端来看,功效护肤企业没有长时间深耕医疗渠道的经验,也缺乏强大医美资源链接和筛选能力。

因为化妆品企业跨界,首先要依托强大医美技术的实力,再就是得建立专业医生背书,才能打通整个商业模式,新入局的产品也要尽力向专家或者潜在意见领袖证明它的有效性,才能保证与行业的顺利接入。

四是在消费者端,前端一些宣传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导致消费者对医美项目的理解、预期和实际出现偏差。对于跨界企业来说,它是需要通过产品、各个平台来打破渠道,建立消费者认知和信任的。

所以某种程度上,不少行业人士是认为,具备医药背景和技术优势的品牌,在这条协同之路是更具优势的。

因为如医药背景企业,它们的背书与渠道很强,可以降低消费者信任成本,同时因为社媒平台宣称限制,更多是靠线下医院/药房/医美机构铺货,但线下渠道是非常重的,人力成本很高,但医药企业是原本就有医药销售渠道的。

总而言之,医美和功效化妆品并非各自封闭,只不过,不管是原材料还是技术、产业等,都被人为地加上了一道篱笆。而如今篱笆正在被打破。

从上游技术端的协同交互,到使用场景的协同增效等,两者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呈现玩家丰富化、行业边界扩展化的景象。这一改变将冲击原来的市场竞争格局,但同时也将让化妆品行业拥有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正如屈红林所言,“功效护肤品和医美的交叉肯定是有空间的。若能发挥,便能实现医美、功效护肤相互拉流。”

从在美妆领域做好做大,切换到以功效护肤品和医美协同为代表的大颜值产业,中国功效护肤的发展路径正在扩写。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版:高高
责任编辑:木头

现在都很卷,都在低水平重复,在泥潭里奔跑下,想进一步发展后,需要解决问题的途径。


·END·

看完不妨给个在看

聚美丽
聚美丽JUMEILI.CN是中国领先的化妆品新商业媒体,为你提供新锐深度的全球化妆品商业报道,赋能化妆品品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