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phagy丨华中科技大学陈健研究揭示ISG15调控阿尔茨海默病的恶性循环机制

学术   2024-12-13 08:31   海南  

iNature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宏自噬(macroautophagy/autophagy)功能缺陷,导致细胞内MAPT/tau蛋白的异常积累。虽然已知ISG15(ISG15 ubiquitin like modifier)在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 telangiectasia, A-T)中可调控选择性自噬,但其在AD中的作用尚未被探讨。

2024年12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陈健独立通讯Autophagy(IF=14.6)在线发表题为 Upregulation of ISG15 induced by MAPT/tau accumulation represses autophagic flux by inhibiting HDAC6 activity: a vicious cycle in alzheimer diseas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散发性AD患者及体内外AD模型中,ISG15水平显著升高。

在细胞和海马组织中过表达ISG15会通过其C末端LRLRGG序列与HDAC6(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结合,抑制HDAC6的活性,从而导致CTTN(皮质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升高,阻碍CTTN和F-肌动蛋白(F-actin)向溶酶体募集,进而损害自噬体(AP)与溶酶体(LY)的融合。这些紊乱导致了MAPT/tau蛋白积累、突触损伤、神经元丧失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相反,在作者的人MAPT(HsMAPT)病理模型中敲低ISG15,可恢复HDAC6活性,促进AP-LY融合,并改善认知功能。该研究首次确定了ISG15作为AD中自噬流动关键调控因子的角色,提示针对ISG15调控自噬可能为AD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细胞内微管相关蛋白tau(MAPT/tau)的聚集是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在内的tau蛋白病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会形成神经纤维缠结。研究表明,自噬功能障碍在MAPT/tau聚集中发挥关键作用。在AD患者的大脑中,神经元自噬功能受损,导致多种自噬性液泡(如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在变性神经突中积累。作者此前的研究表明,MAPT/tau聚集会加剧自噬功能障碍。

ISG15是一种在干扰素刺激下合成的类泛素蛋白。通过酶促级联反应(E1: UBA7/UbE1L, E2: UBE2E2/UbcH8, E3: HERC5, TRIM25/EFP等)进行ISG化修饰(ISGylation),即与靶蛋白共价结合。尽管ISG化修饰的蛋白质仅占蛋白质池的一小部分,但其确切作用尚不完全清楚。ISG15也以非共价结合的游离形式存在,可调控细胞内蛋白的功能。已有研究表明,游离ISG15可通过直接结合抑制酶的活性。

模式机理图(图片源自Autophagy

在生理条件下,ISG15在正常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低,但在多种人类疾病中显著升高,包括多种癌症、病原体感染、创伤性脑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例如,ISG15水平在脊髓腹角等运动神经元损伤部位显著升高。作者的先前研究还表明,在母体免疫激活小鼠模型中,脑内ISG15升高会阻碍子代的树突发育,提示其可能是神经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尽管传统观点认为ISG15主要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发挥抗病毒作用,但近年的研究显示其还可调控自噬和代谢。例如,在弓形虫感染过程中,ISG15会影响ATG受体(如CALCOCO2/NDP52、SQSTM1/p62和MAP1LC3/LC3)向寄生泡的募集。在胰腺癌干细胞中,ISG15的缺失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和线粒体自噬受损。此外,I型干扰素诱导的ISG15表达可通过特定赖氨酸位点对BECN1进行ISG化修饰,竞争其在Lys63上的泛素化,从而抑制自噬。作者的早期研究显示,MAPT/tau蛋白聚集(因自噬缺陷所致)会激活ISG15的上游调控因子STAT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这些发现提示,ISG15可能参与AD的发病机制,但其在AD中调控自噬的作用尚未明确。

该研究发现,MAPT/tau的聚集可诱导ISG15表达升高。ISG15通过其C末端LRLRGG序列与HDAC6结合,抑制HDAC6的去乙酰化活性,从而增加CTTN的乙酰化水平。CTTN乙酰化的升高阻碍了其与F-肌动蛋白向溶酶体的募集,导致自噬体与溶酶体(AP-LY)融合受损。这些变化进一步导致MAPT/tau聚集、突触损伤、神经元丧失及认知功能障碍。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80/15548627.2024.2431472

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love_iNature),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最新文章